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1-30 14:29
时政

曾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辛格去世,终年100岁

基辛格掌握的巨大权力帮助他促使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并在冷战最激烈时期制定了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他意义深远的成就之一是负责与北京方面的秘密接触,促成了美中两国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基辛格:中美对抗如果持续,情况有可能失控
Alan Cullison

■美国前总统顾问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去世。基辛格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评价最两极分化的外交人物之一。

这位生于德国的学者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同时担任国务卿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美国官员,这让基辛格在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福特(Gerald Ford)担任总统期间拥有巨大的权力。正是这种权力帮助他促使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并在冷战最激烈时期制定了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基辛格取得的一些外交成就,使他成为惧怕核灾难的厌战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同时招致美国左翼和右翼的不满,左翼认为他对国外发生的一些暴行负有责任,右翼则对他主张与共产主义政权缓和关系持质疑态度。

1973年,基辛格与越南领导人黎德寿(Le Duc Tho)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们通过秘密外交谈判推动达成了《巴黎和平协定》(Paris Peace Accords),结束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

当时黎德寿拒绝领奖,称和平并未实现。基辛格则“谦逊地”接受了他的奖项,并在两年后南越垮台时提出归还该奖。

基辛格仍因帮助美国从越战中解脱出来并保持国力基本无损而被称颂。1974年,基辛格以外交超人形象登上了《新闻周刊》(Newsweek)的封面,身穿紧身衣和披风,胸前印有Super K字样。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2014年的一场仪式上曾说:“亨利·基辛格……实际上写就了一本关于外交的教科书。”基辛格“给我们阐述了现代外交的内核,就是‘穿梭外交’和‘战略耐心’这两个词汇。”

半个世纪以来,基辛格从未失去对公众聚焦和全球政治的热爱。他利用自身与外国政府和全球商界领袖的人脉关系,于1982年成立了一家财源滚滚的咨询公司基辛格事务所(Kissinger Associates)。

基辛格在90多岁时还一直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精力,他出版了关于历史、战略政策和记录他自己外交活动的书籍。在2014年出版的《世界秩序》(World Order)一书中,基辛格对我们这个日益分裂又相互依存的世界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2022年,99岁的基辛格出版了著作《领导力:世界战略中的六项研究》(Leadership: Six Studies in World Strategy),他在书中描写评价了二战后的、他认为具有远见的领导人。

基辛格意义深远的成就之一是负责尼克松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秘密接触,促成了美中两国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基辛格成功地打出了“中国牌”,被认为帮助改变了当时对抗苏联的全球力量平衡,加快了中国融入国际经济的步伐。

基辛格还通过谈判结束了发生于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这场战争起源于埃及和叙利亚联合攻击以色列。在各国停火之前,美国向以色列空运了大量武器,事实证明,这对抵御阿拉伯国家军队最初的进攻至关重要。基辛格和其他美国官员当时担心,这场冲突可能会升级为美苏之间的首次直接军事冲突。苏联当时是埃及和叙利亚的主要支持者。

福特此前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以表彰他从1969年到1977年八年的贡献。

基辛格曾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他在学术、外交和商业生涯中,既赢得了众多崇拜者,也招来了大量批评者。

基辛格是被称为“现实政治”(realpolitik)这种国际政治手段的实践者,批评者认为他将平衡世界大国利益的目标置于追求民主和人权之上。基辛格因追求与苏联缓和关系而受到批评,但他也曾监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火如荼的反共运动。

据已经解密的白宫文件,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支持了针对智利和阿根廷民选政府的军事政变,因为他担心这些国家的政治人士与莫斯科的关系过于密切。根据这些文件,基辛格还默许印尼军方1975年入侵东帝汶(葡萄牙在亚洲的前殖民地),因为担心东帝汶政府会倒向共产主义。

人权活动人士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基辛格应该被指控犯有战争罪,涉及他在越战最激烈的时期负责了尼克松政府对柬埔寨和老挝的秘密轰炸。东南亚专家估计,美国的军事行动杀死了数以千计的柬埔寨人和老挝人,并无意中帮助激进的红色高棉(Khmer Rouge)运动在金边掌权。

已故作家和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在2001年出版的《亨利·基辛格的审判》(The Trial of Henry Kissinger)一书中写道,在完全知晓轰炸对平民的影响以及基辛格在这方面公然欺骗的情况下,轰炸行动就那样开始了。

基辛格的传记作者、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说,这位外交官曾遭遇了两波批评,一波是在尼克松下台之后,另一波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当时核毁灭的危险消退了。

基辛格于1923年出生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政府时期。

1938年,在纳粹党崛起和德国犹太社区遭大范围迫害的情况下,他的父母逃到了纽约。基辛格的传记作者说,基辛格一家定居在曼哈顿上城区华盛顿高地(Washington Heights),凭借在学术和体育方面的成就,亨利·基辛格很快融入当地社区。1943年,20岁的基辛格应征入伍,是第84步兵师的一名列兵,见证了发生在法国和德国的战斗。战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和教授过政治学,并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

基辛格的学术和政治才能极大地受到了他逃离德国和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经历的影响。这位外交官和学者将追求全球稳定的重要性置于高远的意识形态目标之上。他对共产主义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目睹了纳粹的宣传和国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所导致的德国社会激进化。

基辛格在哈佛大学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欧洲战略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和卡斯尔雷子爵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ewart)的政治才能。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法兰西帝国灭亡后,梅特涅通过外交斡旋让欧洲重新划分了边界,并因此闻名于世。

基辛格利用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平台,逐渐进入美国政界。他在百万富商、共和党政治家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身上找到了靠山,洛克菲勒在几次竞选总统时基辛格都担任顾问角色,尽管竞选都以失败告终。1969年尼克松(Nixon)成为美国总统后,邀请基辛格担任他的国家安全顾问。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白宫成为一对奇特的权势组合。尼克松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很不自在,对媒体充满戒心,而基辛格则陶醉于自己的名人身份,以俏皮话和机智敏捷著称,尽管他一生都保持着浓重的德国口音。

弗格森写道,基辛格比大多数职业喜剧演员更会说俏皮话。关于国内政治,基辛格曾说“90%的政客给另外10%的政客带来坏名声”。关于过度自信,他说“对某件事绝对确定,要么是了如指掌,要么是一无所知”。关于决策,他称“每一次成功都只是买了一张通往更难问题的入场券”。

关于两性关系,基辛格曾说:“没有人能在性别之战中获胜。与敌人交好的人太多了。”

基辛格在尼克松政府任职期间大部分时间处于离异状态,他当时是乔治敦鸡尾酒会的常客,有时还挽着好莱坞女星的胳膊出现。他曾称自己“私底下是个浪荡公子”,并告诉记者“权力是绝佳的春药”。

基辛格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言语曾引起不良反响。1972年接受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采访时,基辛格称自己对女人的兴趣只是业余爱好,不会影响工作。他说:“对我来说,女人只是一种消遣,一种爱好,”“没有人会花太多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

尼克松曾对这篇采访大为光火。这篇采访最初发表在一家意大利的杂志上,后来在美国刊物上转载。基辛格在这次采访中把自己比作一个孤独的牛仔,看起来是为美国外交政策的运作负责。他在采访中说:“美国人喜欢那种独自在前面骑着马、带领马车前进的牛仔形象,喜欢那种身无旁物、独身骑马进入城镇和村庄的牛仔形象。”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法拉奇很可能是诱导他说出了一些“精心编辑过”的话语。基辛格称这次采访无疑是他与媒体界人士进行过的最具灾难性的对话,他承认自己接受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虚荣”。

基辛格的朋友们说,基辛格广有女人缘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幌子。基辛格在1964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长期与南希·马金尼斯(Nancy Maginnes)保持着精心隐藏的亲密关系,而后者最终成为了基辛格的第二任妻子。

基辛格传记的作者弗格森说,基辛格离婚时,膝下两个孩子都还很小,所以他不想让他与南希的这段关系见诸媒体,直到10年后他与南希结婚前夕才公之于众。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喜欢保密,并将与苏联的战斗视为一场全球性的国际象棋比赛。1972年尼克松与时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历史性会面,是基辛格在此前几个月两次秘密访问北京期间撮合的。基辛格访问中国是经由巴基斯坦,在那里乘坐巴基斯坦军用飞机前往北京,甩掉了外国情报机构和媒体。

基辛格90多岁时仍在为美国白宫和国会提供建议,但他在晚年表示,他不知道自己的外交品牌能否在数字时代留存下来。他说,手机、数码相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限制了为取得重大外交突破所需的保密能力。

他担心互联网正在侵蚀大众智力,而这种现代性难以培养出有洞察力的领导者。他在他2022年出版的书中写道:“仔细阅读一本复杂的书并以批判思维去读,已经成为一种反文化行为,就像在印刷品时代初期背诵一首史诗一样。”

基辛格说中国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美国之前从未有过不得不面对一个实力和资源与之相当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忧心于美中关系日益冷淡,他去年对《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美国需要避免贸然对中国采取对抗性态度,应该寻求对话。

2023年7月,中国领导人在北京热情接待了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的基辛格,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最高外交官王毅以及时任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进行了会晤。

俄罗斯去年入侵乌克兰后,基辛格曾提醒说,无论在基本价值观上存在何种分歧,都需要与俄罗斯讲和。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基辛格今年在北京举行了会晤。

他说西方拿加入北约(NATO)的可能性引诱乌克兰是错误的,认为这激怒了莫斯科方面。但他说,俄罗斯的入侵使西方有责任帮助保卫乌克兰,并在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后将其当成北约成员来对待。

基辛格去年对《华尔街日报》说:“因为一些问题,我们正处在与俄罗斯和中国发生战争的边缘,而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我们造成的,我们不知道将如何结束,也不知道会导致什么结果。”

上个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基辛格说,以色列必须采取惩罚措施作为回应,不可能迅速停火。他在接受Axel Springer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多夫纳(Mathias Dopfner)为德国Welt TV进行的采访时说,如果“恐怖分子可以公然出现、劫持人质和杀人”,和谈“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阿拉伯人在柏林街头分发糖果庆祝哈马斯的袭击时,基辛格说,他对德国人民并无怨言,但表示他们让太多的外国人进入了德国。

他说:“让这么多文化、宗教和观念完全不同的人入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每个这样做的国家内部都会形成一个压力团体。”

基辛格身后留下了他的现任妻子南希和他与第一任妻子安·弗莱舍(Ann Fleischer)所生的两个孩子大卫(David)和伊丽莎白(Elizabeth)。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基辛格:中美对抗如果持续,情况有可能失控
2023-11-30 14:29
时政

曾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辛格去世,终年100岁

基辛格掌握的巨大权力帮助他促使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并在冷战最激烈时期制定了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他意义深远的成就之一是负责与北京方面的秘密接触,促成了美中两国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Alan Cullison

■美国前总统顾问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去世。基辛格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评价最两极分化的外交人物之一。

这位生于德国的学者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同时担任国务卿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美国官员,这让基辛格在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福特(Gerald Ford)担任总统期间拥有巨大的权力。正是这种权力帮助他促使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并在冷战最激烈时期制定了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基辛格取得的一些外交成就,使他成为惧怕核灾难的厌战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同时招致美国左翼和右翼的不满,左翼认为他对国外发生的一些暴行负有责任,右翼则对他主张与共产主义政权缓和关系持质疑态度。

1973年,基辛格与越南领导人黎德寿(Le Duc Tho)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们通过秘密外交谈判推动达成了《巴黎和平协定》(Paris Peace Accords),结束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

当时黎德寿拒绝领奖,称和平并未实现。基辛格则“谦逊地”接受了他的奖项,并在两年后南越垮台时提出归还该奖。

基辛格仍因帮助美国从越战中解脱出来并保持国力基本无损而被称颂。1974年,基辛格以外交超人形象登上了《新闻周刊》(Newsweek)的封面,身穿紧身衣和披风,胸前印有Super K字样。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2014年的一场仪式上曾说:“亨利·基辛格……实际上写就了一本关于外交的教科书。”基辛格“给我们阐述了现代外交的内核,就是‘穿梭外交’和‘战略耐心’这两个词汇。”

半个世纪以来,基辛格从未失去对公众聚焦和全球政治的热爱。他利用自身与外国政府和全球商界领袖的人脉关系,于1982年成立了一家财源滚滚的咨询公司基辛格事务所(Kissinger Associates)。

基辛格在90多岁时还一直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精力,他出版了关于历史、战略政策和记录他自己外交活动的书籍。在2014年出版的《世界秩序》(World Order)一书中,基辛格对我们这个日益分裂又相互依存的世界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2022年,99岁的基辛格出版了著作《领导力:世界战略中的六项研究》(Leadership: Six Studies in World Strategy),他在书中描写评价了二战后的、他认为具有远见的领导人。

基辛格意义深远的成就之一是负责尼克松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秘密接触,促成了美中两国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基辛格成功地打出了“中国牌”,被认为帮助改变了当时对抗苏联的全球力量平衡,加快了中国融入国际经济的步伐。

基辛格还通过谈判结束了发生于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这场战争起源于埃及和叙利亚联合攻击以色列。在各国停火之前,美国向以色列空运了大量武器,事实证明,这对抵御阿拉伯国家军队最初的进攻至关重要。基辛格和其他美国官员当时担心,这场冲突可能会升级为美苏之间的首次直接军事冲突。苏联当时是埃及和叙利亚的主要支持者。

福特此前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以表彰他从1969年到1977年八年的贡献。

基辛格曾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他在学术、外交和商业生涯中,既赢得了众多崇拜者,也招来了大量批评者。

基辛格是被称为“现实政治”(realpolitik)这种国际政治手段的实践者,批评者认为他将平衡世界大国利益的目标置于追求民主和人权之上。基辛格因追求与苏联缓和关系而受到批评,但他也曾监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火如荼的反共运动。

据已经解密的白宫文件,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支持了针对智利和阿根廷民选政府的军事政变,因为他担心这些国家的政治人士与莫斯科的关系过于密切。根据这些文件,基辛格还默许印尼军方1975年入侵东帝汶(葡萄牙在亚洲的前殖民地),因为担心东帝汶政府会倒向共产主义。

人权活动人士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基辛格应该被指控犯有战争罪,涉及他在越战最激烈的时期负责了尼克松政府对柬埔寨和老挝的秘密轰炸。东南亚专家估计,美国的军事行动杀死了数以千计的柬埔寨人和老挝人,并无意中帮助激进的红色高棉(Khmer Rouge)运动在金边掌权。

已故作家和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在2001年出版的《亨利·基辛格的审判》(The Trial of Henry Kissinger)一书中写道,在完全知晓轰炸对平民的影响以及基辛格在这方面公然欺骗的情况下,轰炸行动就那样开始了。

基辛格的传记作者、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说,这位外交官曾遭遇了两波批评,一波是在尼克松下台之后,另一波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当时核毁灭的危险消退了。

基辛格于1923年出生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当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政府时期。

1938年,在纳粹党崛起和德国犹太社区遭大范围迫害的情况下,他的父母逃到了纽约。基辛格的传记作者说,基辛格一家定居在曼哈顿上城区华盛顿高地(Washington Heights),凭借在学术和体育方面的成就,亨利·基辛格很快融入当地社区。1943年,20岁的基辛格应征入伍,是第84步兵师的一名列兵,见证了发生在法国和德国的战斗。战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和教授过政治学,并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

基辛格的学术和政治才能极大地受到了他逃离德国和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经历的影响。这位外交官和学者将追求全球稳定的重要性置于高远的意识形态目标之上。他对共产主义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目睹了纳粹的宣传和国家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所导致的德国社会激进化。

基辛格在哈佛大学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欧洲战略家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和卡斯尔雷子爵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ewart)的政治才能。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法兰西帝国灭亡后,梅特涅通过外交斡旋让欧洲重新划分了边界,并因此闻名于世。

基辛格利用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平台,逐渐进入美国政界。他在百万富商、共和党政治家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身上找到了靠山,洛克菲勒在几次竞选总统时基辛格都担任顾问角色,尽管竞选都以失败告终。1969年尼克松(Nixon)成为美国总统后,邀请基辛格担任他的国家安全顾问。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白宫成为一对奇特的权势组合。尼克松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很不自在,对媒体充满戒心,而基辛格则陶醉于自己的名人身份,以俏皮话和机智敏捷著称,尽管他一生都保持着浓重的德国口音。

弗格森写道,基辛格比大多数职业喜剧演员更会说俏皮话。关于国内政治,基辛格曾说“90%的政客给另外10%的政客带来坏名声”。关于过度自信,他说“对某件事绝对确定,要么是了如指掌,要么是一无所知”。关于决策,他称“每一次成功都只是买了一张通往更难问题的入场券”。

关于两性关系,基辛格曾说:“没有人能在性别之战中获胜。与敌人交好的人太多了。”

基辛格在尼克松政府任职期间大部分时间处于离异状态,他当时是乔治敦鸡尾酒会的常客,有时还挽着好莱坞女星的胳膊出现。他曾称自己“私底下是个浪荡公子”,并告诉记者“权力是绝佳的春药”。

基辛格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言语曾引起不良反响。1972年接受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采访时,基辛格称自己对女人的兴趣只是业余爱好,不会影响工作。他说:“对我来说,女人只是一种消遣,一种爱好,”“没有人会花太多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

尼克松曾对这篇采访大为光火。这篇采访最初发表在一家意大利的杂志上,后来在美国刊物上转载。基辛格在这次采访中把自己比作一个孤独的牛仔,看起来是为美国外交政策的运作负责。他在采访中说:“美国人喜欢那种独自在前面骑着马、带领马车前进的牛仔形象,喜欢那种身无旁物、独身骑马进入城镇和村庄的牛仔形象。”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法拉奇很可能是诱导他说出了一些“精心编辑过”的话语。基辛格称这次采访无疑是他与媒体界人士进行过的最具灾难性的对话,他承认自己接受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虚荣”。

基辛格的朋友们说,基辛格广有女人缘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幌子。基辛格在1964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长期与南希·马金尼斯(Nancy Maginnes)保持着精心隐藏的亲密关系,而后者最终成为了基辛格的第二任妻子。

基辛格传记的作者弗格森说,基辛格离婚时,膝下两个孩子都还很小,所以他不想让他与南希的这段关系见诸媒体,直到10年后他与南希结婚前夕才公之于众。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喜欢保密,并将与苏联的战斗视为一场全球性的国际象棋比赛。1972年尼克松与时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历史性会面,是基辛格在此前几个月两次秘密访问北京期间撮合的。基辛格访问中国是经由巴基斯坦,在那里乘坐巴基斯坦军用飞机前往北京,甩掉了外国情报机构和媒体。

基辛格90多岁时仍在为美国白宫和国会提供建议,但他在晚年表示,他不知道自己的外交品牌能否在数字时代留存下来。他说,手机、数码相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限制了为取得重大外交突破所需的保密能力。

他担心互联网正在侵蚀大众智力,而这种现代性难以培养出有洞察力的领导者。他在他2022年出版的书中写道:“仔细阅读一本复杂的书并以批判思维去读,已经成为一种反文化行为,就像在印刷品时代初期背诵一首史诗一样。”

基辛格说中国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美国之前从未有过不得不面对一个实力和资源与之相当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忧心于美中关系日益冷淡,他去年对《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美国需要避免贸然对中国采取对抗性态度,应该寻求对话。

2023年7月,中国领导人在北京热情接待了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的基辛格,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最高外交官王毅以及时任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进行了会晤。

俄罗斯去年入侵乌克兰后,基辛格曾提醒说,无论在基本价值观上存在何种分歧,都需要与俄罗斯讲和。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基辛格今年在北京举行了会晤。

他说西方拿加入北约(NATO)的可能性引诱乌克兰是错误的,认为这激怒了莫斯科方面。但他说,俄罗斯的入侵使西方有责任帮助保卫乌克兰,并在通过谈判实现和平后将其当成北约成员来对待。

基辛格去年对《华尔街日报》说:“因为一些问题,我们正处在与俄罗斯和中国发生战争的边缘,而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我们造成的,我们不知道将如何结束,也不知道会导致什么结果。”

上个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基辛格说,以色列必须采取惩罚措施作为回应,不可能迅速停火。他在接受Axel Springer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多夫纳(Mathias Dopfner)为德国Welt TV进行的采访时说,如果“恐怖分子可以公然出现、劫持人质和杀人”,和谈“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阿拉伯人在柏林街头分发糖果庆祝哈马斯的袭击时,基辛格说,他对德国人民并无怨言,但表示他们让太多的外国人进入了德国。

他说:“让这么多文化、宗教和观念完全不同的人入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每个这样做的国家内部都会形成一个压力团体。”

基辛格身后留下了他的现任妻子南希和他与第一任妻子安·弗莱舍(Ann Fleischer)所生的两个孩子大卫(David)和伊丽莎白(Elizabeth)。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