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9-25 10:10
社会与生活

教育: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徐海娜:人们喜欢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客观原因,也有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指责,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孩子们。
年轻人看手机教育:成年后,我们为何还带着“好孩子综合症”?
徐海娜

■每当家长们聚在一起,不论是和熟人相聚一堂,还是跟陌生人因为各种活动而聚会,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吐槽大会”。而且在这个“吐槽大会”里最能引起共鸣的问题,就是孩子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和网络。只要一说到孩子对电子和网络世界的那种痴迷,家长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平时心中积累的怨气、不解、焦虑,都会奔涌而出。

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亲子讲座尾声,有位家长就向讲座嘉宾提出了类似问题。嘉宾建议和孩子协商,达成关于使用时间的协议,并且说,“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棘手。而且,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的确如此,如何让孩子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长要面对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要避免剧烈冲突

在解决沉迷电子产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少人曾经尝试过 “没收”“断网”等手段,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爆发了剧烈的亲子冲突。简单粗暴的那一套,在如今这个时代里,显然已经不再奏效。如果孩子年龄尚小,家长还可以通过时间约束、时间协议等方式去减少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但是当孩子进入中学或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套在很多家庭中都变得难以执行。这时候,如果父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间冲突,最后也无法让孩子心服口服去改变自己。

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就不愿再接受协议时间这一套了呢?主要原因是随着孩子成长,他们对独立自主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他们希望能自主决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这和所有青春期遇到的问题一样,他们是很矛盾的。在屏幕时间上,他们既希望能够做到自主和自律,另一方面,又常常让情绪战胜理性,做不到那么自律。

青少年正好处在一个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又开始学着独立自主,想要掌控自我的年龄阶段。父母作为理论上情绪更加稳定的成年人,就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冲动,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整理自己的生活。并且,我们需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主体去交流,不能再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他和控制他,因为那些控制的手段,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不管用”。我们生活中,因为玩游戏的事,造成亲子反目的非常多。看看新闻就知道,曾经发生过不少这样的悲剧:孩子正在玩的手机被父母抢走,孩子自残,或者立即跳楼;也发生过孩子为此伤害父母的案例。

当我们想要去处理沉迷电子产品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去破坏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就好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摧毁它很容易,但是把它修复回来却要花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亲子关系够好,孩子经常能够感受到爱,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的好坏,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更容易和父母敞开心扉。我们也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是那种总是去批评、指责、评价他们的人,而是可以讲道理的、可以交流的人。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是终极解药

有时候,孩子迷的不是网络和电子产品,而是那种在另一个世界“备受关注”的感觉。电子产品、游戏、网络其实已经和我们的现代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要多看到和多利用其中积极的部分。在不否定孩子娱乐方式的基础上,才有真诚交流的可能。我们可以多和孩子们讨论和对话,甚至可以从他最喜欢的游戏开始去讨论,去了解他们在这个游戏里的得失和欢愉,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游戏对于他们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只有当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得到理解,并且信任我们,愿意跟我们分享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影响他们。

在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慢慢地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引导他们,把注意力也适当地分配一些到其他事情上,让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能够维持平衡,而不是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电子和网络世界中。这也要求父母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陪着孩子做一些事情,包括精心设计一些可以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或社交。不要以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完全不需要父母陪伴了,他们只是讨厌父母继续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对待他们。他们只是不想再听父母的训诫和唠叨,而不是说真的不想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台湾心理咨询师陈志恒是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士,所著《脱瘾而出不迷网:写给网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养书》中也指出:“有品质的陪伴,是斩断网瘾纠缠的最终解方”。陈志恒说:“ 如果你担心孩子中了‘数位海洛因’的毒,请务必积极与孩子建立良善与信任的互动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中毒已深,将他带离网瘾的最终解方,仍然是高品质的亲子关系。”

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也不可能很快见效,而是需要一段相对“长期”的时间,让孩子与父母、与社会重启连接。在一些重度沉迷的案例中,孩子往往存在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困境和得不到抒发的情绪,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反而应该觉得“谢天谢地,是网络把孩子接住了”。他还说, “若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到被接纳、被欣赏、被重视与被喜爱时,就算过度使用网络,也不至于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把握这个原则,真的不需要过度担忧孩子网路成瘾的问题。”

让孩子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

在处理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时,如果说“简单粗暴”是一个极端的话,那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总是做“老好人”。因此,有人会说,“苦啊!我们现在是要做‘二十四孝父母’了吗?”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尊重父母,我们要知道我们那个底线在哪里,而且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需要设立行为的界限。尤其是对青少年,我们更加需要拿捏好宽严相济的那个度。做父母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什么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呢?其实说白了,就是要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假设他们已经长大成和我们一样了。

有一次我问了自己的孩子一个问题。我说,“妈妈有一个朋友,他家的小孩沉迷游戏,沉迷网络,上课也不去,考试也不去,差不多都要退学了,这该怎么办呢?”孩子就问我说,“那他到18岁了没有啊?”因为在他的观念里面,18岁是成人与否的标志。然后他说,如果他还不够18岁,那就叫他父母继续养着他,如果他到了18岁还是什么都不做,那就把他赶出家门好了。这个思路倒是很清晰,虽然因为过于简单而可行性存疑。但这个回答也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应该尽早地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责任。

怎么让孩子尽早的知道这种生活的责任呢?并不是靠我们怎么说,说多了,孩子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要从小就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里来。做家务这件事,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父母不是一定要为孩子做所有事情的,每个人做家务也不是在帮爸爸妈妈,而是尽自己的责任。有的青少年总觉得做家务或者为家庭贡献自己的时间,是一种牺牲,是在帮父母的忙,父母其实需要讲得很清楚,这些是共同生活的责任,孩子并不是在帮父母的忙。每个人都有生活的责任,要负责自己生存所需的一切。慢慢地让他们参与到这种实际生活中来,他就更容易有那种现实感,不至于只是吃、玩儿、上学、上网这些事情,也不会在虚拟世界沉迷过久。

反思沉迷电子产品的原因,有助理性行事

我们总是批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但如果把原因都归于孩子没有自律、不上进,对孩子们来说其实也很不公平。我们能够多反思的时候,也就更不容易被情绪裹挟,也就不至过于焦虑。

孩子沉迷手机和电子产品,也有一些客观原因。首先,这是一个电子产品占据人们主要休闲时间的新时代。电子游戏的背后是一套让人沉迷的机制,不少成人都难以抵制诱惑。社交媒体、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也诱惑人长时间在屏幕前流连。不仅游戏的设置,本来就有一套可以令人上瘾的机制,孩子在这些游戏里面,还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同时,电子游戏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让人难以一概否定。

第二是时间节点。新冠期间社交受限,课外活动受限,很多孩子都是从这个时间起开始沉迷电子产品的。我们没有办法让时光倒流,也没有办法否认新冠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孩子多少是无可选择地在这两年中,开始沉迷电子产品,或者在这两年中增加了很多屏幕使用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单单责怪孩子。

第三是成人的示范。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计算过自己的屏幕时间,是否反思过自己为孩子做出了怎样的示范?曾经有孩子不满父母一直看手机,在表达自己的生日愿望时,竟然是想要变成爸爸妈妈的手机。多年前,我有一次在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小婴儿啊,那个婴儿不停地哭,那个爸爸就努力地去哄,但是他怎么哄呢?只见他左摇右摆试图当一个移动的摇篮,眼睛却不是看着孩子,而是一直看着手中的手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和手机去争夺父母的注意力;长大的时候,就想要知道是手机里面什么能夺走人的注意力。不要忘记,他们总是会模仿我们的言行。

有时,和小孩子对话很有趣,他们稚气的语言里藏着他们看事情的视角。有一次,有个小孩被问到,“你爸爸最喜欢什么?”这个孩子立即说:“哎!我爸爸最喜欢上厕所了。他在厕所里看手机,一去就很长很长时间,好像100年那么长。”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给小孩子们做绘本导读,在讲我创作的绘本故事《手机消失的一天》之前,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我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的手机都消失了会怎么样?”很多小朋友马上脱口而出:“啊!不好!”这些小朋友,诞生的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被手机和电子产品环绕的世界,已经无法接受没有手机的日子。然后,我告诉他们说,其实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发明出来也并没有多少年。智能手机流行开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几乎人手一机。但是如今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了。

人们喜欢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客观原因,也有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指责,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孩子们。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放任他们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和网络,然后放弃我们做父母的职责。我们虽然不能撒手不管,但也不可以诉诸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们要讲究的正是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去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因为子女长大,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呢,他们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子,无条件地信任父母了。我们也要靠我们自己的言行,去重建与子女的关系。在高品质的亲子关系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影响我们的子女。■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年轻人看手机教育:成年后,我们为何还带着“好孩子综合症”?
2023-09-25 10:10
社会与生活

教育: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徐海娜:人们喜欢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客观原因,也有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指责,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孩子们。
徐海娜

■每当家长们聚在一起,不论是和熟人相聚一堂,还是跟陌生人因为各种活动而聚会,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吐槽大会”。而且在这个“吐槽大会”里最能引起共鸣的问题,就是孩子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和网络。只要一说到孩子对电子和网络世界的那种痴迷,家长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平时心中积累的怨气、不解、焦虑,都会奔涌而出。

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亲子讲座尾声,有位家长就向讲座嘉宾提出了类似问题。嘉宾建议和孩子协商,达成关于使用时间的协议,并且说,“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棘手。而且,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的确如此,如何让孩子有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长要面对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要避免剧烈冲突

在解决沉迷电子产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少人曾经尝试过 “没收”“断网”等手段,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爆发了剧烈的亲子冲突。简单粗暴的那一套,在如今这个时代里,显然已经不再奏效。如果孩子年龄尚小,家长还可以通过时间约束、时间协议等方式去减少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但是当孩子进入中学或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套在很多家庭中都变得难以执行。这时候,如果父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间冲突,最后也无法让孩子心服口服去改变自己。

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就不愿再接受协议时间这一套了呢?主要原因是随着孩子成长,他们对独立自主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规律。他们希望能自主决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这和所有青春期遇到的问题一样,他们是很矛盾的。在屏幕时间上,他们既希望能够做到自主和自律,另一方面,又常常让情绪战胜理性,做不到那么自律。

青少年正好处在一个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又开始学着独立自主,想要掌控自我的年龄阶段。父母作为理论上情绪更加稳定的成年人,就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冲动,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整理自己的生活。并且,我们需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主体去交流,不能再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他和控制他,因为那些控制的手段,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不管用”。我们生活中,因为玩游戏的事,造成亲子反目的非常多。看看新闻就知道,曾经发生过不少这样的悲剧:孩子正在玩的手机被父母抢走,孩子自残,或者立即跳楼;也发生过孩子为此伤害父母的案例。

当我们想要去处理沉迷电子产品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去破坏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就好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摧毁它很容易,但是把它修复回来却要花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亲子关系够好,孩子经常能够感受到爱,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的好坏,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就更容易和父母敞开心扉。我们也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是那种总是去批评、指责、评价他们的人,而是可以讲道理的、可以交流的人。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是终极解药

有时候,孩子迷的不是网络和电子产品,而是那种在另一个世界“备受关注”的感觉。电子产品、游戏、网络其实已经和我们的现代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要多看到和多利用其中积极的部分。在不否定孩子娱乐方式的基础上,才有真诚交流的可能。我们可以多和孩子们讨论和对话,甚至可以从他最喜欢的游戏开始去讨论,去了解他们在这个游戏里的得失和欢愉,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游戏对于他们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只有当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得到理解,并且信任我们,愿意跟我们分享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影响他们。

在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慢慢地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引导他们,把注意力也适当地分配一些到其他事情上,让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能够维持平衡,而不是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电子和网络世界中。这也要求父母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陪着孩子做一些事情,包括精心设计一些可以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或社交。不要以为十几岁的青少年就完全不需要父母陪伴了,他们只是讨厌父母继续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对待他们。他们只是不想再听父母的训诫和唠叨,而不是说真的不想再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台湾心理咨询师陈志恒是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士,所著《脱瘾而出不迷网:写给网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养书》中也指出:“有品质的陪伴,是斩断网瘾纠缠的最终解方”。陈志恒说:“ 如果你担心孩子中了‘数位海洛因’的毒,请务必积极与孩子建立良善与信任的互动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中毒已深,将他带离网瘾的最终解方,仍然是高品质的亲子关系。”

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也不可能很快见效,而是需要一段相对“长期”的时间,让孩子与父母、与社会重启连接。在一些重度沉迷的案例中,孩子往往存在一些现实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困境和得不到抒发的情绪,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反而应该觉得“谢天谢地,是网络把孩子接住了”。他还说, “若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受到被接纳、被欣赏、被重视与被喜爱时,就算过度使用网络,也不至于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把握这个原则,真的不需要过度担忧孩子网路成瘾的问题。”

让孩子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

在处理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时,如果说“简单粗暴”是一个极端的话,那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总是做“老好人”。因此,有人会说,“苦啊!我们现在是要做‘二十四孝父母’了吗?”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尊重父母,我们要知道我们那个底线在哪里,而且也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需要设立行为的界限。尤其是对青少年,我们更加需要拿捏好宽严相济的那个度。做父母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什么是“不卑不亢”的态度呢?其实说白了,就是要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假设他们已经长大成和我们一样了。

有一次我问了自己的孩子一个问题。我说,“妈妈有一个朋友,他家的小孩沉迷游戏,沉迷网络,上课也不去,考试也不去,差不多都要退学了,这该怎么办呢?”孩子就问我说,“那他到18岁了没有啊?”因为在他的观念里面,18岁是成人与否的标志。然后他说,如果他还不够18岁,那就叫他父母继续养着他,如果他到了18岁还是什么都不做,那就把他赶出家门好了。这个思路倒是很清晰,虽然因为过于简单而可行性存疑。但这个回答也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应该尽早地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责任。

怎么让孩子尽早的知道这种生活的责任呢?并不是靠我们怎么说,说多了,孩子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们要从小就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里来。做家务这件事,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父母不是一定要为孩子做所有事情的,每个人做家务也不是在帮爸爸妈妈,而是尽自己的责任。有的青少年总觉得做家务或者为家庭贡献自己的时间,是一种牺牲,是在帮父母的忙,父母其实需要讲得很清楚,这些是共同生活的责任,孩子并不是在帮父母的忙。每个人都有生活的责任,要负责自己生存所需的一切。慢慢地让他们参与到这种实际生活中来,他就更容易有那种现实感,不至于只是吃、玩儿、上学、上网这些事情,也不会在虚拟世界沉迷过久。

反思沉迷电子产品的原因,有助理性行事

我们总是批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但如果把原因都归于孩子没有自律、不上进,对孩子们来说其实也很不公平。我们能够多反思的时候,也就更不容易被情绪裹挟,也就不至过于焦虑。

孩子沉迷手机和电子产品,也有一些客观原因。首先,这是一个电子产品占据人们主要休闲时间的新时代。电子游戏的背后是一套让人沉迷的机制,不少成人都难以抵制诱惑。社交媒体、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也诱惑人长时间在屏幕前流连。不仅游戏的设置,本来就有一套可以令人上瘾的机制,孩子在这些游戏里面,还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同时,电子游戏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让人难以一概否定。

第二是时间节点。新冠期间社交受限,课外活动受限,很多孩子都是从这个时间起开始沉迷电子产品的。我们没有办法让时光倒流,也没有办法否认新冠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孩子多少是无可选择地在这两年中,开始沉迷电子产品,或者在这两年中增加了很多屏幕使用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单单责怪孩子。

第三是成人的示范。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计算过自己的屏幕时间,是否反思过自己为孩子做出了怎样的示范?曾经有孩子不满父母一直看手机,在表达自己的生日愿望时,竟然是想要变成爸爸妈妈的手机。多年前,我有一次在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小婴儿啊,那个婴儿不停地哭,那个爸爸就努力地去哄,但是他怎么哄呢?只见他左摇右摆试图当一个移动的摇篮,眼睛却不是看着孩子,而是一直看着手中的手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和手机去争夺父母的注意力;长大的时候,就想要知道是手机里面什么能夺走人的注意力。不要忘记,他们总是会模仿我们的言行。

有时,和小孩子对话很有趣,他们稚气的语言里藏着他们看事情的视角。有一次,有个小孩被问到,“你爸爸最喜欢什么?”这个孩子立即说:“哎!我爸爸最喜欢上厕所了。他在厕所里看手机,一去就很长很长时间,好像100年那么长。”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给小孩子们做绘本导读,在讲我创作的绘本故事《手机消失的一天》之前,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我说,“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的手机都消失了会怎么样?”很多小朋友马上脱口而出:“啊!不好!”这些小朋友,诞生的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被手机和电子产品环绕的世界,已经无法接受没有手机的日子。然后,我告诉他们说,其实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发明出来也并没有多少年。智能手机流行开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几乎人手一机。但是如今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了。

人们喜欢和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客观原因,也有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我们不能总是批评指责,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孩子们。当然,也不是说我们要放任他们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和网络,然后放弃我们做父母的职责。我们虽然不能撒手不管,但也不可以诉诸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们要讲究的正是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去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因为子女长大,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呢,他们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子,无条件地信任父母了。我们也要靠我们自己的言行,去重建与子女的关系。在高品质的亲子关系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影响我们的子女。■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