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1-27 04:58
社会与生活

中国中产:从阶层跃迁到阶层滑落

徐瑾:阶层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最近40年来,多数人都在阶层跃迁的道路上。当中产阶层滑落延续到下一代,该如何应对?
经济疫情完善社保体系已成共识,或可探索两条具体路径
徐瑾

■对于不少中国中产来说,这个冬天格外冷。

要么是鸡娃受挫,要么是房产贬值,要么是中年失业,各种直播中听不到的真心话,是不同圈子饭局中无尽的沉默。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即使学业有成,面临的机遇比起他们也差了不少。这个时候,卷学历已经显得意义不大,最新考研人数目前也出现了2015年首次下降,教育部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38万,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国内学历不好用,海归也好不到哪里,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哈佛大学硕士应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非编岗位”,像这样的哈佛毕业生,回国不仅可能没有过去的优厚岗位,还需要打破脑袋去争夺一个没有编制的岗位。至于有编制的岗位竞争就更加激烈,名校博士们在努力竞争一个中学老师职位,甚至一些颇有市场的作家也在涌向文联之类编制内岗位。

中产阶层滑落从自身延续到下一代,时代为何在变,中产如何应对?

宏观影响每个人

以前大家努力搞钱,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宏观经济是天气预报,不用太关注。放在以前这大概没错,但时至今日,当你身处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经济体,宏观不再是无关的数据,而会实实在在影响到你。

命运齿轮缓缓转动,大家终于发现,经济下行的寒气传给了每个人。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经济历年增长率。在2011年之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年,当时经济口号最常见口号是“保八”,也就是保住经济增长在8%左右,因为据说只有中国经济保持在8%左右,才能保持经济充分就业。当然,这个口号一度让外媒难以理解,因为8%的增速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似乎是唾手可得。这样高歌猛进的经济意味着,谁掌握机会的能力强,谁得到信贷的概率高,谁就越可能成功;这个时候,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加杠杆是最佳成功捷径。

到了2013年之后,经济真真正正进入“保八”大战。这一期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房地产上涨,一二线城市尽享经济繁荣,本地居民其实对于经济下行没有太多切身感受。直到疫情三年,当经济到了5%甚至更低,此时机遇窗口快速萎缩,提前降低杠杆持有更多现金的人,反而是最轻松的人。

以前我身边不少大厂朋友,总是不无傲娇地感叹,自己的资产配置不合理,具体往往就是美股太多,苦恼在于如何分散化。美股一般来说来自其公司期权,但随着中概股股价这两年如山石滚落,这些人现在安静多了,最多幽幽一句,现在美股占比终于降低了,不用调整了。

细究起来,中产之所以焦虑,本质在于,中产并非可以遗传的阶层。其阶层地位来自于其个人的智商、专业、努力等资本,而这些资本其实难以遗传。可以遗传的最大资产大约是房产,而房产在这个冬天也走下京沪永远涨的神话。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从数据来看,10月70城房价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其中,二手房价下降城市增至67个,创新高,只有杭州、三亚两个城市上涨。各线城市房价环比全面下降,一线城市二手房价跌幅再次居前,其中,北京跌幅1.1%,位居并列第三。前两年还有基金经理豪迈发言说在上海千万资产是穷人。所谓千万其实主要资产是房产,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陆续见顶,有些区域跌去10%甚至更多,千万身价重新变得难能可贵。

人人都有美好前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产的阶层下落,正在从预言成为现实,这就是我所谓软阶层社会。

阶层话题重新泛起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表面上大家都在回避阶层。但其实不平等一直存在,从原始社会以来直到现在,这一点并无本质改变。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指出,不要把古代社会想得太平等,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类社会都有贫富不均的现象。

从全球经济看来,未来的情况可以说具有高度不确性,也可以说很严峻。无论是对于中产资深还是中产的孩子,这种情况下,重新认识阶层现象及其规律,我觉得很有必要。那么,阶层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人被划分成不同群体。现在年轻人很多也在读毛选,毛选里有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首要问题。

这句话是很有价值的,揭示社会一个核心逻辑,就是阶层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谈教育、谈自我成长、或者谈企业发展,都需要放在这种大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去考虑。阶层,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取决于同一个阶层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接纳。这说起来很功利,但阶层结构的作用却很难抹杀:在过去,阶层由血统决定,后来慢慢不由出身决定,换成由财富、权力或者名气决定,而直到今天,它也还是以各种方式隐性地存在。

其实阶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人类有阶层,动物也有。高级的哺乳动物,往往都有阶层,内部有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序列。比如黑猩猩,生物学家就发现,它的阶层划分非常清楚,为首的占有更多的食物和选择更多配偶的权利,但是如果它被族群中别的猩猩打败了,它的地位就会被取代。

有人可能觉得,黑猩猩是动物,我们是人,其实黑猩猩与人之间存在着很近的亲属关系,基因差别是很小的,人与黑猩猩基因只有1.5%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人类社会,可能会更加清晰。

城市化的外溢效应

中国最近40年来,为什么大家对阶层不那么在意了?其实是因为多数人都在阶层跃迁的道路上。如果你透过阶层视角看这40年的发展,其实不止中产,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阶层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过去4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一下身边,就会发现,所谓中产、富人或者企业家,基本都是在这40年发家的,中国的富一代也大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在这个经济腾飞过程中,什么因素在起推动作用?有人会觉得自己个人能力特别突出,或者运气特别好,也有人感谢祖上或者国运,对有不同的解释。我发现,这40年的阶层跃进,大体来说是由教育、房地产、创业引发的城市化这三种机会或者说三种力量为主导。

但是要注意,这三点其实都是现象,它本质上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率有不同指标,按照人口算,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可以说,城市化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这一现象会有什么影响?年轻人出头更难,企业赚钱更难,普通人的生活更难。虽然略显悲观,但很可能这就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对这个要有清晰的认知。早在2017年,也就是经济看起来还是烈火烹油的时候,我就提出的一个概念:软阶层——不少城市中等收入属于这个群体,他们不仅不会继续实现阶层跃迁,反而面临阶层下滑。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社会阶层变迁就会由过去的高速流动到趋于停滞。在过去,大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每个人都很开心,用经济学话说就是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大家每个人都能拿到好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你通过进城、祖产增值,也可以分享经济的成果。更不用说企业家及其二代,是绝对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了

但是未来会如何?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停滞,自然就会出现社会阶层跃升的停滞:所谓软阶层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说阶层固化,而是现在向上的通道其实是被压抑了,但是向下的通道是打开的,我们觉得很稳固的资源、财富甚至地位,其实是容易像泡沫一样散去的。

当城市化的潮水散去,普遍上涨的阶层故事结束,在这个新的时代,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中产也需要新的叙事,这个时候,软阶层能够做的,也许在于加大自身资本的可遗传性。

如何改变

软阶层核心在于阶层根基不稳,很可能向下滑动。这意味着,并不是你在某个阶层,就能继续往上甚至固定不变——当然,这包含你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焦虑说,我在这个糟糕的环境下已经实现了这个成就,那我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我的孩子为什么他不能实现比我更好的成就,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

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伟人讲的,我们个人的成功要考虑时代因素,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在软阶层时代,不仅向上攀爬的梯子消失了,可能还会陷入一个阶层下滑的情况。我前面说了,软阶层主体属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不少企业家也许不属于软阶层。但请注意,如果软阶层面临阶层下滑,那么企业家这个群体也可能相应下滑,因为社会网络中的每一层其实都彼此关联。

软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根基不稳,而且向上的动力在消失,有三个标志:财富的锐减,机会的弱化(工作的消失),最后是可能性的收缩和权利的萎靡。软阶层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全球现象,只不过比中国早走数十年,国外大概从1970、8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

美国有美国梦,中国有中国梦。软阶层社会意味着梦想失色,虽然向上攀爬是很多人所想,但是可能你的野心配不上你的际遇。临冬已至,真正的冬天尚未降临,对于多数城市软阶层来说,中年之后,谋求破圈突围变得更加重要,你必须自问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经济疫情完善社保体系已成共识,或可探索两条具体路径
2023-11-27 04:58
社会与生活

中国中产:从阶层跃迁到阶层滑落

徐瑾:阶层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最近40年来,多数人都在阶层跃迁的道路上。当中产阶层滑落延续到下一代,该如何应对?
徐瑾

■对于不少中国中产来说,这个冬天格外冷。

要么是鸡娃受挫,要么是房产贬值,要么是中年失业,各种直播中听不到的真心话,是不同圈子饭局中无尽的沉默。对于他们的下一代来说,即使学业有成,面临的机遇比起他们也差了不少。这个时候,卷学历已经显得意义不大,最新考研人数目前也出现了2015年首次下降,教育部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38万,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国内学历不好用,海归也好不到哪里,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哈佛大学硕士应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非编岗位”,像这样的哈佛毕业生,回国不仅可能没有过去的优厚岗位,还需要打破脑袋去争夺一个没有编制的岗位。至于有编制的岗位竞争就更加激烈,名校博士们在努力竞争一个中学老师职位,甚至一些颇有市场的作家也在涌向文联之类编制内岗位。

中产阶层滑落从自身延续到下一代,时代为何在变,中产如何应对?

宏观影响每个人

以前大家努力搞钱,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宏观经济是天气预报,不用太关注。放在以前这大概没错,但时至今日,当你身处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经济体,宏观不再是无关的数据,而会实实在在影响到你。

命运齿轮缓缓转动,大家终于发现,经济下行的寒气传给了每个人。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经济历年增长率。在2011年之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年,当时经济口号最常见口号是“保八”,也就是保住经济增长在8%左右,因为据说只有中国经济保持在8%左右,才能保持经济充分就业。当然,这个口号一度让外媒难以理解,因为8%的增速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似乎是唾手可得。这样高歌猛进的经济意味着,谁掌握机会的能力强,谁得到信贷的概率高,谁就越可能成功;这个时候,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加杠杆是最佳成功捷径。

到了2013年之后,经济真真正正进入“保八”大战。这一期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房地产上涨,一二线城市尽享经济繁荣,本地居民其实对于经济下行没有太多切身感受。直到疫情三年,当经济到了5%甚至更低,此时机遇窗口快速萎缩,提前降低杠杆持有更多现金的人,反而是最轻松的人。

以前我身边不少大厂朋友,总是不无傲娇地感叹,自己的资产配置不合理,具体往往就是美股太多,苦恼在于如何分散化。美股一般来说来自其公司期权,但随着中概股股价这两年如山石滚落,这些人现在安静多了,最多幽幽一句,现在美股占比终于降低了,不用调整了。

细究起来,中产之所以焦虑,本质在于,中产并非可以遗传的阶层。其阶层地位来自于其个人的智商、专业、努力等资本,而这些资本其实难以遗传。可以遗传的最大资产大约是房产,而房产在这个冬天也走下京沪永远涨的神话。11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从数据来看,10月70城房价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其中,二手房价下降城市增至67个,创新高,只有杭州、三亚两个城市上涨。各线城市房价环比全面下降,一线城市二手房价跌幅再次居前,其中,北京跌幅1.1%,位居并列第三。前两年还有基金经理豪迈发言说在上海千万资产是穷人。所谓千万其实主要资产是房产,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陆续见顶,有些区域跌去10%甚至更多,千万身价重新变得难能可贵。

人人都有美好前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产的阶层下落,正在从预言成为现实,这就是我所谓软阶层社会。

阶层话题重新泛起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表面上大家都在回避阶层。但其实不平等一直存在,从原始社会以来直到现在,这一点并无本质改变。经济史学家的研究指出,不要把古代社会想得太平等,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类社会都有贫富不均的现象。

从全球经济看来,未来的情况可以说具有高度不确性,也可以说很严峻。无论是对于中产资深还是中产的孩子,这种情况下,重新认识阶层现象及其规律,我觉得很有必要。那么,阶层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人被划分成不同群体。现在年轻人很多也在读毛选,毛选里有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首要问题。

这句话是很有价值的,揭示社会一个核心逻辑,就是阶层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谈教育、谈自我成长、或者谈企业发展,都需要放在这种大的社会与政治背景下去考虑。阶层,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取决于同一个阶层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接纳。这说起来很功利,但阶层结构的作用却很难抹杀:在过去,阶层由血统决定,后来慢慢不由出身决定,换成由财富、权力或者名气决定,而直到今天,它也还是以各种方式隐性地存在。

其实阶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人类有阶层,动物也有。高级的哺乳动物,往往都有阶层,内部有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序列。比如黑猩猩,生物学家就发现,它的阶层划分非常清楚,为首的占有更多的食物和选择更多配偶的权利,但是如果它被族群中别的猩猩打败了,它的地位就会被取代。

有人可能觉得,黑猩猩是动物,我们是人,其实黑猩猩与人之间存在着很近的亲属关系,基因差别是很小的,人与黑猩猩基因只有1.5%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人类社会,可能会更加清晰。

城市化的外溢效应

中国最近40年来,为什么大家对阶层不那么在意了?其实是因为多数人都在阶层跃迁的道路上。如果你透过阶层视角看这40年的发展,其实不止中产,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阶层都得到了提升。

我们过去4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一下身边,就会发现,所谓中产、富人或者企业家,基本都是在这40年发家的,中国的富一代也大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在这个经济腾飞过程中,什么因素在起推动作用?有人会觉得自己个人能力特别突出,或者运气特别好,也有人感谢祖上或者国运,对有不同的解释。我发现,这40年的阶层跃进,大体来说是由教育、房地产、创业引发的城市化这三种机会或者说三种力量为主导。

但是要注意,这三点其实都是现象,它本质上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率有不同指标,按照人口算,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可以说,城市化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这一现象会有什么影响?年轻人出头更难,企业赚钱更难,普通人的生活更难。虽然略显悲观,但很可能这就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对这个要有清晰的认知。早在2017年,也就是经济看起来还是烈火烹油的时候,我就提出的一个概念:软阶层——不少城市中等收入属于这个群体,他们不仅不会继续实现阶层跃迁,反而面临阶层下滑。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社会阶层变迁就会由过去的高速流动到趋于停滞。在过去,大家的处境都得到改善,每个人都很开心,用经济学话说就是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大家每个人都能拿到好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你通过进城、祖产增值,也可以分享经济的成果。更不用说企业家及其二代,是绝对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了

但是未来会如何?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停滞,自然就会出现社会阶层跃升的停滞:所谓软阶层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说阶层固化,而是现在向上的通道其实是被压抑了,但是向下的通道是打开的,我们觉得很稳固的资源、财富甚至地位,其实是容易像泡沫一样散去的。

当城市化的潮水散去,普遍上涨的阶层故事结束,在这个新的时代,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中产也需要新的叙事,这个时候,软阶层能够做的,也许在于加大自身资本的可遗传性。

如何改变

软阶层核心在于阶层根基不稳,很可能向下滑动。这意味着,并不是你在某个阶层,就能继续往上甚至固定不变——当然,这包含你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焦虑说,我在这个糟糕的环境下已经实现了这个成就,那我给孩子更好的条件,我的孩子为什么他不能实现比我更好的成就,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

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伟人讲的,我们个人的成功要考虑时代因素,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在软阶层时代,不仅向上攀爬的梯子消失了,可能还会陷入一个阶层下滑的情况。我前面说了,软阶层主体属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不少企业家也许不属于软阶层。但请注意,如果软阶层面临阶层下滑,那么企业家这个群体也可能相应下滑,因为社会网络中的每一层其实都彼此关联。

软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根基不稳,而且向上的动力在消失,有三个标志:财富的锐减,机会的弱化(工作的消失),最后是可能性的收缩和权利的萎靡。软阶层不仅是中国现象,也是全球现象,只不过比中国早走数十年,国外大概从1970、8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

美国有美国梦,中国有中国梦。软阶层社会意味着梦想失色,虽然向上攀爬是很多人所想,但是可能你的野心配不上你的际遇。临冬已至,真正的冬天尚未降临,对于多数城市软阶层来说,中年之后,谋求破圈突围变得更加重要,你必须自问一句:我做好准备了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