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1-12 10:12
艺术风尚

「繁花」:透过他的墨镜,看到时代荣光

范庭略:电视剧《繁花》的十年一梦能带来什么启示?用一句广东话的俗语来回答,就是“力不到不为财”。
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眼中的《繁花》
范庭略

■看完电视剧《繁花》28集的时候,朋友跟我讲,十年前的今天,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一个久远的时代一下子浮现在我的面前,因为电影公映不久的两年之后,我的朋友在大悦城开了装修像极了金楼的餐厅,从此开始了属于他和这个时代的一段高歌猛进,直到他去年退隐海外。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故事,金宇澄老师的不响,让我们感受到属于某个时代的疏远、幸福以及绝望,还有更多的爱以及不可能的爱。那些时代的列车轰鸣着匆匆开过,为人们提供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与现实生活相同的模糊性,就好像梅林茂为电影《2046》的作曲一样,讲述着一个完全可以把人吸进去的时代故事。

在疫情开始之后的日子里,跟金老师的聚会多了起来,我们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一起期盼着电视剧的尽快拍摄杀青。他的了然于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因为他的那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我们明白他和王家卫的神交,是那种用彩色以及黑白来记录的生活过往。

那段时间,我们去的最多的是建国中路的叁宅俱乐部,老酒喝一杯,三壶聊一聊。然后老查推门进来很兴奋地说,昨天导演来了,点了一瓶三十年的某牌威士忌,他说要是金老师也来喝酒,就喝这一瓶吧!当然,在叁宅的日子里,还有另外一位金老师。只要这位金老师在场,那我们都只有听的份儿,谁让人家是做脱口秀的呢!


日子真的过的好快,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看完了华丽重彩的三十集《繁花》全剧。突然想起过去四年我们和金老师一起喝酒聊天的日子。今天重新感受那些喜怒无常以及色彩饱满的场景,还有各种好奇的节奏,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具有迷失方向的以及具有高度意识的《重庆森林》。

今天回顾一下看过的王家卫作品,都是一场场令人陶醉的盛宴。即使我觉得三十集的电视剧,也可以剪成十五部可以在电影院里面放映的电影,就好像在2020年第一批观众在电影院里面第一次看到电影《爱尔兰人》的奈飞的标志一样,惹得大家满场哄堂大笑。因为所有人上一次看到这个标志的地方都是在自己的电视机前面,当他们在电影院里面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说明流媒体的电影时代终于到来了,是那种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强行进入。

所以从斯皮尔伯格开始为HBO拍摄《兄弟连》,之后又拍了《太平洋战争》,到大卫•芬奇去拍电视剧《纸牌屋》,到巴里•詹金斯去拍电视剧《地下铁路》。哦,还有马丁•斯科塞亲自导演的电视剧《大西洋帝国》第一季的第一集,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流媒体时代观影模式的改变。那就是导演是电影行业的顶级头部,作品的长度是电视剧的从容不迫,最主要的是观影市场的改变。在互联网发展了2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经历了各种社交媒体的磨难,终于看到了一个去中心化过程在影视行业造成的变革,那就是一个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导演,他的作品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全球化的市场。这一点早就超越了电视行业每年去戛纳订货会的水平,直接通过平台绕过了那些需要分销的各种各国电视台。在韩国首先冒出来的是《鱿鱼游戏》,接着是印度,然后是西班牙。此后连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都可以拍摄出非常精彩的电视剧,因为今天看剧的平台是一个全球上亿用户规模的流媒体时代。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清奇的审美,你说它是一种气氛也好,或者你说它是一种风格也好,总之它是由一系列观众熟悉的元素组成:大段大段的怀旧音乐,各种有欲望折射的霓虹灯去划破那浓浓的犹如酱油色的夜空,城市里各种满是积水的穷街后巷,一种悄然而至的浮华时尚,带着一股子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以及由香烟组成的浓浓迷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带着坚韧不拔的魅力和那种我要做自己码头的浪子漂泊之心,唤醒了我们沉在心里的那种国际化与现代意识的审美。

我对《繁花》最明确的评价就是,这部电视剧是过去二十年唯一一部可以被全世界观众都接受的中国国产电视剧。就好像我一如既往地爱着刁亦男导演的电影《白日焰火》一样,因为我知道人性的丑陋,不仅仅是会发生在东北的哈尔滨,也可以发生在日本的北海道,或者说东欧某个大雪纷飞的小村庄,甚至可以发生在阿拉斯加的冰雪大地,就好像科恩兄弟导演的电视剧《冰风暴Fargo》一样。那是人类的丑陋造成的悲剧,而不分地域和种族。

一部30集的电视剧,不仅是原作者金宇澄老师的获奖作品,也是王家卫个人审美的展示。在所有文艺青年都在想象如何改变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时候,王家卫安排了秦雯女士改编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年代剧。所以文艺青年始终是文艺青年,他们距离文艺导演的段位犹如重庆大厦和半岛酒店的差距。那种由色彩、音乐以及灯光编制的上海上个世纪90年代富而思进、热火朝天的辉煌历史,恐怕会成为这个城市最为华丽重彩的集体记忆。

过去二十年,在上海拍摄的影视作品不下一百部,既有北京导演叼着大雪茄、看着大腿舞的荒唐,也有各种拎着爱马仕包的小镇青年的攀比。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地方就是过去二十年带来的各种撞击,都犹如那个自强不息的小个子导演把一代人的欣赏水平拉低了。

在朋友圈里面谈论最多的就是各种上海本地长大的观众,他们认为上海的90年代没有那么精致,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描述五代十国的电视剧《琅琊榜》居然会有那么考究?另外腹诽最多的还有说上海人说话没有那么响,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做文艺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呢?如果他们喜欢看纪录片的话,《铁西区》那种真实反映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也没有那么大的观众市场。其实说到底,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很多人并不认可上海会有那么多的小市民。但是在我看来,你们不能只要国际化大都市,而抛弃了小市民啊!小市民是全世界所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就好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有小市民一样,上海既然是全球顶级的大都市,有小市民不也是很正常的吗?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小市民才是一个城市完成城市化之后的显著标志。它标志了城市居民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产权意识,难道这样的私有化意识不正是对这个时代进步的一种褒奖吗?

当王家卫把法国的新浪潮以及美国霍桑侦探小说里面的冷酷推理,还有来自上个世纪三零年代的鸳鸯蝴蝶派的顾影自怜,融合在沪港双城记的生活经历之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是需要有一个有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的导演去来演绎的深刻感觉。当王家卫把这种上海市民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到各种不同的平凡家庭的时候,我们感到又熟悉又陌生,然后在来自每一帧画面的精彩纷呈,这些好像被遗忘的记忆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们生活在电影的场景里面,然后我们都想去做这部影视作品的主人翁。

当这种狂野而优雅的视觉风格在30集每集近五十分钟的故事中缓缓展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交响乐一样的宏大辉煌作品,王家卫幼年在香港电影院里面和母亲一起观影的经历,让他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构建了一个循环播放的犹如恋人一般亲密的美好回忆。它的每一个因素,以及每一帧图像,或者每一句对白,都在为了完成一个宏大的更具有凝聚力的故事而努力。就好像我在荧幕上看到熟悉的杜鹃一样,她在《中国合伙人》里面扮演的苏梅,《港囧》里面的杨伊,抑或是《纽约纽约》里面的阮文娟,或者是《繁花》里面的雪芝,她永远如白月光的女神一样圣洁,但是她的功力始终在一个平面模特儿的内在张力之中。

我们又不能不谈及游本昌先生扮演的爷叔,其实他的出现跟诺兰导演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Michael Caine饰演的老管家一样,都是一种将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传输手段。我觉得未来一年中国的各种表演奖项的最佳配角奖,都应该授予这位九十岁高龄的杰出演员。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完全按照金宇澄先生的节奏全部演绎一遍的话,我觉得非常有可能陷入当年拍摄电影《白鹿原》的尴尬之中。所以剧本从原作中抽离出来,只表现那段波云诡谲的1993年,我们可以看到如同月光一样美好的爱情场景,以及那种一望无际的现代化城市风貌,还有过去那些破旧而难忘的上海90年代的街头,当然这些场景的展现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各种浪漫主义者来说,都是永远不存在的中国式集体回忆。

当电影《花样年华》在今天全世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被Z世代转发的时候,那些美好的动图几乎就是这部电视剧未来的写照。我们会像那些去餐厅吃饭然后热心帮老板计算翻台率以及营业额的食客一样,都在计算这部戏的总投资会有多少钱。据说是仅仅搭建黄河路霓虹灯就耗资三千万元,还没有计算其他演职人员的出场费酬劳以及各种版权购买的费用,一部构思十年、拍摄三年的电视剧可以给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带来什么启发?我还是用一句广东话的谚语来回答吧,那就是“力不到不为财”。

为什么我们很多古老的道理都要用粤语来表达呢?其实这就会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自解放以来上海话的影视作品仅仅有七部,而粤语作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流行金曲,数量应该是有几千部之多。当然有人马上会去计算多少部是产自广州,又有多少部是产自东方明珠?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门方言。如果只是在家门口谈什么方言保卫战的话,那说明真的是有些方言不可救药了。不过还好,今天可以看到一部沪语版的30集电视剧《繁花》,说明生在上海长在香港的王家卫用心了。

如果说我们一定要为这部纪念上个世纪热火朝天的年代调制一杯鸡尾酒的话,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杯Gin and Lychee Gimlet。Gin酒+酸橙汁+糖浆+荔枝汁,再加冰,倒进优雅的Martini杯子里面,就是那个火热朝天的1993年的写照。那些酸橙汁应该就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资格的1993年9月24日的难忘日子吧!记得那个晚上,深圳红岭路的公爵酒吧里面坐满了沮丧的年轻人。

当回想起我们生活的年代里面跟股票有些交集的回忆的话,不会忘记那个红岭路南国大厦的交易部大户室里面,枯燥无味地看着一只股票从三块钱开始收集筹码一直到四十多块钱建仓完成的缓慢过程。而当年指明方向的朋友,已经在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的运动事故而香消玉殒了。想到大家刚刚毕业的时候,一群朋友一起在罗湖香格里拉酒店的亨利吧里面喝酒跳舞的美好时光,我不禁泪目了。在今天短视频为王的时代里,平台都讲究“让我们的生活浪漫化”,我们会把生活中最美好的那部分拍成一种情绪模版,然后用尽可能多的情感去完善它。但是生活毕竟是生活,我们都是过客,有的人在浑浑噩噩,有的人在兢兢业业,而有的人却已经先走了。我们都希望用自己过往的经历去记忆那些曾经误解或者曾经错过的彼此,但是又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翁,我们有自己的码头。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许就是夏日午后宝总和玲子一起站在屋顶眺望落日余晖的世界。当莫里康内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过去之所以辛楚是因为短暂,我知道每一个人的兴奋表达以及痛苦的无限供应,都是因为那注定是一个成年人的故事。而当我们用一种近乎哲学般的严谨去处理那些背叛的主题的时候,谁又能说今天每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是在于模糊还是在于清晰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眼中的《繁花》
2024-01-12 10:12
艺术风尚

「繁花」:透过他的墨镜,看到时代荣光

范庭略:电视剧《繁花》的十年一梦能带来什么启示?用一句广东话的俗语来回答,就是“力不到不为财”。
范庭略

■看完电视剧《繁花》28集的时候,朋友跟我讲,十年前的今天,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一个久远的时代一下子浮现在我的面前,因为电影公映不久的两年之后,我的朋友在大悦城开了装修像极了金楼的餐厅,从此开始了属于他和这个时代的一段高歌猛进,直到他去年退隐海外。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故事,金宇澄老师的不响,让我们感受到属于某个时代的疏远、幸福以及绝望,还有更多的爱以及不可能的爱。那些时代的列车轰鸣着匆匆开过,为人们提供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与现实生活相同的模糊性,就好像梅林茂为电影《2046》的作曲一样,讲述着一个完全可以把人吸进去的时代故事。

在疫情开始之后的日子里,跟金老师的聚会多了起来,我们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一起期盼着电视剧的尽快拍摄杀青。他的了然于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因为他的那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我们明白他和王家卫的神交,是那种用彩色以及黑白来记录的生活过往。

那段时间,我们去的最多的是建国中路的叁宅俱乐部,老酒喝一杯,三壶聊一聊。然后老查推门进来很兴奋地说,昨天导演来了,点了一瓶三十年的某牌威士忌,他说要是金老师也来喝酒,就喝这一瓶吧!当然,在叁宅的日子里,还有另外一位金老师。只要这位金老师在场,那我们都只有听的份儿,谁让人家是做脱口秀的呢!


日子真的过的好快,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我看完了华丽重彩的三十集《繁花》全剧。突然想起过去四年我们和金老师一起喝酒聊天的日子。今天重新感受那些喜怒无常以及色彩饱满的场景,还有各种好奇的节奏,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具有迷失方向的以及具有高度意识的《重庆森林》。

今天回顾一下看过的王家卫作品,都是一场场令人陶醉的盛宴。即使我觉得三十集的电视剧,也可以剪成十五部可以在电影院里面放映的电影,就好像在2020年第一批观众在电影院里面第一次看到电影《爱尔兰人》的奈飞的标志一样,惹得大家满场哄堂大笑。因为所有人上一次看到这个标志的地方都是在自己的电视机前面,当他们在电影院里面看到这个标志的时候,说明流媒体的电影时代终于到来了,是那种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强行进入。

所以从斯皮尔伯格开始为HBO拍摄《兄弟连》,之后又拍了《太平洋战争》,到大卫•芬奇去拍电视剧《纸牌屋》,到巴里•詹金斯去拍电视剧《地下铁路》。哦,还有马丁•斯科塞亲自导演的电视剧《大西洋帝国》第一季的第一集,都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流媒体时代观影模式的改变。那就是导演是电影行业的顶级头部,作品的长度是电视剧的从容不迫,最主要的是观影市场的改变。在互联网发展了2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经历了各种社交媒体的磨难,终于看到了一个去中心化过程在影视行业造成的变革,那就是一个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导演,他的作品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全球化的市场。这一点早就超越了电视行业每年去戛纳订货会的水平,直接通过平台绕过了那些需要分销的各种各国电视台。在韩国首先冒出来的是《鱿鱼游戏》,接着是印度,然后是西班牙。此后连丹麦这样的北欧国家,都可以拍摄出非常精彩的电视剧,因为今天看剧的平台是一个全球上亿用户规模的流媒体时代。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清奇的审美,你说它是一种气氛也好,或者你说它是一种风格也好,总之它是由一系列观众熟悉的元素组成:大段大段的怀旧音乐,各种有欲望折射的霓虹灯去划破那浓浓的犹如酱油色的夜空,城市里各种满是积水的穷街后巷,一种悄然而至的浮华时尚,带着一股子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以及由香烟组成的浓浓迷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带着坚韧不拔的魅力和那种我要做自己码头的浪子漂泊之心,唤醒了我们沉在心里的那种国际化与现代意识的审美。

我对《繁花》最明确的评价就是,这部电视剧是过去二十年唯一一部可以被全世界观众都接受的中国国产电视剧。就好像我一如既往地爱着刁亦男导演的电影《白日焰火》一样,因为我知道人性的丑陋,不仅仅是会发生在东北的哈尔滨,也可以发生在日本的北海道,或者说东欧某个大雪纷飞的小村庄,甚至可以发生在阿拉斯加的冰雪大地,就好像科恩兄弟导演的电视剧《冰风暴Fargo》一样。那是人类的丑陋造成的悲剧,而不分地域和种族。

一部30集的电视剧,不仅是原作者金宇澄老师的获奖作品,也是王家卫个人审美的展示。在所有文艺青年都在想象如何改变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时候,王家卫安排了秦雯女士改编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年代剧。所以文艺青年始终是文艺青年,他们距离文艺导演的段位犹如重庆大厦和半岛酒店的差距。那种由色彩、音乐以及灯光编制的上海上个世纪90年代富而思进、热火朝天的辉煌历史,恐怕会成为这个城市最为华丽重彩的集体记忆。

过去二十年,在上海拍摄的影视作品不下一百部,既有北京导演叼着大雪茄、看着大腿舞的荒唐,也有各种拎着爱马仕包的小镇青年的攀比。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地方就是过去二十年带来的各种撞击,都犹如那个自强不息的小个子导演把一代人的欣赏水平拉低了。

在朋友圈里面谈论最多的就是各种上海本地长大的观众,他们认为上海的90年代没有那么精致,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描述五代十国的电视剧《琅琊榜》居然会有那么考究?另外腹诽最多的还有说上海人说话没有那么响,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做文艺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呢?如果他们喜欢看纪录片的话,《铁西区》那种真实反映上个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也没有那么大的观众市场。其实说到底,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很多人并不认可上海会有那么多的小市民。但是在我看来,你们不能只要国际化大都市,而抛弃了小市民啊!小市民是全世界所有国际化大都市的标配,就好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都有小市民一样,上海既然是全球顶级的大都市,有小市民不也是很正常的吗?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小市民才是一个城市完成城市化之后的显著标志。它标志了城市居民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产权意识,难道这样的私有化意识不正是对这个时代进步的一种褒奖吗?

当王家卫把法国的新浪潮以及美国霍桑侦探小说里面的冷酷推理,还有来自上个世纪三零年代的鸳鸯蝴蝶派的顾影自怜,融合在沪港双城记的生活经历之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是需要有一个有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的导演去来演绎的深刻感觉。当王家卫把这种上海市民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到各种不同的平凡家庭的时候,我们感到又熟悉又陌生,然后在来自每一帧画面的精彩纷呈,这些好像被遗忘的记忆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们生活在电影的场景里面,然后我们都想去做这部影视作品的主人翁。

当这种狂野而优雅的视觉风格在30集每集近五十分钟的故事中缓缓展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交响乐一样的宏大辉煌作品,王家卫幼年在香港电影院里面和母亲一起观影的经历,让他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构建了一个循环播放的犹如恋人一般亲密的美好回忆。它的每一个因素,以及每一帧图像,或者每一句对白,都在为了完成一个宏大的更具有凝聚力的故事而努力。就好像我在荧幕上看到熟悉的杜鹃一样,她在《中国合伙人》里面扮演的苏梅,《港囧》里面的杨伊,抑或是《纽约纽约》里面的阮文娟,或者是《繁花》里面的雪芝,她永远如白月光的女神一样圣洁,但是她的功力始终在一个平面模特儿的内在张力之中。

我们又不能不谈及游本昌先生扮演的爷叔,其实他的出现跟诺兰导演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Michael Caine饰演的老管家一样,都是一种将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传输手段。我觉得未来一年中国的各种表演奖项的最佳配角奖,都应该授予这位九十岁高龄的杰出演员。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完全按照金宇澄先生的节奏全部演绎一遍的话,我觉得非常有可能陷入当年拍摄电影《白鹿原》的尴尬之中。所以剧本从原作中抽离出来,只表现那段波云诡谲的1993年,我们可以看到如同月光一样美好的爱情场景,以及那种一望无际的现代化城市风貌,还有过去那些破旧而难忘的上海90年代的街头,当然这些场景的展现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各种浪漫主义者来说,都是永远不存在的中国式集体回忆。

当电影《花样年华》在今天全世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被Z世代转发的时候,那些美好的动图几乎就是这部电视剧未来的写照。我们会像那些去餐厅吃饭然后热心帮老板计算翻台率以及营业额的食客一样,都在计算这部戏的总投资会有多少钱。据说是仅仅搭建黄河路霓虹灯就耗资三千万元,还没有计算其他演职人员的出场费酬劳以及各种版权购买的费用,一部构思十年、拍摄三年的电视剧可以给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带来什么启发?我还是用一句广东话的谚语来回答吧,那就是“力不到不为财”。

为什么我们很多古老的道理都要用粤语来表达呢?其实这就会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自解放以来上海话的影视作品仅仅有七部,而粤语作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流行金曲,数量应该是有几千部之多。当然有人马上会去计算多少部是产自广州,又有多少部是产自东方明珠?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门方言。如果只是在家门口谈什么方言保卫战的话,那说明真的是有些方言不可救药了。不过还好,今天可以看到一部沪语版的30集电视剧《繁花》,说明生在上海长在香港的王家卫用心了。

如果说我们一定要为这部纪念上个世纪热火朝天的年代调制一杯鸡尾酒的话,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杯Gin and Lychee Gimlet。Gin酒+酸橙汁+糖浆+荔枝汁,再加冰,倒进优雅的Martini杯子里面,就是那个火热朝天的1993年的写照。那些酸橙汁应该就是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资格的1993年9月24日的难忘日子吧!记得那个晚上,深圳红岭路的公爵酒吧里面坐满了沮丧的年轻人。

当回想起我们生活的年代里面跟股票有些交集的回忆的话,不会忘记那个红岭路南国大厦的交易部大户室里面,枯燥无味地看着一只股票从三块钱开始收集筹码一直到四十多块钱建仓完成的缓慢过程。而当年指明方向的朋友,已经在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的运动事故而香消玉殒了。想到大家刚刚毕业的时候,一群朋友一起在罗湖香格里拉酒店的亨利吧里面喝酒跳舞的美好时光,我不禁泪目了。在今天短视频为王的时代里,平台都讲究“让我们的生活浪漫化”,我们会把生活中最美好的那部分拍成一种情绪模版,然后用尽可能多的情感去完善它。但是生活毕竟是生活,我们都是过客,有的人在浑浑噩噩,有的人在兢兢业业,而有的人却已经先走了。我们都希望用自己过往的经历去记忆那些曾经误解或者曾经错过的彼此,但是又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翁,我们有自己的码头。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或许就是夏日午后宝总和玲子一起站在屋顶眺望落日余晖的世界。当莫里康内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过去之所以辛楚是因为短暂,我知道每一个人的兴奋表达以及痛苦的无限供应,都是因为那注定是一个成年人的故事。而当我们用一种近乎哲学般的严谨去处理那些背叛的主题的时候,谁又能说今天每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是在于模糊还是在于清晰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