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1-09 07:50
艺术风尚

王家卫与《繁花》的上海传奇

徐瑾:王家卫气质和《繁花》对应得上,热播后,争议也不少。王家卫的上海如此绚烂,更多是基于他的香港经验,回忆本身就是想象,繁花就是昨日黄花。
王家卫与《繁花》的上海传奇
徐瑾

■“独上高楼,最好是夜里”。

这是小说《繁花》开篇,而看电视剧《繁花》,最好是沪语版,用一倍速——这也是我近年看国产剧中特例,平常剧目,即使开两三倍倍数快进还觉得不胜拖沓。在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游本昌等演员通精彩演绎之下,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繁花》开年大爆,引发诸多讨论。

平心而论,电视剧《繁花》,无法比肩王家卫的大银幕前卫代表作品,但放在国产剧的世界,我认为可以说是近年最美的收获之一。《繁花》热播背后,折射了什么样的隐秘集体情绪?我们可以说,它的名字,就是它的秘密。

《繁花》:从小说到电视剧

拍了三年,电视剧《繁花》终得播出。

王家卫过去有作品半途而废的记录,加上大环境的变迁,这一次能在电影银幕之外的电视剧中看到王家卫作品,不能不说庆幸。成名小说的改编,一直是争议点。亦步亦趋致敬作者并不一定就是成功,前车之鉴就是张爱玲《第一炉香》的电影改编。相反,在精神内旨上获得共振,那才是成功的改编。

小说《繁花》本书已经是颇为成功的作品,其最大特点是续写了中国的城市文学,是对旧上海类似作品的衔接和致敬。对比莫言余华等聚焦乡土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作为中国最为五彩杂呈的特大型城市,无论你喜欢与否,通过《繁花》,终于有了一部得体的文学传记。

《繁花》是部耐看的小说,我陆陆续续读了好久,还是没读完,但是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书其实无所谓读完的。就像中国古典小说,结尾是不太重要的,中间意境以及起伏才是重点。《海上花》的结果不重要,贾宝玉出家也不影响《红楼梦》地位。中国的小说本来就不是西人的英雄史诗需要高潮和结尾,我们擅长更多是对月当窗的那一分情境,可以逃避,可以沉湎,犹如掬水手中月,亦真似幻。小说《繁花》也是这样,在不少文人评论家激赏的“不响”之外,碎碎的叙述才是其主旋律,一个又一个叙述,故事的完整无关宏旨,叙述中的细节才是精髓。

对比之下,电视剧《繁花》与原著初看起来,除了人名类似,几乎是两个故事。王家卫拍戏以没有剧本、周期漫长著称。在本剧中,以上海人阿宝为主线,讲述80、90年代的时代剧变中,“阿宝”变为“宝总”为线索展开的故事,可以说只是截取了小说中一部分,可以言说的那一部分。

电视剧《繁花》开始几集都在铺陈宏大叙事,难免有些令人错愕,第一集简直感觉类似股市触底的宣传片,当然,是好看那种。随着后面几集不再纠结商战以及时代,尤其进入男女对峙片断增加,王家卫的表现渐入佳境。

因着改编,《繁花》的电视剧可以说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是独立的作品,和书的关系也若有若无。但是这种改编,谈不上失败或魔改,而是一种再造,二者内核存在一致性,那就是书写都会传奇,这是上海和香港无需照面,都能莫逆于心的都市情意结。正如金宇澄在小说开篇就引用了《阿飞正传》结尾,赞梁朝伟演绎出上海味道,而电视剧中的热闹喧嚣,也是弥补了金宇澄书中的“不响”,也是另一种上海味道。

可见,王家卫的气质,和《繁花》对应得上,那么播出之后为何争议也不小呢?

《繁花》的滤镜

一个原因在于,电视剧《繁花》在今天不少观众看来,滤镜太重,纸醉金迷得太过超现实。

原因不在于水平,而在于视角。王家卫对国内,难逃情怀,人有情怀,难免带着美的滤镜来拍。我曾经和香港文化人林奕华聊过,他说早年和王家卫经常在一起看电影,也会看红色电影,看谢晋,大家很喜欢,也很激动。

这些北来的、大陆的宏大与浩渺,是季风带的香港欠缺的,恰恰也许也是他们最不能褪魅的东西。问题在于,他眼中的上海是虚拟的,反而没有他写过去的香港写实,虚拟的东西就像小说家想象上海的风华岁月,所以《繁花》中的上海,人物太挺拔,街道太干净,灯火太灿烂,连做局都那么传奇,这都太超越当时的大众所感知的现实。

对比之下,以前有部电影《股疯》更写实,潘虹饰演的公交车司机泼辣干练,在大热天顶着一块已经抽丝的毛巾卖票,显然比起美丽出尘的杜鹃更符合公交车售货员的形象。

王家卫的上海,依旧是一种基于香港的想象,是岛屿对于大陆的投射,传奇多过生活,江湖多过日常——甚至,基于观众群、审查以及距离产生美等原因,《繁花》的叙事带有鲜明的进步主义色彩。《繁花》中上海,即使有上海演员以及和平饭店这些道具,在上海腔调那一面做得十足十,但不可忽视的,其底色另一面,和北京甚至中国多数城市也没有太多本质区别。这不是他的有意为之,但是也映射出港人对于大陆的潜意识中一体印象。

不少上海朋友回忆,90年代上海绝没有这样,剧中的上海更类似1930年的上海。当然,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回忆,毕竟1930年老人也逐渐远去。当然,既然是想象,带着滤镜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上海,有不同的叙述,城市的神话本来就是建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而言,《繁花》原著本来没有写实,只是一个老人对早年的回味与吹嘘。

90年代的上海,自然千人千面。在王家卫眼中,也许有着纸醉金迷的一面,甚至有着华尔街一样的气质。有一位经历过当时资本市场激变的人就告诉我,觉得很真实,拍的就是我们的故事。对财富弄潮儿,当时更多是野蛮生长的谋生阶段,对更多普通市民而言,黄河路的热闹与他们无关。那时候的上海刚刚挣脱计划经济的钳制,依旧很局促,或者土气的很。

不过,时代的齿轮毕竟已经在启动,从这个意义而言,《繁花》展示的上海,同样具备现实意义。二战之后,香港蓬勃发展,有人曾经说那是一个荒山野岭也产黄金的时代,到了1980/90年代,发展如时钟指针一样到了上海,上海也进入自身的黄金时代。王家卫拍的上海,如此绚烂,显然更多是基于他的香港经验,更市民化与更江湖的世界,也许和一些上海人记忆有隔阂,但是也许是一种远距离的审美,可以透视另一种真实。

香港与上海的双城记

《繁花》,可以看作香港人王家卫写给曾经的家乡上海的一封情书,而情书,往往总是想象的美好居多。

香港和上海,是中国最为现代或者最为市民化的两大城市,在历史与现在的诸多纠葛中,有种彼此才能理解的隐约暧昧,民国才女张爱玲在上海成名,她曾经说《沉香屑》等小说是为上海人写的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从阿宝到宝总,这种小人物发家的故事,注定是都市传奇中最多的一种。从这个基调而言,来自香港的王家卫虽然对于小说改变甚多,但显然对于来自上海的金宇澄作品的底层低音有所会意,电视剧《繁华》若有若无的暗线之一也正是香港和上海的双城记。——毕竟,香港和上海,都是公认的天生聪明的城市,都得到过时代的额外垂青,因此有过自己的风云际遇,也有低回落寞。

香港与上海这种关系,在《繁花》中隐约露出,在剧中多次闪现。譬如阿宝剧中目前唯一确认恋人关系的女性雪芝,就是从上海13路的公交车售票员去了香港,而阿宝的剧中身份也是借了港资的壳子。剧中与胡歌对手戏最精彩的“爷叔”是没有原型的人物,但是他却构成几次重要的剧情推动。他是宝总的师傅,也他从商的引路人与合伙人,是多数时候隐居幕后的高手。爷叔的背景是宁波裔上海人,第一次让阿宝改头换面,引出“派头,噱头,苗头”生意经,就是先借助了宁波红帮裁缝的几套全羊毛西装。后来故事发展中,宝总几次商战,不止一次借助了爷叔在香港的“兄弟”关系——通过宁波,上海和香港的关系如此勾连起来,变为兄弟一般彼此照应的镜面城市。宁波人来上海较早,地位也较高,在二十世纪初期,老外就注意到,宁波上海人已经有了对于苏北上海人的优越感,而宁波人在香港,有包玉刚与邵逸夫等代表人物,一直独具一格。

这种投射并非空穴来风。王家卫出生在上海,1962年,他五岁时候才随父母去香港。他当时还有未成年的哥哥和姐姐,据说因为要求只能带走一个孩子,所以哥哥姐姐只能留在上海。日后,据说哥哥因为家庭问题,几次考上大学也不能去,终生未婚,她姐姐如剧中雪芝一样,改革开放曾经去香港,后来也回上海定居——这些今天读来惊心动魄的情节,在当时只是时代翻云覆雨中寻常。比如黄河路原来的主人盛公子,巅峰时刻可以一场牌局就输掉整个黄河路,最后却只能贫困病死苏州祠堂。张爱玲唯一的亲弟弟留在大陆,最后也是终生未婚。

王家卫对上海,一直有情结,阿宝的故事某种意义也是他哥哥姐姐的故事。电视剧《繁花》是王家卫未能参与的家族史,也是他对于上海的致敬。在集体记忆之下,还有各种私人记忆,每个人的私人记忆都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情感与主义去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河路,也可以有自己的繁花时代。也正因此,回忆不是纪录片,带有滤镜,无可厚非。文学本来就是谎言的技艺,即使《繁花》原著,从某种程度而言,难道不也是一个老人对于早年风情的诸多咂摸回味甚至吹牛夸张么?

繁花繁花,都是昨日黄花。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过去时代的投射——上海,其实可以看作无数个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隐喻。借助大时代的背景,折射饮食男女百态,小而不是大,才一贯是王家卫擅长的领域。所以今天《徐瑾经济人》专栏,不谈经济,但说回忆,这才是《繁花》不响却动人的地方。

如今当那个时代在屏幕上被再现被讨论,过去的时代才能在我们心中重新活过一次,这就是艺术家的功德。无论真实还是虚拟,我们总算知道,那个奔腾向前的时代,像记忆中一样迷人,对大家而言,也和记忆一样远去,都真正结束了。■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王家卫与《繁花》的上海传奇
2024-01-09 07:50
艺术风尚

王家卫与《繁花》的上海传奇

徐瑾:王家卫气质和《繁花》对应得上,热播后,争议也不少。王家卫的上海如此绚烂,更多是基于他的香港经验,回忆本身就是想象,繁花就是昨日黄花。
徐瑾

■“独上高楼,最好是夜里”。

这是小说《繁花》开篇,而看电视剧《繁花》,最好是沪语版,用一倍速——这也是我近年看国产剧中特例,平常剧目,即使开两三倍倍数快进还觉得不胜拖沓。在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游本昌等演员通精彩演绎之下,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繁花》开年大爆,引发诸多讨论。

平心而论,电视剧《繁花》,无法比肩王家卫的大银幕前卫代表作品,但放在国产剧的世界,我认为可以说是近年最美的收获之一。《繁花》热播背后,折射了什么样的隐秘集体情绪?我们可以说,它的名字,就是它的秘密。

《繁花》:从小说到电视剧

拍了三年,电视剧《繁花》终得播出。

王家卫过去有作品半途而废的记录,加上大环境的变迁,这一次能在电影银幕之外的电视剧中看到王家卫作品,不能不说庆幸。成名小说的改编,一直是争议点。亦步亦趋致敬作者并不一定就是成功,前车之鉴就是张爱玲《第一炉香》的电影改编。相反,在精神内旨上获得共振,那才是成功的改编。

小说《繁花》本书已经是颇为成功的作品,其最大特点是续写了中国的城市文学,是对旧上海类似作品的衔接和致敬。对比莫言余华等聚焦乡土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的上海作为中国最为五彩杂呈的特大型城市,无论你喜欢与否,通过《繁花》,终于有了一部得体的文学传记。

《繁花》是部耐看的小说,我陆陆续续读了好久,还是没读完,但是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种书其实无所谓读完的。就像中国古典小说,结尾是不太重要的,中间意境以及起伏才是重点。《海上花》的结果不重要,贾宝玉出家也不影响《红楼梦》地位。中国的小说本来就不是西人的英雄史诗需要高潮和结尾,我们擅长更多是对月当窗的那一分情境,可以逃避,可以沉湎,犹如掬水手中月,亦真似幻。小说《繁花》也是这样,在不少文人评论家激赏的“不响”之外,碎碎的叙述才是其主旋律,一个又一个叙述,故事的完整无关宏旨,叙述中的细节才是精髓。

对比之下,电视剧《繁花》与原著初看起来,除了人名类似,几乎是两个故事。王家卫拍戏以没有剧本、周期漫长著称。在本剧中,以上海人阿宝为主线,讲述80、90年代的时代剧变中,“阿宝”变为“宝总”为线索展开的故事,可以说只是截取了小说中一部分,可以言说的那一部分。

电视剧《繁花》开始几集都在铺陈宏大叙事,难免有些令人错愕,第一集简直感觉类似股市触底的宣传片,当然,是好看那种。随着后面几集不再纠结商战以及时代,尤其进入男女对峙片断增加,王家卫的表现渐入佳境。

因着改编,《繁花》的电视剧可以说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是独立的作品,和书的关系也若有若无。但是这种改编,谈不上失败或魔改,而是一种再造,二者内核存在一致性,那就是书写都会传奇,这是上海和香港无需照面,都能莫逆于心的都市情意结。正如金宇澄在小说开篇就引用了《阿飞正传》结尾,赞梁朝伟演绎出上海味道,而电视剧中的热闹喧嚣,也是弥补了金宇澄书中的“不响”,也是另一种上海味道。

可见,王家卫的气质,和《繁花》对应得上,那么播出之后为何争议也不小呢?

《繁花》的滤镜

一个原因在于,电视剧《繁花》在今天不少观众看来,滤镜太重,纸醉金迷得太过超现实。

原因不在于水平,而在于视角。王家卫对国内,难逃情怀,人有情怀,难免带着美的滤镜来拍。我曾经和香港文化人林奕华聊过,他说早年和王家卫经常在一起看电影,也会看红色电影,看谢晋,大家很喜欢,也很激动。

这些北来的、大陆的宏大与浩渺,是季风带的香港欠缺的,恰恰也许也是他们最不能褪魅的东西。问题在于,他眼中的上海是虚拟的,反而没有他写过去的香港写实,虚拟的东西就像小说家想象上海的风华岁月,所以《繁花》中的上海,人物太挺拔,街道太干净,灯火太灿烂,连做局都那么传奇,这都太超越当时的大众所感知的现实。

对比之下,以前有部电影《股疯》更写实,潘虹饰演的公交车司机泼辣干练,在大热天顶着一块已经抽丝的毛巾卖票,显然比起美丽出尘的杜鹃更符合公交车售货员的形象。

王家卫的上海,依旧是一种基于香港的想象,是岛屿对于大陆的投射,传奇多过生活,江湖多过日常——甚至,基于观众群、审查以及距离产生美等原因,《繁花》的叙事带有鲜明的进步主义色彩。《繁花》中上海,即使有上海演员以及和平饭店这些道具,在上海腔调那一面做得十足十,但不可忽视的,其底色另一面,和北京甚至中国多数城市也没有太多本质区别。这不是他的有意为之,但是也映射出港人对于大陆的潜意识中一体印象。

不少上海朋友回忆,90年代上海绝没有这样,剧中的上海更类似1930年的上海。当然,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回忆,毕竟1930年老人也逐渐远去。当然,既然是想象,带着滤镜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上海,有不同的叙述,城市的神话本来就是建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而言,《繁花》原著本来没有写实,只是一个老人对早年的回味与吹嘘。

90年代的上海,自然千人千面。在王家卫眼中,也许有着纸醉金迷的一面,甚至有着华尔街一样的气质。有一位经历过当时资本市场激变的人就告诉我,觉得很真实,拍的就是我们的故事。对财富弄潮儿,当时更多是野蛮生长的谋生阶段,对更多普通市民而言,黄河路的热闹与他们无关。那时候的上海刚刚挣脱计划经济的钳制,依旧很局促,或者土气的很。

不过,时代的齿轮毕竟已经在启动,从这个意义而言,《繁花》展示的上海,同样具备现实意义。二战之后,香港蓬勃发展,有人曾经说那是一个荒山野岭也产黄金的时代,到了1980/90年代,发展如时钟指针一样到了上海,上海也进入自身的黄金时代。王家卫拍的上海,如此绚烂,显然更多是基于他的香港经验,更市民化与更江湖的世界,也许和一些上海人记忆有隔阂,但是也许是一种远距离的审美,可以透视另一种真实。

香港与上海的双城记

《繁花》,可以看作香港人王家卫写给曾经的家乡上海的一封情书,而情书,往往总是想象的美好居多。

香港和上海,是中国最为现代或者最为市民化的两大城市,在历史与现在的诸多纠葛中,有种彼此才能理解的隐约暧昧,民国才女张爱玲在上海成名,她曾经说《沉香屑》等小说是为上海人写的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从阿宝到宝总,这种小人物发家的故事,注定是都市传奇中最多的一种。从这个基调而言,来自香港的王家卫虽然对于小说改变甚多,但显然对于来自上海的金宇澄作品的底层低音有所会意,电视剧《繁华》若有若无的暗线之一也正是香港和上海的双城记。——毕竟,香港和上海,都是公认的天生聪明的城市,都得到过时代的额外垂青,因此有过自己的风云际遇,也有低回落寞。

香港与上海这种关系,在《繁花》中隐约露出,在剧中多次闪现。譬如阿宝剧中目前唯一确认恋人关系的女性雪芝,就是从上海13路的公交车售票员去了香港,而阿宝的剧中身份也是借了港资的壳子。剧中与胡歌对手戏最精彩的“爷叔”是没有原型的人物,但是他却构成几次重要的剧情推动。他是宝总的师傅,也他从商的引路人与合伙人,是多数时候隐居幕后的高手。爷叔的背景是宁波裔上海人,第一次让阿宝改头换面,引出“派头,噱头,苗头”生意经,就是先借助了宁波红帮裁缝的几套全羊毛西装。后来故事发展中,宝总几次商战,不止一次借助了爷叔在香港的“兄弟”关系——通过宁波,上海和香港的关系如此勾连起来,变为兄弟一般彼此照应的镜面城市。宁波人来上海较早,地位也较高,在二十世纪初期,老外就注意到,宁波上海人已经有了对于苏北上海人的优越感,而宁波人在香港,有包玉刚与邵逸夫等代表人物,一直独具一格。

这种投射并非空穴来风。王家卫出生在上海,1962年,他五岁时候才随父母去香港。他当时还有未成年的哥哥和姐姐,据说因为要求只能带走一个孩子,所以哥哥姐姐只能留在上海。日后,据说哥哥因为家庭问题,几次考上大学也不能去,终生未婚,她姐姐如剧中雪芝一样,改革开放曾经去香港,后来也回上海定居——这些今天读来惊心动魄的情节,在当时只是时代翻云覆雨中寻常。比如黄河路原来的主人盛公子,巅峰时刻可以一场牌局就输掉整个黄河路,最后却只能贫困病死苏州祠堂。张爱玲唯一的亲弟弟留在大陆,最后也是终生未婚。

王家卫对上海,一直有情结,阿宝的故事某种意义也是他哥哥姐姐的故事。电视剧《繁花》是王家卫未能参与的家族史,也是他对于上海的致敬。在集体记忆之下,还有各种私人记忆,每个人的私人记忆都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情感与主义去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河路,也可以有自己的繁花时代。也正因此,回忆不是纪录片,带有滤镜,无可厚非。文学本来就是谎言的技艺,即使《繁花》原著,从某种程度而言,难道不也是一个老人对于早年风情的诸多咂摸回味甚至吹牛夸张么?

繁花繁花,都是昨日黄花。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过去时代的投射——上海,其实可以看作无数个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隐喻。借助大时代的背景,折射饮食男女百态,小而不是大,才一贯是王家卫擅长的领域。所以今天《徐瑾经济人》专栏,不谈经济,但说回忆,这才是《繁花》不响却动人的地方。

如今当那个时代在屏幕上被再现被讨论,过去的时代才能在我们心中重新活过一次,这就是艺术家的功德。无论真实还是虚拟,我们总算知道,那个奔腾向前的时代,像记忆中一样迷人,对大家而言,也和记忆一样远去,都真正结束了。■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