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学术文献证据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对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利用时变系数模型(Time-Varying Coefficient Linear Regression),计算不同时期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即GDP增加一个百分点所能拉动的就业增加百分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显著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尽管第二、第三产业近年来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是从新兴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例)的就业弹性来看,2009-2020年期间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在0.372到0.855的区间波动,且呈现增加趋势,反映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逐渐增强。不仅如此,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613,高于所属产业大类的平均水平,说明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对整体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也正因为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不断增强的就业弹性,中国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复苏值得期待。
图1:全球、中国GDP增速(%)
资料来源:IMF、iFinD以及工银国际
图2:中国需求端增长放缓(%) 资料来源:iFinD以及工银国际
图3:中国不同产业大类、分项的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Employment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y Liu et al. (2023),iFinD以及工银国际(注:左图采用时变系数模型计算不同时期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
大量学术文献证据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对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利用时变系数模型(Time-Varying Coefficient Linear Regression),计算不同时期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即GDP增加一个百分点所能拉动的就业增加百分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显著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尽管第二、第三产业近年来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是从新兴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例)的就业弹性来看,2009-2020年期间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在0.372到0.855的区间波动,且呈现增加趋势,反映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逐渐增强。不仅如此,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613,高于所属产业大类的平均水平,说明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对整体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也正因为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不断增强的就业弹性,中国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复苏值得期待。
图1:全球、中国GDP增速(%)
资料来源:IMF、iFinD以及工银国际
图2:中国需求端增长放缓(%) 资料来源:iFinD以及工银国际
图3:中国不同产业大类、分项的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Employment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y Liu et al. (2023),iFinD以及工银国际(注:左图采用时变系数模型计算不同时期中国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