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9-01 16:25
商业与经济

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房价还会涨吗?

张林:考虑到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以及消费需求和融资需求低迷的现实,尽快取消限购限贷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
房地产中国经济回暖,但仍需更多扶助
张林

■如果一二线城市能彻底取消限购限贷,市场对于房价的预期会否就此扭转?

理论上而言,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性调整,可能会带来以下五种不同的后果。一是加速下跌。放开限购限贷并没有提高一线城市的购房意愿,反而大幅增加了卖盘,市场的信心更加溃败。二是止跌企稳。解除需求端的限制提振了市场的整体信心,房价的环比跌幅收窄或者停止下跌,但并不能起到扭转性的作用。三是价格分化。中小城市抛售本地房产,置换一二线城市的房产,从而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房价一涨一跌。四是“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房价重新回到上涨,甚至是快速上涨的轨道上来。五是没有任何效果。市场未对政策做出任何反应,房价按照现有惯性自由跌落。

在以上各种可能性之中,哪一种最有可能演变为现实呢?

第一种后果是可以排除的,取消限购限贷不会加速房价下行。除非居民部门已经大面积的净资产为负,房产的加快出售和房价的加快下跌,这两件事很难同时出现。房产挂牌出售数量最大的时期,对应着价格快速上涨的时期,即居民主要在房价上涨时选择出售房产,要么为了变现资产,要么为了换房而出售旧有房产。


而在房价下行的时间段里,卖盘的数量通常是收缩的。一是出于“损失厌恶”,人们倾向于尽量避免将纸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的损失,割肉离场是需要勇气的,多数人即便感到翻盘机会不大,也依然选择持有,特别是对于房产这样的家庭“重资产”。二是在房价下行阶段,交易周期显著拉长,即便出现卖盘增加,但由于迟迟无法达成交易,许多业主会选择放弃出售而转为出租。这也正是当前房价并没有迅速崩塌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也符合上述逻辑。图1展示了2014年以来二手房的挂牌出售量与二手房销量之间的走势,可以看到在房价快速上升的2015年至2017年间,二手房的挂牌量指数也是最高的,销售面积也同样处于高位。2022年以来房价预期低迷,挂牌量和交易量同时大幅收缩。这意味着,取消限购限贷之后,只有房价出现上涨,才会形成卖盘的增加,而此时交易的实现将促成房价向上调整,加上取消限购有助于提振需求,也就不会形成房价加速下跌的压力。


接着,第三种结果也容易排除,一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限贷会支撑大城市房价,但不会同时加速其他城市的房价下跌。在当前的语境里,房价有很大一部分内涵对标的是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定价,如果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也就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公共服务价值也是预期上涨的。

在实际中,三四线城市的房主也是通常会以某种比例来预期所持房产的价值,比如卖出所持有的两套三线城市房产,可以换得一套二线城市的房产。统计数据也高度符合这一逻辑,如图2所显示的历史统计,不同层级间城市的房价同比变动是高度一致的,且无论涨跌,总是一线城市房价先行,二三线城市房价亦步亦趋的跟随,并未出现过“虹吸效应”下的此消彼长。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大体可以判断,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对于全市场的价格水平将起到提振作用。但第四种结果也大概率不会出现,房价不会因为政策调整而再次出现大幅上调。简单来说,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支撑房价持续以超过居民收入增速的速度上涨的基础,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1994年住房市场化至2023年的30年里,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8%上涨到64%左右,上涨了8倍,如果再考虑到这一期间GDP以不变价计算上涨了约10倍,中国居民的负债增长速度在全球来看可能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2015年、2016年债务杠杆向居民部门的广泛转移加速了这一过程。


同时,中国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又几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截至2022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平均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已经达到可支配收入的15.4%,超过了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见上图3)。在这种体系下,只有宏观经济和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才能使得家庭部门对于债务压力保持某种迟钝感和麻木感,否则债务压力本身将阻止家庭继续持有房产的意愿。

日本在1990年代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与其说是造成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经济增长的持续大幅下调,使得负债部门对于债务的压力愈加没有忍耐的能力和耐心,而缩减债务必然要降低消费和投资,又反过来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与日本之最大不同,正在于经济增速的下调还没有那么剧烈,但资产的持续收缩已然使得负债的“疼痛”日益暴露。

考虑到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以及消费需求和融资需求低迷的现实,从短期的应急措施来看,尽快取消限购限贷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它不仅是一项回归市场的调整,对于陷入资产收缩的居民部门来说可以减少一些负债的焦虑,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又不至于推翻原有的操作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种结果和第五种结果正在赛跑,如果居民部门对于资产表上占比最高的资产价值彻底失去信心,并且不再对政策信号有所反应,那么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无疑就被无限放大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房地产中国经济回暖,但仍需更多扶助
2023-09-01 16:25
商业与经济

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房价还会涨吗?

张林:考虑到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以及消费需求和融资需求低迷的现实,尽快取消限购限贷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
张林

■如果一二线城市能彻底取消限购限贷,市场对于房价的预期会否就此扭转?

理论上而言,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性调整,可能会带来以下五种不同的后果。一是加速下跌。放开限购限贷并没有提高一线城市的购房意愿,反而大幅增加了卖盘,市场的信心更加溃败。二是止跌企稳。解除需求端的限制提振了市场的整体信心,房价的环比跌幅收窄或者停止下跌,但并不能起到扭转性的作用。三是价格分化。中小城市抛售本地房产,置换一二线城市的房产,从而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房价一涨一跌。四是“三根阳线改变信仰”,房价重新回到上涨,甚至是快速上涨的轨道上来。五是没有任何效果。市场未对政策做出任何反应,房价按照现有惯性自由跌落。

在以上各种可能性之中,哪一种最有可能演变为现实呢?

第一种后果是可以排除的,取消限购限贷不会加速房价下行。除非居民部门已经大面积的净资产为负,房产的加快出售和房价的加快下跌,这两件事很难同时出现。房产挂牌出售数量最大的时期,对应着价格快速上涨的时期,即居民主要在房价上涨时选择出售房产,要么为了变现资产,要么为了换房而出售旧有房产。


而在房价下行的时间段里,卖盘的数量通常是收缩的。一是出于“损失厌恶”,人们倾向于尽量避免将纸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的损失,割肉离场是需要勇气的,多数人即便感到翻盘机会不大,也依然选择持有,特别是对于房产这样的家庭“重资产”。二是在房价下行阶段,交易周期显著拉长,即便出现卖盘增加,但由于迟迟无法达成交易,许多业主会选择放弃出售而转为出租。这也正是当前房价并没有迅速崩塌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也符合上述逻辑。图1展示了2014年以来二手房的挂牌出售量与二手房销量之间的走势,可以看到在房价快速上升的2015年至2017年间,二手房的挂牌量指数也是最高的,销售面积也同样处于高位。2022年以来房价预期低迷,挂牌量和交易量同时大幅收缩。这意味着,取消限购限贷之后,只有房价出现上涨,才会形成卖盘的增加,而此时交易的实现将促成房价向上调整,加上取消限购有助于提振需求,也就不会形成房价加速下跌的压力。


接着,第三种结果也容易排除,一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限贷会支撑大城市房价,但不会同时加速其他城市的房价下跌。在当前的语境里,房价有很大一部分内涵对标的是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定价,如果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也就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公共服务价值也是预期上涨的。

在实际中,三四线城市的房主也是通常会以某种比例来预期所持房产的价值,比如卖出所持有的两套三线城市房产,可以换得一套二线城市的房产。统计数据也高度符合这一逻辑,如图2所显示的历史统计,不同层级间城市的房价同比变动是高度一致的,且无论涨跌,总是一线城市房价先行,二三线城市房价亦步亦趋的跟随,并未出现过“虹吸效应”下的此消彼长。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大体可以判断,全面取消限购限贷政策,对于全市场的价格水平将起到提振作用。但第四种结果也大概率不会出现,房价不会因为政策调整而再次出现大幅上调。简单来说,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支撑房价持续以超过居民收入增速的速度上涨的基础,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了。

从1994年住房市场化至2023年的30年里,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8%上涨到64%左右,上涨了8倍,如果再考虑到这一期间GDP以不变价计算上涨了约10倍,中国居民的负债增长速度在全球来看可能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2015年、2016年债务杠杆向居民部门的广泛转移加速了这一过程。


同时,中国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GDP之比又几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截至2022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平均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已经达到可支配收入的15.4%,超过了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见上图3)。在这种体系下,只有宏观经济和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才能使得家庭部门对于债务压力保持某种迟钝感和麻木感,否则债务压力本身将阻止家庭继续持有房产的意愿。

日本在1990年代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与其说是造成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经济增长的持续大幅下调,使得负债部门对于债务的压力愈加没有忍耐的能力和耐心,而缩减债务必然要降低消费和投资,又反过来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与日本之最大不同,正在于经济增速的下调还没有那么剧烈,但资产的持续收缩已然使得负债的“疼痛”日益暴露。

考虑到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以及消费需求和融资需求低迷的现实,从短期的应急措施来看,尽快取消限购限贷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它不仅是一项回归市场的调整,对于陷入资产收缩的居民部门来说可以减少一些负债的焦虑,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又不至于推翻原有的操作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种结果和第五种结果正在赛跑,如果居民部门对于资产表上占比最高的资产价值彻底失去信心,并且不再对政策信号有所反应,那么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无疑就被无限放大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