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0-17 13:01
时政

中国重启“一带一路”倡议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后,中国正试图通过大大降低其风险来重振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
中国“一带一路”主动探索“十化”转型
Jason Douglas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后,中国正试图通过大大降低其风险来重振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

中国正在重启这一计划,本周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盛会。该倡议在经历了一系列坏账和高额救助的坎坷之后,仍在中国的全球宏图中占据中心位置。此次大会的目的便是为该计划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防止当初导致这些问题的过度行为重演。

过去的大型项目正在让位于规模更小、目标更明确的项目,包括绿色能源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在中国大型政策性银行收缩贷款后,更多的中国贷款机构开始提供融资。这些新的参与者没有孤军奋战,而是与西方银行和多边贷款机构合作,以汲取其向不可靠的借款人提供高额贷款方面的风险管理经验。

据中国外交部称,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出席今年的“一带一路”论坛。但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将与会。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表示他将出席。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和欧洲主要大国的领导人都不会出席,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与西方日益恶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引发的疑虑。

不过,有迹象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贷款和建设减少后,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恢复活力。根据美国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对中国在全球项目的统计,2023年前六个月,中国企业签署的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建设和投资协议总价值达400亿美元。如果保持这一速度,今年达成协议的总价值将超过2022年的680亿美元。

然而,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一带一路”的年度投资额通常超过1,000亿美元。过去几年的交易规模平均而言也小于疫情前的鼎盛时期。

密切跟踪该项目的分析人士说,在经历了近期的挑战之后,中国政府寻求提高该倡议的纪律水平,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可能不会很快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在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借款的斯里兰卡和赞比亚等国遭遇债务危机之后,各国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参与该项目。

“‘一带一路’没死。它确实打了很长时间的盹,”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说。“中国政府愿意在疫情后为‘一带一路’重新注入活力,但不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活动水平。”

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承诺一大批由中国出资、中国建设的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项目。他很快就宣布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世纪工程”,最终目标是将亚洲与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基础设施改造,同时避免了西方发展资金通常会附带的政治改革、环境和其他敏感问题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有时候很苛刻。较富裕的国家则看到了改造老旧设施、促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行贸易的机会。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政府有机会从其庞大的外汇储备中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同时也有机会建立联盟、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一带一路”还使中国有可能确保原材料供应,同时为出口找到新的客户。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好处主要在地缘政治方面,这是一种获得朋友和影响力的途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说。

根据中国复旦大学的估计数字,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达成了总计9,600亿美元的建设和投资协议。其他统计数据试图以贷款总额或直接投资为标准衡量,不过多数统计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承诺总额约为1万亿美元,项目遍布约150个国家。对于哪些海外项目属于“一带一路”而哪些不属于,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对非洲贷款的降幅尤其大。根据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维护的一个中国对非贷款数据库,中国的银行去年在非洲发放的新贷款不到1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2019年为85亿美元。

习近平和中国最高领导层希望此次论坛将有助于重新激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需求旺盛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国务院本月发布的一份文件大谈参与“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该文件列举了一些重大项目,比如一条连接老挝和中国云南省的铁路,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例如以中国古代木匠命名的“鲁班工坊”;如今鲁班工坊向非亚民众传授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技术课程。该文件描述了中国希望如何在包括艺术、媒体、卫生和金融在内的许多领域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

伦敦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DI)的中国问题专家姜琳达(Linda Calabrese)说,发展中国家仍普遍对中国提出的经济发展建议持接受态度,不过考虑到斯里兰卡等借款国被广泛报道的经济困境,这些国家在项目融资的具体方式上已变得更加谨慎。

她说:“这些国家的人对中国的担忧程度远不及欧洲或美国。对他们来说,中国不过是另一个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东西的国家罢了。”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重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如何提供资金用于一带一路贷款。波士顿大学的数据显示,随着一些借款国陷入债务困境,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和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等大型贷款机构的相关贷款发放近年已减少。

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 Mary)的研究实验室AidData追踪中国的海外金融情况,该实验室执行主任Brad Parks称,其他一些中国国有贷款机构则在悄然加大放贷力度。这些贷款机构常常与外国银团一起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以便在出现偿付问题时分散风险。

例如,根据AidData的记录,2021年,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联手渣打集团(Standard Chartered)、花旗银行(Citibank)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等贷款机构组成银团,为伊拉克一个天然气田的开发提供了3.6亿美元贷款。

Parks表示,在受到不良债务冲击后,中国政府实际上正将风险管理外包给西方贷款机构。

他说,中国政府正试图给“一带一路”倡议降低风险。■


陈文玲: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形成历史发展大势
王慧、张菁娟、范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十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有关统计显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达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使各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举行。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近日接受专访时透露,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已确认与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靠什么持续圈粉?这一倡议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对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众所周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就面临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质疑和曲解,比如攻击“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等等,您如何看待长期以来西方舆论中的这些攻击?如何看待这些年西方推出的“一带一路”的所谓替代方案?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临之际,记者对话将前往参会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教授。

记者: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回顾这十年,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有何总体评价?

陈文玲:十年,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来说,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从习近平主席提出重大倡议到响应,到行动,再到形成更大认同,形成跨国经济合作之势,“一带一路”让互联互通成为时代主流,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21世纪文明的核心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中国没有国际上任何组织、任何人赋予的特权,没有采用任何经济手段或军事手段的胁迫,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输出,一直很低调地同相关国家共同讨论如何进行有效合作。

就这样一个重大倡议,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推动,形成了全球“不可抗拒”的发展大势。

回过头看,“一带一路”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个过程来得既突然又必然。

我想用三句话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因应时代;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面向现实,创造未来。

古代中国的缫丝文化、瓷器、农业、青铜器、书画、古家具都非常发达,是世界性的财富。通过柔软而遥远的古丝绸之路,中国和世界上多个国家往来,进行商品交易和交流融通,让人们在相对割据的世界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

中国古丝绸之路创造了丝路精神,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将这种精神转化成了为时代服务的平台、载体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第一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从倡议到响应,再到和共建国家共同推动,才创造了这十年来之不易的进展和成就。

虽然仅仅经过十年,但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足以令人震撼,超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预期,使国际社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乱局、百年未有之大迷局中看到了中国和世界共同在下的一盘百年未有之大棋局。

这个大棋局是必赢的,因为它是正义的,是为人类和世界谋出路的,是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的。

记者:如您所说,“一带一路”是在为人类和世界谋出路,您认为这一倡议对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文玲:首先,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寻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从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最高目标,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重大实践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使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走远、走好。

有这样一个数据:从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出访行程近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近15圈。习主席在多次出访、多个国际场合中与各国领导人就“一带一路”进行深入交流,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一带一路”深刻地变革了近300年来工业文明形成的以海洋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新的全球发展态势。

过去我们总是说“西强东弱”,“西”主要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经济,“东”主要是指陆地文明、陆地经济;“西强东弱”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经济成为了世界主导的文明和经济,拥有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而陆地文明、陆地经济一直处于弱势。我认为,现在正在形成一种“东升西降”的态势,以中国崛起为标志,陆地经济再度崛起,亚欧两大板块再度连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一些陆地经济国家,像中亚五国、东盟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寻找到了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比如说,“陆锁国”老挝,既不通江也不达海,过去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在中老铁路建成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

2021年12月3日,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线共新建167座隧道、301座桥梁。

今年7月,我去老挝参加“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老合作国际论坛,坐的就是中老铁路上行驶的火车,从西双版纳磨憨上车到老挝的万象。它的最高时速为160公里/小时,422公里的路程大概用了4个小时。

虽然比不上国内高铁最高350公里/小时的时速,但是这条铁路为老挝及周边地区架起了一座陆上桥梁,将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一带一路”的建设给老挝带去了希望,使老挝经济开始腾飞,中老经济走廊沿线经济率先发展。

陆地经济是需要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将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连接起来,让过去处于边缘的、封闭的、内陆的、落后的、没有机会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52个国家当中有2/3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因为“一带一路”给这些国家带去了发展与繁荣的希望。

记者:的确,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在您看来,“一带一路”为何发展得如此之快?它的吸引力来自于哪里?

陈文玲: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最大的公约数,也产生了最大的乘数。

第一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发展。全球共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数量只有30多个,穷国占到4/5还要多。对于大部分国家,特别是那些通过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瓦解殖民体系而得以独立的国家来说,最大的诉求就是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多的内在的参与动能,首先要归功于发展这个最大的公约数,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内核。

第二个最大公约数是和平。共建“一带一路”必须要有和平的环境,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需要大家和平的商量,而不能是强迫谁来参与,在和平中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和平。

第三个最大公约数是安全。各个国家都要寻求发展的安全,所以需要有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倡议、理念和平台、载体,从而在和平的环境下保证发展的安全,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在体现三个人类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还产生了最大的乘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互联互通产生的乘数。共建“一带一路”使整个世界从自然壁垒、行政壁垒、文化壁垒、市场壁垒转向互联互通,从信息孤岛走向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等顺畅流通。

世界的本质是要连通,丝绸之路的灵魂就是连通。从遥远的古代,大家就在寻求联通、合作和交易,而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形成以后,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了“陆海空网冰”五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空间布局。此外,还打造了包括数字丝绸之路、卫生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能源丝绸之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产生了巨大的乘数效应。

第二个乘数是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是平等的,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我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建设重大的标志性项目,共同分享成果,最后实现共赢。而不是像一些国家行使霸权、霸凌、霸道,强迫或者胁迫他国去做只有利于自己强取豪夺的事情。

由于是平等协商、共同行动、共享成果,所以实现的共赢也有乘数效应。比如说,世界银行预计,仅“一带一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到2030年就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彭博社此前引用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说,到205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给全世界八成地区的国家带来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有八成地区会因为共建“一带一路”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人口,将给相关国家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

所以,共建“一带一路”最大的公约数是发展、和平、安全,最大的乘数是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这些公约数和乘数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记者:自2021年起,美欧开始“抄作业”,先后推出一系列基建计划: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美国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等等,最近拜登在G20峰会上又宣布了一个新项目“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这些都被认为是美欧等西方国家针对“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或者说是他们抗衡“一带一路”的手段。您认为这些所谓的“竞品”对于“一带一路”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它们有取代“一带一路”的可能性吗?

陈文玲:确实,我们看到这10年间也有一些国家在模仿或者说学习“一带一路”,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计划、“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计划”(PGII)等,但这些都没有做起来。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作为“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了大多数国家的憧憬、希望和诉求,还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求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那些把单一国家利益凌驾于他国和全球利益之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在全球产生了共振式的能量。因此,这不是个别国家再搞个计划、搞个圈子就能简单对冲的。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做出独特贡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都是在用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形态来超越近几百年以西方为主体的所谓普世价值,形成未来构建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大局。

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就面临着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质疑和曲解,比如说,抹黑“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等等。您如何看待长期以来西方舆论中的这些攻击?

陈文玲:现在西方的攻击是必然的,“一带一路”在世界的响应程度越高,中国的影响力越大,一些把中国视作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攻击、抹黑的力度就会更大。

这些攻击、离间和抹黑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世界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还是要寻找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憧憬,而就像我刚刚提到的,“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最大的公约数。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管处于何种政治体制、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至于“债务陷阱”这个问题,我觉得都不值一驳。比如说,斯里兰卡发生债务危机,欠债510亿美元,但实际上来自中国的债务只占10%,也就是50亿美元,其他都是来自国际组织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银行的欠款。

另外,谋求经济发展肯定是要借债、贷款的,所以债务不一定是陷阱,也可能是发展初期必要的资本筹集,像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还需要让渡一些权利。所以,为了发展而借债不可耻,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中国肯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借债,我觉得很了不起,反而是一些国家很发达,为什么它们不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它们的资本为什么不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中国除了借贷之外,早就有了比较成体系的对外援助机制,来帮助贫困国家发展,并且我们还持续豁免了大量的贫困国家债务。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的贡献放大到了更大范围。从一般的公益性援助变成了向世界提供思想品和公共产品,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平台和载体,形成全新的互联互通全球格局,使全球的要素能够更快流通,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发展的机遇。■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一带一路”主动探索“十化”转型
2023-10-17 13:01
时政

中国重启“一带一路”倡议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后,中国正试图通过大大降低其风险来重振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
Jason Douglas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后,中国正试图通过大大降低其风险来重振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计划。

中国正在重启这一计划,本周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盛会。该倡议在经历了一系列坏账和高额救助的坎坷之后,仍在中国的全球宏图中占据中心位置。此次大会的目的便是为该计划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防止当初导致这些问题的过度行为重演。

过去的大型项目正在让位于规模更小、目标更明确的项目,包括绿色能源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在中国大型政策性银行收缩贷款后,更多的中国贷款机构开始提供融资。这些新的参与者没有孤军奋战,而是与西方银行和多边贷款机构合作,以汲取其向不可靠的借款人提供高额贷款方面的风险管理经验。

据中国外交部称,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出席今年的“一带一路”论坛。但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将与会。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表示他将出席。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和欧洲主要大国的领导人都不会出席,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与西方日益恶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引发的疑虑。

不过,有迹象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贷款和建设减少后,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恢复活力。根据美国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对中国在全球项目的统计,2023年前六个月,中国企业签署的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建设和投资协议总价值达400亿美元。如果保持这一速度,今年达成协议的总价值将超过2022年的680亿美元。

然而,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一带一路”的年度投资额通常超过1,000亿美元。过去几年的交易规模平均而言也小于疫情前的鼎盛时期。

密切跟踪该项目的分析人士说,在经历了近期的挑战之后,中国政府寻求提高该倡议的纪律水平,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可能不会很快恢复到以前的规模。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在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借款的斯里兰卡和赞比亚等国遭遇债务危机之后,各国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参与该项目。

“‘一带一路’没死。它确实打了很长时间的盹,”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说。“中国政府愿意在疫情后为‘一带一路’重新注入活力,但不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活动水平。”

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承诺一大批由中国出资、中国建设的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项目。他很快就宣布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世纪工程”,最终目标是将亚洲与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基础设施改造,同时避免了西方发展资金通常会附带的政治改革、环境和其他敏感问题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有时候很苛刻。较富裕的国家则看到了改造老旧设施、促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行贸易的机会。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政府有机会从其庞大的外汇储备中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同时也有机会建立联盟、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一带一路”还使中国有可能确保原材料供应,同时为出口找到新的客户。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好处主要在地缘政治方面,这是一种获得朋友和影响力的途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主管Julian Evans-Pritchard说。

根据中国复旦大学的估计数字,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达成了总计9,600亿美元的建设和投资协议。其他统计数据试图以贷款总额或直接投资为标准衡量,不过多数统计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承诺总额约为1万亿美元,项目遍布约150个国家。对于哪些海外项目属于“一带一路”而哪些不属于,有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对非洲贷款的降幅尤其大。根据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维护的一个中国对非贷款数据库,中国的银行去年在非洲发放的新贷款不到1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2019年为85亿美元。

习近平和中国最高领导层希望此次论坛将有助于重新激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需求旺盛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国务院本月发布的一份文件大谈参与“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该文件列举了一些重大项目,比如一条连接老挝和中国云南省的铁路,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例如以中国古代木匠命名的“鲁班工坊”;如今鲁班工坊向非亚民众传授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技术课程。该文件描述了中国希望如何在包括艺术、媒体、卫生和金融在内的许多领域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

伦敦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DI)的中国问题专家姜琳达(Linda Calabrese)说,发展中国家仍普遍对中国提出的经济发展建议持接受态度,不过考虑到斯里兰卡等借款国被广泛报道的经济困境,这些国家在项目融资的具体方式上已变得更加谨慎。

她说:“这些国家的人对中国的担忧程度远不及欧洲或美国。对他们来说,中国不过是另一个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东西的国家罢了。”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重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如何提供资金用于一带一路贷款。波士顿大学的数据显示,随着一些借款国陷入债务困境,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和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等大型贷款机构的相关贷款发放近年已减少。

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 Mary)的研究实验室AidData追踪中国的海外金融情况,该实验室执行主任Brad Parks称,其他一些中国国有贷款机构则在悄然加大放贷力度。这些贷款机构常常与外国银团一起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以便在出现偿付问题时分散风险。

例如,根据AidData的记录,2021年,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联手渣打集团(Standard Chartered)、花旗银行(Citibank)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等贷款机构组成银团,为伊拉克一个天然气田的开发提供了3.6亿美元贷款。

Parks表示,在受到不良债务冲击后,中国政府实际上正将风险管理外包给西方贷款机构。

他说,中国政府正试图给“一带一路”倡议降低风险。■


陈文玲: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形成历史发展大势
王慧、张菁娟、范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十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有关统计显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达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使各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举行。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近日接受专访时透露,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已确认与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靠什么持续圈粉?这一倡议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对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众所周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就面临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质疑和曲解,比如攻击“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等等,您如何看待长期以来西方舆论中的这些攻击?如何看待这些年西方推出的“一带一路”的所谓替代方案?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临之际,记者对话将前往参会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教授。

记者: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回顾这十年,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有何总体评价?

陈文玲:十年,在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来说,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从习近平主席提出重大倡议到响应,到行动,再到形成更大认同,形成跨国经济合作之势,“一带一路”让互联互通成为时代主流,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21世纪文明的核心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中国没有国际上任何组织、任何人赋予的特权,没有采用任何经济手段或军事手段的胁迫,没有任何价值观的输出,一直很低调地同相关国家共同讨论如何进行有效合作。

就这样一个重大倡议,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参与和推动,形成了全球“不可抗拒”的发展大势。

回过头看,“一带一路”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个过程来得既突然又必然。

我想用三句话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因应时代;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面向现实,创造未来。

古代中国的缫丝文化、瓷器、农业、青铜器、书画、古家具都非常发达,是世界性的财富。通过柔软而遥远的古丝绸之路,中国和世界上多个国家往来,进行商品交易和交流融通,让人们在相对割据的世界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

中国古丝绸之路创造了丝路精神,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将这种精神转化成了为时代服务的平台、载体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第一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从倡议到响应,再到和共建国家共同推动,才创造了这十年来之不易的进展和成就。

虽然仅仅经过十年,但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足以令人震撼,超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预期,使国际社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乱局、百年未有之大迷局中看到了中国和世界共同在下的一盘百年未有之大棋局。

这个大棋局是必赢的,因为它是正义的,是为人类和世界谋出路的,是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的。

记者:如您所说,“一带一路”是在为人类和世界谋出路,您认为这一倡议对世界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文玲:首先,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寻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从人类的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最高目标,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重大实践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使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走远、走好。

有这样一个数据:从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出访行程近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近15圈。习主席在多次出访、多个国际场合中与各国领导人就“一带一路”进行深入交流,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一带一路”深刻地变革了近300年来工业文明形成的以海洋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新的全球发展态势。

过去我们总是说“西强东弱”,“西”主要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经济,“东”主要是指陆地文明、陆地经济;“西强东弱”是指海洋文明、海洋经济成为了世界主导的文明和经济,拥有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而陆地文明、陆地经济一直处于弱势。我认为,现在正在形成一种“东升西降”的态势,以中国崛起为标志,陆地经济再度崛起,亚欧两大板块再度连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一些陆地经济国家,像中亚五国、东盟的老挝、缅甸、柬埔寨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寻找到了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比如说,“陆锁国”老挝,既不通江也不达海,过去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在中老铁路建成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

2021年12月3日,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线共新建167座隧道、301座桥梁。

今年7月,我去老挝参加“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老合作国际论坛,坐的就是中老铁路上行驶的火车,从西双版纳磨憨上车到老挝的万象。它的最高时速为160公里/小时,422公里的路程大概用了4个小时。

虽然比不上国内高铁最高350公里/小时的时速,但是这条铁路为老挝及周边地区架起了一座陆上桥梁,将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一带一路”的建设给老挝带去了希望,使老挝经济开始腾飞,中老经济走廊沿线经济率先发展。

陆地经济是需要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将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连接起来,让过去处于边缘的、封闭的、内陆的、落后的、没有机会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因此,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52个国家当中有2/3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因为“一带一路”给这些国家带去了发展与繁荣的希望。

记者:的确,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在您看来,“一带一路”为何发展得如此之快?它的吸引力来自于哪里?

陈文玲: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最大的公约数,也产生了最大的乘数。

第一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发展。全球共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数量只有30多个,穷国占到4/5还要多。对于大部分国家,特别是那些通过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瓦解殖民体系而得以独立的国家来说,最大的诉求就是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多的内在的参与动能,首先要归功于发展这个最大的公约数,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内核。

第二个最大公约数是和平。共建“一带一路”必须要有和平的环境,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商”需要大家和平的商量,而不能是强迫谁来参与,在和平中发展,在发展中维护和平。

第三个最大公约数是安全。各个国家都要寻求发展的安全,所以需要有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倡议、理念和平台、载体,从而在和平的环境下保证发展的安全,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在体现三个人类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还产生了最大的乘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互联互通产生的乘数。共建“一带一路”使整个世界从自然壁垒、行政壁垒、文化壁垒、市场壁垒转向互联互通,从信息孤岛走向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等顺畅流通。

世界的本质是要连通,丝绸之路的灵魂就是连通。从遥远的古代,大家就在寻求联通、合作和交易,而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形成以后,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了“陆海空网冰”五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空间布局。此外,还打造了包括数字丝绸之路、卫生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能源丝绸之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产生了巨大的乘数效应。

第二个乘数是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在这个平台上大家是平等的,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我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建设重大的标志性项目,共同分享成果,最后实现共赢。而不是像一些国家行使霸权、霸凌、霸道,强迫或者胁迫他国去做只有利于自己强取豪夺的事情。

由于是平等协商、共同行动、共享成果,所以实现的共赢也有乘数效应。比如说,世界银行预计,仅“一带一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到2030年就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彭博社此前引用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说,到205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给全世界八成地区的国家带来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有八成地区会因为共建“一带一路”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人口,将给相关国家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

所以,共建“一带一路”最大的公约数是发展、和平、安全,最大的乘数是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这些公约数和乘数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记者:自2021年起,美欧开始“抄作业”,先后推出一系列基建计划: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美国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等等,最近拜登在G20峰会上又宣布了一个新项目“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这些都被认为是美欧等西方国家针对“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或者说是他们抗衡“一带一路”的手段。您认为这些所谓的“竞品”对于“一带一路”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它们有取代“一带一路”的可能性吗?

陈文玲:确实,我们看到这10年间也有一些国家在模仿或者说学习“一带一路”,比如“重建更美好世界”(B3W)计划、“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计划”(PGII)等,但这些都没有做起来。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作为“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了大多数国家的憧憬、希望和诉求,还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求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那些把单一国家利益凌驾于他国和全球利益之上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在全球产生了共振式的能量。因此,这不是个别国家再搞个计划、搞个圈子就能简单对冲的。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做出独特贡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都是在用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形态来超越近几百年以西方为主体的所谓普世价值,形成未来构建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大局。

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就面临着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质疑和曲解,比如说,抹黑“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在制造“债务陷阱”等等。您如何看待长期以来西方舆论中的这些攻击?

陈文玲:现在西方的攻击是必然的,“一带一路”在世界的响应程度越高,中国的影响力越大,一些把中国视作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攻击、抹黑的力度就会更大。

这些攻击、离间和抹黑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世界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还是要寻找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憧憬,而就像我刚刚提到的,“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最大的公约数。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不管处于何种政治体制、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至于“债务陷阱”这个问题,我觉得都不值一驳。比如说,斯里兰卡发生债务危机,欠债510亿美元,但实际上来自中国的债务只占10%,也就是50亿美元,其他都是来自国际组织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银行的欠款。

另外,谋求经济发展肯定是要借债、贷款的,所以债务不一定是陷阱,也可能是发展初期必要的资本筹集,像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还需要让渡一些权利。所以,为了发展而借债不可耻,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中国肯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借债,我觉得很了不起,反而是一些国家很发达,为什么它们不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它们的资本为什么不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中国除了借贷之外,早就有了比较成体系的对外援助机制,来帮助贫困国家发展,并且我们还持续豁免了大量的贫困国家债务。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的贡献放大到了更大范围。从一般的公益性援助变成了向世界提供思想品和公共产品,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平台和载体,形成全新的互联互通全球格局,使全球的要素能够更快流通,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发展的机遇。■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