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1-05 07:51
时政

去全球化最糟的样子是怎样的?

张冬方:随着中俄和欧美之间政治局势的不断紧张,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价值链断链看上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贸易港口电商:亲自下场的亚马逊和悄然改变的中美贸易模式
张冬方

■最晚不晚于2022年2月俄乌局势突变时,经济学家们在对全球贸易和全球化走向持悲观态度之下,纷纷开始预测和模拟中西经贸的未来走向。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2022年3月发布的研究称,随着中俄和欧美之间政治局势的不断紧张,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价值链断链看上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贸易曾让市场更加整合的趋势开始逆转,政治生态开始走向全球价值链脱钩断链。

基尔研究所对五种脱钩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脱钩、美国同盟和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同盟、金砖国和欧盟、金砖国和美国同盟,每个情景均包含单向和双向脱钩三个情景。在该研究模型中,脱钩是通过加倍针对某一特定贸易伙伴的非关税壁垒而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贸易剧减,而非完全切断。第一个情景中的欧盟对中国脱钩情景中,直接后果是几乎完全排除了双边进口。具体说来,欧自华进口减少95.82%,而因为对欧出口成本增加,中国寻找替代市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加8.22%,但是,因为替代市场并不能完全抵消向欧盟出口减少而带来的损失,中国总体出口减少8.49%,从而导致0.55%的经济福利(实际收入)损失。在此情景中,欧盟向中国的出口也随之减少15.92%,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减少5.3%,从其他地区的进口增加6.43%,最终导致经济福利损失0.58%。而中欧双向脱钩,即中欧双边都设置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战情景中,中国和欧盟的经济福利损失分别为0.92%和0.78%。但是,若中国和美国同盟(欧盟包括在内)之间发生贸易战,对中国的经济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55%,而后者损失仅0.95%。研究最后总结,模拟结果证明,蓄意以非关税壁垒分裂世界会降低所有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经济福利,因此永远都不应当轻率而为之。

在出口经济体的德国,关于世界走向分化的忧虑似乎更加深重。2022年,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以及五大最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场之一。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点在于,一旦与中国发生贸易战,甚至脱钩,这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的经济模式意味着什么?2022年8月,经济研究所ifo发布了一份相关研究报告,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该研究对五个贸易情景进行推测,即生产回流至德国或邻国、欧盟向中国脱钩、西方国家向中国脱钩、西方国家向中国脱钩且欧美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向专制国家脱钩。该研究的结论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能在多元化策略之下逐步替代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向中国脱钩带来的后果要比生产回流造成的损失要小。不过,在欧盟和中国发生贸易战的情况下,由此带给德国的经济损失是英国退欧带来的损失的6倍。研究也指出,对中国提高贸易壁垒,虽然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可能会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研究提出,“中国+X”可能是更精准的路线,因为企业将中间产品供应分散到更多的国家,从而能减少对某一特定市场的依赖。该研究侧重的是“依赖”,而不仅仅是“对中国的依赖”,因为减少或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可能意味着导致新的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研究总结,若针对中国设置贸易障碍,会让出口国德国丧失竞争力。

然而,来自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机构的经济学家们在最近发布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太一样的结论:中德脱钩带给德国经济的损失短期上严重,长期上可控的结论。研究模拟硬脱钩,即类似于冷战2.0的情景下,世界经济分化或分裂为三个集团:G7或西方经济体、中国及其同盟、中立国。在这样的框架之下,该研究对中德之间的贸易完全停摆的极端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也就是对最坏情况的模拟。研究得出结论,中德突然硬脱钩会给德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短期内为国民总支出的5%,长期上为1.5%。

研究也从进出口贸易的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中德之间的经贸往来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德对华出口由1990年的15亿欧元增至2022年的1000亿欧元,在同时段内,德从华进口由10亿欧元增至2000亿欧元。

在进口上,德自华进口占德总进口的7.15%,自中国进口部分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比重为2.29%。以机械设备和电子电气设备行业为例,在德自华进口行业中,该行业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比重最高,为8.2%,而该行业自华进口部分占该行业总进口的约14%,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1.14%。而在出口上,德对华出口占德总出口的6.7%,占国民总支出的2.56%。

不过,研究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战略原材料、经济周期和德企在华直接投资这些因素。研究称,16种关键原材料上,德国在9种原材料上存在对中国供应的高度依赖(进口比重超过65%),9种当中的5种存在替代供应,而另外包括镓和稀土在内的4种原材料难以短期从第三国找到潜在替代品。来自中国的稀土供应一直是欧盟层面和德国的最大关切之一。研究引用中国曾对日本进行的稀土出口控制为例,称当时需要稀土的日本企业以更有效率地使用原材料作为应对措施,当时的出口禁令对日本造成的损失相对有限。

而在德企在华直接投资上,研究指出,一些行业虽然在中国进行大量投资,但这些投资在德国整个经济当中的重要性并不突出。以汽车和零部件行业为例,2019年,该行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占该行业总直接投资的比重为23.5%,但该行业在华投资部分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0.79%。

研究对突然硬脱钩、逐步脱钩和逐步去风险的不同路线进行了对比后称,硬脱钩短期内后果严重,但假以时日予以调整,损失会减轻,但该损失不会消失,将长期存在,并保持在1.3%的水平。逐步脱钩会在一段时间后达到硬脱钩的状态,但并不会带来硬脱钩在短期内导致的后果。而逐步去风险因为仅限于选定的某些具体领域,其造成的长期经济损失很小。研究还指出,硬脱钩下在短期内对GDP造成的冲击与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有可比性,后果虽然严重,但可控。当然,与硬脱钩相比,逐步去风险路线造成的损失远远更低。

硬脱钩大概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最坏的情景,也是世界越来越糟的样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贸易港口电商:亲自下场的亚马逊和悄然改变的中美贸易模式
2024-01-05 07:51
时政

去全球化最糟的样子是怎样的?

张冬方:随着中俄和欧美之间政治局势的不断紧张,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价值链断链看上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张冬方

■最晚不晚于2022年2月俄乌局势突变时,经济学家们在对全球贸易和全球化走向持悲观态度之下,纷纷开始预测和模拟中西经贸的未来走向。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2022年3月发布的研究称,随着中俄和欧美之间政治局势的不断紧张,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价值链断链看上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贸易曾让市场更加整合的趋势开始逆转,政治生态开始走向全球价值链脱钩断链。

基尔研究所对五种脱钩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脱钩、美国同盟和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同盟、金砖国和欧盟、金砖国和美国同盟,每个情景均包含单向和双向脱钩三个情景。在该研究模型中,脱钩是通过加倍针对某一特定贸易伙伴的非关税壁垒而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贸易剧减,而非完全切断。第一个情景中的欧盟对中国脱钩情景中,直接后果是几乎完全排除了双边进口。具体说来,欧自华进口减少95.82%,而因为对欧出口成本增加,中国寻找替代市场,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增加8.22%,但是,因为替代市场并不能完全抵消向欧盟出口减少而带来的损失,中国总体出口减少8.49%,从而导致0.55%的经济福利(实际收入)损失。在此情景中,欧盟向中国的出口也随之减少15.92%,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减少5.3%,从其他地区的进口增加6.43%,最终导致经济福利损失0.58%。而中欧双向脱钩,即中欧双边都设置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战情景中,中国和欧盟的经济福利损失分别为0.92%和0.78%。但是,若中国和美国同盟(欧盟包括在内)之间发生贸易战,对中国的经济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55%,而后者损失仅0.95%。研究最后总结,模拟结果证明,蓄意以非关税壁垒分裂世界会降低所有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经济福利,因此永远都不应当轻率而为之。

在出口经济体的德国,关于世界走向分化的忧虑似乎更加深重。2022年,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以及五大最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场之一。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点在于,一旦与中国发生贸易战,甚至脱钩,这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的经济模式意味着什么?2022年8月,经济研究所ifo发布了一份相关研究报告,试图解答这个问题。该研究对五个贸易情景进行推测,即生产回流至德国或邻国、欧盟向中国脱钩、西方国家向中国脱钩、西方国家向中国脱钩且欧美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向专制国家脱钩。该研究的结论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能在多元化策略之下逐步替代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向中国脱钩带来的后果要比生产回流造成的损失要小。不过,在欧盟和中国发生贸易战的情况下,由此带给德国的经济损失是英国退欧带来的损失的6倍。研究也指出,对中国提高贸易壁垒,虽然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可能会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研究提出,“中国+X”可能是更精准的路线,因为企业将中间产品供应分散到更多的国家,从而能减少对某一特定市场的依赖。该研究侧重的是“依赖”,而不仅仅是“对中国的依赖”,因为减少或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可能意味着导致新的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研究总结,若针对中国设置贸易障碍,会让出口国德国丧失竞争力。

然而,来自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机构的经济学家们在最近发布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太一样的结论:中德脱钩带给德国经济的损失短期上严重,长期上可控的结论。研究模拟硬脱钩,即类似于冷战2.0的情景下,世界经济分化或分裂为三个集团:G7或西方经济体、中国及其同盟、中立国。在这样的框架之下,该研究对中德之间的贸易完全停摆的极端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也就是对最坏情况的模拟。研究得出结论,中德突然硬脱钩会给德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短期内为国民总支出的5%,长期上为1.5%。

研究也从进出口贸易的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中德之间的经贸往来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德对华出口由1990年的15亿欧元增至2022年的1000亿欧元,在同时段内,德从华进口由10亿欧元增至2000亿欧元。

在进口上,德自华进口占德总进口的7.15%,自中国进口部分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比重为2.29%。以机械设备和电子电气设备行业为例,在德自华进口行业中,该行业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比重最高,为8.2%,而该行业自华进口部分占该行业总进口的约14%,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1.14%。而在出口上,德对华出口占德总出口的6.7%,占国民总支出的2.56%。

不过,研究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战略原材料、经济周期和德企在华直接投资这些因素。研究称,16种关键原材料上,德国在9种原材料上存在对中国供应的高度依赖(进口比重超过65%),9种当中的5种存在替代供应,而另外包括镓和稀土在内的4种原材料难以短期从第三国找到潜在替代品。来自中国的稀土供应一直是欧盟层面和德国的最大关切之一。研究引用中国曾对日本进行的稀土出口控制为例,称当时需要稀土的日本企业以更有效率地使用原材料作为应对措施,当时的出口禁令对日本造成的损失相对有限。

而在德企在华直接投资上,研究指出,一些行业虽然在中国进行大量投资,但这些投资在德国整个经济当中的重要性并不突出。以汽车和零部件行业为例,2019年,该行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占该行业总直接投资的比重为23.5%,但该行业在华投资部分占德国国民总支出的0.79%。

研究对突然硬脱钩、逐步脱钩和逐步去风险的不同路线进行了对比后称,硬脱钩短期内后果严重,但假以时日予以调整,损失会减轻,但该损失不会消失,将长期存在,并保持在1.3%的水平。逐步脱钩会在一段时间后达到硬脱钩的状态,但并不会带来硬脱钩在短期内导致的后果。而逐步去风险因为仅限于选定的某些具体领域,其造成的长期经济损失很小。研究还指出,硬脱钩下在短期内对GDP造成的冲击与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有可比性,后果虽然严重,但可控。当然,与硬脱钩相比,逐步去风险路线造成的损失远远更低。

硬脱钩大概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最坏的情景,也是世界越来越糟的样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