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1-17 16:57
艺术风尚

上海艺术季:“艺术时间”还是“交易时间”?

魏宁均:对于艺术生态而言,艺博会能否带来“买进”和“卖出”之外的价值?在不同的语境和人群中,“全球艺场”是否可以产生更多元的意义?
上海艺术季:秋末冬初的小确幸
魏宁均

■我一直很喜欢“全球艺场”这一句标语,它直接概括了上海和重要的艺术空间——西岸、上海展览中心,以及散布在市区中的几个小画廊集群在艺术季的作用。它们以一种几乎不偏不倚的方式支持各类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短时间内收获来自公众的肯定及赏识(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如同抽出一簇火柴同时擦在砂纸上所爆发出的火光,短暂但很难不被注意。

哪怕是开幕日的大雨也没有浇灭今年上海人观看艺术、了解艺术、购买艺术的热情。

此前有画廊周北京,JINGART艺览北京以及DNA SHENZHEN,但它们都暂时难以企及所谓“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以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021的关注度。众多的拍卖、晚宴、开幕仪式压缩在四五天之内,看似是一种苦役,不少人却乐在其中。

除了规模层面,西岸艺博和ART021这两场艺博会更像是中国当今艺术市场的PH试纸,重磅作品的露出、各层级画廊的表现、作品收藏的倾向等因素最终都将汇集到交易量——为中国2023年艺术市场打下分数。至此,相信各位已经听过、看过不少关于这几次艺博会的表现,中国市场势能仍存。

如今,西岸艺博已经来到其第十年;从最初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改造的西岸艺术中心逐步扩展到西岸穹顶和今年刚刚揭幕的西岸漩心,共同与周边的艺术机构组成了在国际上都称得上亮眼的艺术区。而ART021已经来到其第二个十年,相信它也将带领其手下的几个IP一起,继续在中国寻找可以复刻其成功实践的城市。

如今似乎是一个最好的时间去思考,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生态来说,“艺博会”这一概念和背后的宏大语境,是否还能够带来“买进”和“卖出”之外的意义,足以让“场”这一词不那么中性,也是证明“艺博会”的形式相较17世纪尼德兰哈勒姆的Grote Markt确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交易见真章

当然“交易”是证明本次两场艺博会成功与否的基本。而今年画廊肩上的担子相比以往都更重了一些。

2022年是全球高净值人群资产缩水的一年——全球百万富翁减少了逾310万人(相当于一个马德里城区的人口);其总资产也蒸发6%。任何高端消费品行业都难逃经济下行的阴云。艺术品同样也是高端消费品。其稀有性、独一性决定了其能站在高端消费品市场,或言奢侈品市场的顶峰。这些属性理应让它拥有最强的逆周期能力,但事实证明头风正劲:佳士得、富艺斯、以及苏富比上半年艺术品在销售数量持平的情况下,总成交额纷纷报跌。

“正常化”开始频繁出现于公司的财报中,各企业选择用一种颇为“乐观”的心态面对高速增长后的极速趋缓。而如何设定正常的期待,并用实际的战略达成期待也成为本次参展画廊的重要命题。

UBS与Art Basel联合发布的《2023年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显示,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艺术品藏家风险厌恶的情绪升高,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艺术品在资产配置里的比例降低;而其收藏偏好也渐趋保守——油画、纸本收藏比例回升;高价作品(超1百万美元)比例降低;女性艺术家收藏意愿降低;与知名画廊交易的意愿持续坚挺。

对于国际蓝筹画廊而言,标志性的作品的呈现在今年尤为密集。白立方所带来尺幅高3米,由Georg Baselitz创作的《In London gesucht und nichts gefunden》出价80万欧元左右;居于西岸“A101”展位的大田秀则画廊带来该艺博会上的常客——草间弥生创作的《关于永远无尽的爱的一切》;卓纳画廊代理的“新莱比锡画派”画家Neo Rauch最新创作的《装载》更成为本次ART021的主视觉,本月16日,该艺术家个展《地标》将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开幕。

Georg Baselitz,《In London gesucht und nichts gefunden》,2011© Georg Baselitz.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Neo Rauch(尼奥•劳赫),《装载》,2023 ©卓纳画廊
另外,如Anselm Kiefer,Alex Katz等艺术明星的作品也被多个画廊频频展出。走进西岸A馆,你很难不注意到展厅中心里森画廊带来的Anish Kapoor于2002年的作品——一件雪花石雕塑《无题》;而在不远处常青画廊的办公室中,你也能发现Kapoor近年最受关注的系列——由最黑的黑色(Vantablack)创作的装置(该颜色已被Kapoor“垄断”);而在数公里外的ART021,巴黎梅隆赫画廊带来的Kapoor在2018年创作的《随机三角镜》也谋杀无数菲林,并以70万英镑售出。

曝光与深耕

高光作品在艺博会这类转瞬即逝的场合中尤其有效,这也是为何在首日,甚至于VIP预展之前,不少画廊已经传出预售的喜讯。然而,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两场艺博会,除追随浪潮之外,如何造浪也是重要议题。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浪潮就是国际藏家和大批国际画廊的进驻与回归。

由著名奥地利艺术家族创立的Leopold Fine Arts携Egon Shiele,Gustave Klimt等重要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亮相西岸艺博会,这也是该画廊首次登陆中国艺博会。而这次带来的Shiele纸本作品,在整个被当代艺术围绕的语境中对于中国藏家而言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另外,在本次名单中,我们还能看到雅典的Dio Horia Gallery,洛桑的Foreign Agent,在新加坡、曼谷和吉隆坡均设有空间的Richard Koh Fine Art等脱离主流当代艺术语境,且对中国藏家仍具新鲜感的画廊和代理艺术家,而这些露出也是在过去三年较为缺失的。

而对于已经深耕中国市场数年的画廊而言,艺博会的意义则超出简单的曝光。在艺博会之前,我也曾听到某个中国本土老牌艺术机构选择不参加本次的西岸艺博和ART021,因为他们找不到超出交易之外这类艺博会能带给他们的意义。

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向细腻的藏家和行业人士传达额外叙事的好时机。那些在西岸和上海展览中心拥有双展位的画廊拥有独天得厚的好条件,将一个空间作为代理艺术家集合展出的群展;而另一个则可以作为相对“实验性”的展位聚焦单个或数个艺术家。例如,本次常青画廊在ART021展现的Hans Op de Beeck的个展;白立方则带来了Imi Knoebel和Rachel Kneebone的两个截然不同媒介交织呈现的双个展。

高古轩画廊则在本届ART021推出了美国艺术家Dan Colen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其中《母亲》系列和《木工》系列均取材于知名动画的图像志。Colen曾被英国卫报“亲切”地称为“纽约艺术界的坏小子”,并在早年以“Bird shit”系列受到关注。尽管该艺术家创作历程已颇为丰富,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可能还较为陌生。

ART021高古轩画廊展位© Dan Colen, Photo: Alessandro Wang,图片:高古轩画廊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尝试将Dan Colen的作品带到亚洲,如新加坡、台北、首尔的艺博会上,我们观察到他的作品——对亚洲观众而言——不管是他的题材还是他的绘画方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所以我们才会考虑是否这次可以在ART021推出一次个展,让中国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作品。”高古轩香港画廊负责人游骁表示。

同样,还有更多的画廊选择与上海的本地艺术图景做呼应,寻找在展会内外的协同效应。例如赛迪HQ画廊和格莱斯顿画廊都带来了瑞士艺术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佩斯画廊也在展位展示了Trevor Paglen的两幅作品——而Peglen的大型装置《非功能性卫星原型(设计4;建造4)》也出现在同期开幕的上海双年展之中。

上海艺术的下一极?

抛去交易,“全球艺场”这一契机得以让不同的呈现方式——艺博会、展览、艺术论坛在上海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交错而行。艺术作为一门讨论观看与被观看的科学,同一位艺术家、同一组创作社群、同一类思潮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睛在各异的空间中传递出来,对于藏家和普通观众,在不同的艺术的语境中获得感知。

随着“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这一活动与城市形象之间的挂钩愈发地紧密,也让我们可以在这几天见证逾百场艺术活动井喷式爆发,也让这一活动的“公众性”更加明晰。就此,不得不提及静安区提出的“艺术苏河”发展定位。

苏州河北岸,距上海市中心仅千米的路程,与曾经上海重要的艺术区M50隔岸相望,经过多年的酝酿,此地已经汇集了没顶画廊、UCCA Edge、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初,由通和洋行改建的SUHE HAUS苏河皓司正式揭幕,这一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5层大楼,未来将成为一个包括展览空间、活动空间、零售空间的综合艺术大楼;蜂巢当代艺术中心,HdM GALLERY也已在此地揭幕常设空间。这一建筑不难让人联想起香港皇后大道上的H Queen’s,这一高24层的建筑如今已经容纳了八间世界级的画廊和拍卖行,底商则包括了不同的商肆和食肆。

相比中国现有的著名艺术区,苏州河畔以及这一名为“Haus”的空间似乎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态,尽管他是否能够成为继M50和西岸艺术区后的上海艺术生态3.0仍有待商榷,但此地已经收到高端消费品牌的垂青——Louis Vuitton在10月于Fotografiska揭幕「侬好,上海」限时空间——也证明了此商圈的商业潜力。

SUHE HAUS苏河皓司外景,图片:SUHE HAUS苏河皓司
“在我看来,‘艺术苏河’代表着一种战略性的区域集合,它不仅能够提供多元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可以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嵌入商业生活之中。相比其他艺术区,苏州河畔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不仅仅止于‘艺术’这一定位,它更多是将艺术作为锚点,结合城市工业遗产、市民生活以及商业潜力进行整合开发。”SUHE HAUS苏河皓司发起人之一李梓枫表示。

“而SUHE HAUS苏河皓司在其中的作用,则是以‘集合’的方式寻找不同艺术媒介和模式之间的社群联结,在我看来它是最富生命力的一个角色,因其开放性也提供了空间得以整合周边的艺术机构,拍卖行,共同牵引并强化苏州河畔的艺术集群效应,”他补充道,同时也表示该空间将在未来与周围的机构推出更多联动的,且富城市色彩的活动。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已经为此次艺术季打上了分数,同时他们都渴望这一瞬时的热情燃烧得久一点;更久一点。上海的艺博会生态正迈过其十年之约,脚步仍未停歇,而其面对的问题则需要在艺博会这数天之外寻找答案。■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上海艺术季:秋末冬初的小确幸
2023-11-17 16:57
艺术风尚

上海艺术季:“艺术时间”还是“交易时间”?

魏宁均:对于艺术生态而言,艺博会能否带来“买进”和“卖出”之外的价值?在不同的语境和人群中,“全球艺场”是否可以产生更多元的意义?
魏宁均

■我一直很喜欢“全球艺场”这一句标语,它直接概括了上海和重要的艺术空间——西岸、上海展览中心,以及散布在市区中的几个小画廊集群在艺术季的作用。它们以一种几乎不偏不倚的方式支持各类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短时间内收获来自公众的肯定及赏识(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如同抽出一簇火柴同时擦在砂纸上所爆发出的火光,短暂但很难不被注意。

哪怕是开幕日的大雨也没有浇灭今年上海人观看艺术、了解艺术、购买艺术的热情。

此前有画廊周北京,JINGART艺览北京以及DNA SHENZHEN,但它们都暂时难以企及所谓“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以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ART021的关注度。众多的拍卖、晚宴、开幕仪式压缩在四五天之内,看似是一种苦役,不少人却乐在其中。

除了规模层面,西岸艺博和ART021这两场艺博会更像是中国当今艺术市场的PH试纸,重磅作品的露出、各层级画廊的表现、作品收藏的倾向等因素最终都将汇集到交易量——为中国2023年艺术市场打下分数。至此,相信各位已经听过、看过不少关于这几次艺博会的表现,中国市场势能仍存。

如今,西岸艺博已经来到其第十年;从最初由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改造的西岸艺术中心逐步扩展到西岸穹顶和今年刚刚揭幕的西岸漩心,共同与周边的艺术机构组成了在国际上都称得上亮眼的艺术区。而ART021已经来到其第二个十年,相信它也将带领其手下的几个IP一起,继续在中国寻找可以复刻其成功实践的城市。

如今似乎是一个最好的时间去思考,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生态来说,“艺博会”这一概念和背后的宏大语境,是否还能够带来“买进”和“卖出”之外的意义,足以让“场”这一词不那么中性,也是证明“艺博会”的形式相较17世纪尼德兰哈勒姆的Grote Markt确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交易见真章

当然“交易”是证明本次两场艺博会成功与否的基本。而今年画廊肩上的担子相比以往都更重了一些。

2022年是全球高净值人群资产缩水的一年——全球百万富翁减少了逾310万人(相当于一个马德里城区的人口);其总资产也蒸发6%。任何高端消费品行业都难逃经济下行的阴云。艺术品同样也是高端消费品。其稀有性、独一性决定了其能站在高端消费品市场,或言奢侈品市场的顶峰。这些属性理应让它拥有最强的逆周期能力,但事实证明头风正劲:佳士得、富艺斯、以及苏富比上半年艺术品在销售数量持平的情况下,总成交额纷纷报跌。

“正常化”开始频繁出现于公司的财报中,各企业选择用一种颇为“乐观”的心态面对高速增长后的极速趋缓。而如何设定正常的期待,并用实际的战略达成期待也成为本次参展画廊的重要命题。

UBS与Art Basel联合发布的《2023年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显示,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艺术品藏家风险厌恶的情绪升高,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艺术品在资产配置里的比例降低;而其收藏偏好也渐趋保守——油画、纸本收藏比例回升;高价作品(超1百万美元)比例降低;女性艺术家收藏意愿降低;与知名画廊交易的意愿持续坚挺。

对于国际蓝筹画廊而言,标志性的作品的呈现在今年尤为密集。白立方所带来尺幅高3米,由Georg Baselitz创作的《In London gesucht und nichts gefunden》出价80万欧元左右;居于西岸“A101”展位的大田秀则画廊带来该艺博会上的常客——草间弥生创作的《关于永远无尽的爱的一切》;卓纳画廊代理的“新莱比锡画派”画家Neo Rauch最新创作的《装载》更成为本次ART021的主视觉,本月16日,该艺术家个展《地标》将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开幕。

Georg Baselitz,《In London gesucht und nichts gefunden》,2011© Georg Baselitz. Photo © White Cube (Ollie Hammick)
Neo Rauch(尼奥•劳赫),《装载》,2023 ©卓纳画廊
另外,如Anselm Kiefer,Alex Katz等艺术明星的作品也被多个画廊频频展出。走进西岸A馆,你很难不注意到展厅中心里森画廊带来的Anish Kapoor于2002年的作品——一件雪花石雕塑《无题》;而在不远处常青画廊的办公室中,你也能发现Kapoor近年最受关注的系列——由最黑的黑色(Vantablack)创作的装置(该颜色已被Kapoor“垄断”);而在数公里外的ART021,巴黎梅隆赫画廊带来的Kapoor在2018年创作的《随机三角镜》也谋杀无数菲林,并以70万英镑售出。

曝光与深耕

高光作品在艺博会这类转瞬即逝的场合中尤其有效,这也是为何在首日,甚至于VIP预展之前,不少画廊已经传出预售的喜讯。然而,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两场艺博会,除追随浪潮之外,如何造浪也是重要议题。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浪潮就是国际藏家和大批国际画廊的进驻与回归。

由著名奥地利艺术家族创立的Leopold Fine Arts携Egon Shiele,Gustave Klimt等重要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亮相西岸艺博会,这也是该画廊首次登陆中国艺博会。而这次带来的Shiele纸本作品,在整个被当代艺术围绕的语境中对于中国藏家而言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另外,在本次名单中,我们还能看到雅典的Dio Horia Gallery,洛桑的Foreign Agent,在新加坡、曼谷和吉隆坡均设有空间的Richard Koh Fine Art等脱离主流当代艺术语境,且对中国藏家仍具新鲜感的画廊和代理艺术家,而这些露出也是在过去三年较为缺失的。

而对于已经深耕中国市场数年的画廊而言,艺博会的意义则超出简单的曝光。在艺博会之前,我也曾听到某个中国本土老牌艺术机构选择不参加本次的西岸艺博和ART021,因为他们找不到超出交易之外这类艺博会能带给他们的意义。

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向细腻的藏家和行业人士传达额外叙事的好时机。那些在西岸和上海展览中心拥有双展位的画廊拥有独天得厚的好条件,将一个空间作为代理艺术家集合展出的群展;而另一个则可以作为相对“实验性”的展位聚焦单个或数个艺术家。例如,本次常青画廊在ART021展现的Hans Op de Beeck的个展;白立方则带来了Imi Knoebel和Rachel Kneebone的两个截然不同媒介交织呈现的双个展。

高古轩画廊则在本届ART021推出了美国艺术家Dan Colen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其中《母亲》系列和《木工》系列均取材于知名动画的图像志。Colen曾被英国卫报“亲切”地称为“纽约艺术界的坏小子”,并在早年以“Bird shit”系列受到关注。尽管该艺术家创作历程已颇为丰富,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可能还较为陌生。

ART021高古轩画廊展位© Dan Colen, Photo: Alessandro Wang,图片:高古轩画廊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尝试将Dan Colen的作品带到亚洲,如新加坡、台北、首尔的艺博会上,我们观察到他的作品——对亚洲观众而言——不管是他的题材还是他的绘画方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所以我们才会考虑是否这次可以在ART021推出一次个展,让中国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作品。”高古轩香港画廊负责人游骁表示。

同样,还有更多的画廊选择与上海的本地艺术图景做呼应,寻找在展会内外的协同效应。例如赛迪HQ画廊和格莱斯顿画廊都带来了瑞士艺术家Ugo Rondinone的作品;佩斯画廊也在展位展示了Trevor Paglen的两幅作品——而Peglen的大型装置《非功能性卫星原型(设计4;建造4)》也出现在同期开幕的上海双年展之中。

上海艺术的下一极?

抛去交易,“全球艺场”这一契机得以让不同的呈现方式——艺博会、展览、艺术论坛在上海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交错而行。艺术作为一门讨论观看与被观看的科学,同一位艺术家、同一组创作社群、同一类思潮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睛在各异的空间中传递出来,对于藏家和普通观众,在不同的艺术的语境中获得感知。

随着“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这一活动与城市形象之间的挂钩愈发地紧密,也让我们可以在这几天见证逾百场艺术活动井喷式爆发,也让这一活动的“公众性”更加明晰。就此,不得不提及静安区提出的“艺术苏河”发展定位。

苏州河北岸,距上海市中心仅千米的路程,与曾经上海重要的艺术区M50隔岸相望,经过多年的酝酿,此地已经汇集了没顶画廊、UCCA Edge、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而在刚刚过去的11月初,由通和洋行改建的SUHE HAUS苏河皓司正式揭幕,这一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5层大楼,未来将成为一个包括展览空间、活动空间、零售空间的综合艺术大楼;蜂巢当代艺术中心,HdM GALLERY也已在此地揭幕常设空间。这一建筑不难让人联想起香港皇后大道上的H Queen’s,这一高24层的建筑如今已经容纳了八间世界级的画廊和拍卖行,底商则包括了不同的商肆和食肆。

相比中国现有的著名艺术区,苏州河畔以及这一名为“Haus”的空间似乎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态,尽管他是否能够成为继M50和西岸艺术区后的上海艺术生态3.0仍有待商榷,但此地已经收到高端消费品牌的垂青——Louis Vuitton在10月于Fotografiska揭幕「侬好,上海」限时空间——也证明了此商圈的商业潜力。

SUHE HAUS苏河皓司外景,图片:SUHE HAUS苏河皓司
“在我看来,‘艺术苏河’代表着一种战略性的区域集合,它不仅能够提供多元的艺术功能,同时也可以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嵌入商业生活之中。相比其他艺术区,苏州河畔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不仅仅止于‘艺术’这一定位,它更多是将艺术作为锚点,结合城市工业遗产、市民生活以及商业潜力进行整合开发。”SUHE HAUS苏河皓司发起人之一李梓枫表示。

“而SUHE HAUS苏河皓司在其中的作用,则是以‘集合’的方式寻找不同艺术媒介和模式之间的社群联结,在我看来它是最富生命力的一个角色,因其开放性也提供了空间得以整合周边的艺术机构,拍卖行,共同牵引并强化苏州河畔的艺术集群效应,”他补充道,同时也表示该空间将在未来与周围的机构推出更多联动的,且富城市色彩的活动。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已经为此次艺术季打上了分数,同时他们都渴望这一瞬时的热情燃烧得久一点;更久一点。上海的艺博会生态正迈过其十年之约,脚步仍未停歇,而其面对的问题则需要在艺博会这数天之外寻找答案。■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