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31 19:41
时政

全球抗击通胀之际,中国通缩担忧加剧

通货紧缩的迹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需要提振经济增长,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一个难以跳出的经济陷阱。
制造中国10月官方PMI显示经济迎来复苏迹象
Jason Douglas,Stella Yifan Xie

■通货紧缩的迹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需要提振经济增长,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一个难以跳出的经济陷阱。

世界其他国家都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之际,中国却面临物价长期下跌风险, 如果这个问题变得根深蒂固,可能侵蚀企业利润,削弱消费者支出,使更多人失业。其影响将可能波及全球,降低美国等国家从中国购买的一些产品的价格,但也可能会使世界失去中国对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重要需求,同时还可能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

几个月来,生产钢铁、水泥、乃至化工产品等各类商品的中国工厂的出厂价格已经在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品价格也停滞不前,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某些商品的价格现在环比下降,包括糖、鸡蛋、衣服和家用电器等。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能会避免严重且持久的通缩。尽管速度缓慢,但中国经济正在增长,而且政府已经出台多项小规模刺激措施,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更多助力。7月早些时候,中国央行官员刘国强反驳了关于中国正在滑向通缩的担忧。
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困境与日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日本在通缩和增长停滞中苦苦挣扎了多年。

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价值的暴跌迫使企业和家庭大幅削减开支,以偿还沉重的债务,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一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如今正在中国成形。

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新房平均销售价格走低。

如果中国陷入旷日持久的通缩,那么还会面临另一个老大难问题:应对通缩的传统方法要么不受中国政府的欢迎,要么由于中国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其他问题而缺乏效力。一方面,中国政府慎于推出可能刺激经济并推高物价的大规模赤字支出计划,而另一方面,巨额债务意味着消费者和企业不愿借贷和消费。

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贸易政策和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一大担忧是,在试图避免通缩或在通缩来临时应对这种压力时,他们所拥有的政策工具是否会有巨大的拉动力。”

对全球经济而言,考虑到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全球商品中所占的份额如此之大,中国的持续通缩可能有助于冷却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通胀热度。

然而,大量中国低价出口商品涌入全球市场可能会挤垮一些国家的出口商,损害那些经济体的就业和投资。在截至6月份的12个月里,中国钢铁和化工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通缩魔咒可能还意味着中国对食品、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减弱,而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国家的出口收入都依赖于这些产品。

“市场低估了(中国)通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汇丰(HSBC)驻香港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说。

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3%,与上年同期的8%相比大大放缓,但仍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欧盟6月份按同比计算的通胀率为6.4%,欧洲地区继续感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高企带来的压力。

在中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上个月,中国的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了5.4%。

消费支出低迷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特殊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去年猪肉价格曾大幅上涨,而此后这一幕没有重演。猪肉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要肉类。

但疲软的价格压力也是在中国经历了新冠疫情期间贸易增长后的某种后果显现,在疫情时期,由于西方对健身器材、家装用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旺盛,中国的出口曾大幅攀升。

根据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编制的指数,从2020年初到2022年4月这段时期,激增的贸易需求帮助推动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攀涨了12%。

之后在中国政府解除防疫封控且西方需求也放缓后,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中国PPI从2022年10月份开始出现同比下降,此后每月都在走低。

在疫情期间,为满足西方需求而扩张的中国工厂产能现在面临着过剩。人们曾希望,在出口市场萎缩的时候,中国消费者能够挺身而出,消化掉过剩库存。但这种情景并没有发生,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为面向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正在加大。

由于全球能源和食品价格也比以往疲软,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的总体消费价格将几乎持平,甚至下降。除了许多食品和服装商品外,电动汽车的价格也在下降,因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和特斯拉(Tesla Inc., TSLA)在销售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都纷纷降价,试图努力在拥挤的市场中抢占更多份额。

一些经济学家预计,如果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经济在政府刺激政策的帮助下重拾增长势头,中国可能会避免进一步通缩。野村(Nomura)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第三季度按同比计算的通胀率将为-0.2%,通胀率最终将在今年年底重新转为正值。

中国面临的风险是,事实证明通缩比预期的要持久。价格下跌往往会挤压消费,因为消费者会等待明天出现更低的价格,这将加剧物价螺旋式下降。

通缩持续时间越长,影响就越严重。根深蒂固的通缩意味着,随着企业利润和收入下降,债务变得更加难以承受。为了充实不断萎缩的利润率,公司不得不裁员。

在上海,Liu Wang暂缓了换更大公寓的计划,因为他对于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他认为价值可能会持续下降的房产上抱有顾虑。

“现在经济形势很不明朗,”Liu说。他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由于出口业务疲软,该公司正在将重心转向国内业务。他说,在他的老家山东省曲阜市,尽管房价出现了下跌,但购房需求却一直不温不火。

“房地产泡沫仍然很大,”Liu补充说。“我看不出房价有什么理由会上涨。”

日本在1995年首次出现了通缩。此后,除了几次喘息之外,日本一直深陷通缩,直到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即便到了今天,日本仍在努力通过央行的超宽松政策来维持较高的物价增长率。

一种教科书式的经典应对策略是实施大规模货币扩张,通过降低利率和印钞来刺激借贷和支出,这在理论上应该会引发更高的通胀。

但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不愿意举借新的债务来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很多购房者选择提前偿还房贷。这两个迹象都表明贷款需求疲软,由此削弱了降息的效果。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许多公司和家庭都已经是负债累累,它们不想再增加新的债务。根据咨询公司Global Counsel的副主任Jens Presthus的计算,中国的家庭债务已飙升至收入的1.5倍,远远高于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债务收入比。

通缩,甚至只是对通缩的恐惧情绪,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借款人担心偿还债务的成本会上升,因此他们会通过增加储蓄和减少支出来应对。

BCA Research的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学家Arthur Budaghyan说:“在债务非常多的时候,通缩是尤其危险的情况。”■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制造中国10月官方PMI显示经济迎来复苏迹象
2023-07-31 19:41
时政

全球抗击通胀之际,中国通缩担忧加剧

通货紧缩的迹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需要提振经济增长,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一个难以跳出的经济陷阱。
Jason Douglas,Stella Yifan Xie

■通货紧缩的迹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需要提振经济增长,否则就有可能陷入一个难以跳出的经济陷阱。

世界其他国家都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之际,中国却面临物价长期下跌风险, 如果这个问题变得根深蒂固,可能侵蚀企业利润,削弱消费者支出,使更多人失业。其影响将可能波及全球,降低美国等国家从中国购买的一些产品的价格,但也可能会使世界失去中国对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重要需求,同时还可能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

几个月来,生产钢铁、水泥、乃至化工产品等各类商品的中国工厂的出厂价格已经在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品价格也停滞不前,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某些商品的价格现在环比下降,包括糖、鸡蛋、衣服和家用电器等。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能会避免严重且持久的通缩。尽管速度缓慢,但中国经济正在增长,而且政府已经出台多项小规模刺激措施,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更多助力。7月早些时候,中国央行官员刘国强反驳了关于中国正在滑向通缩的担忧。
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的困境与日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日本在通缩和增长停滞中苦苦挣扎了多年。

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价值的暴跌迫使企业和家庭大幅削减开支,以偿还沉重的债务,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一些人认为,这种情况如今正在中国成形。

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新房平均销售价格走低。

如果中国陷入旷日持久的通缩,那么还会面临另一个老大难问题:应对通缩的传统方法要么不受中国政府的欢迎,要么由于中国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其他问题而缺乏效力。一方面,中国政府慎于推出可能刺激经济并推高物价的大规模赤字支出计划,而另一方面,巨额债务意味着消费者和企业不愿借贷和消费。

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贸易政策和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一大担忧是,在试图避免通缩或在通缩来临时应对这种压力时,他们所拥有的政策工具是否会有巨大的拉动力。”

对全球经济而言,考虑到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全球商品中所占的份额如此之大,中国的持续通缩可能有助于冷却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通胀热度。

然而,大量中国低价出口商品涌入全球市场可能会挤垮一些国家的出口商,损害那些经济体的就业和投资。在截至6月份的12个月里,中国钢铁和化工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通缩魔咒可能还意味着中国对食品、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减弱,而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国家的出口收入都依赖于这些产品。

“市场低估了(中国)通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汇丰(HSBC)驻香港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说。

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3%,与上年同期的8%相比大大放缓,但仍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欧盟6月份按同比计算的通胀率为6.4%,欧洲地区继续感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高企带来的压力。

在中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上个月,中国的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了5.4%。

消费支出低迷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特殊因素也在起作用,比如去年猪肉价格曾大幅上涨,而此后这一幕没有重演。猪肉是中国人饮食中的主要肉类。

但疲软的价格压力也是在中国经历了新冠疫情期间贸易增长后的某种后果显现,在疫情时期,由于西方对健身器材、家装用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旺盛,中国的出口曾大幅攀升。

根据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编制的指数,从2020年初到2022年4月这段时期,激增的贸易需求帮助推动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攀涨了12%。

之后在中国政府解除防疫封控且西方需求也放缓后,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中国PPI从2022年10月份开始出现同比下降,此后每月都在走低。

在疫情期间,为满足西方需求而扩张的中国工厂产能现在面临着过剩。人们曾希望,在出口市场萎缩的时候,中国消费者能够挺身而出,消化掉过剩库存。但这种情景并没有发生,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为面向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正在加大。

由于全球能源和食品价格也比以往疲软,经济学家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的总体消费价格将几乎持平,甚至下降。除了许多食品和服装商品外,电动汽车的价格也在下降,因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和特斯拉(Tesla Inc., TSLA)在销售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都纷纷降价,试图努力在拥挤的市场中抢占更多份额。

一些经济学家预计,如果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经济在政府刺激政策的帮助下重拾增长势头,中国可能会避免进一步通缩。野村(Nomura)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第三季度按同比计算的通胀率将为-0.2%,通胀率最终将在今年年底重新转为正值。

中国面临的风险是,事实证明通缩比预期的要持久。价格下跌往往会挤压消费,因为消费者会等待明天出现更低的价格,这将加剧物价螺旋式下降。

通缩持续时间越长,影响就越严重。根深蒂固的通缩意味着,随着企业利润和收入下降,债务变得更加难以承受。为了充实不断萎缩的利润率,公司不得不裁员。

在上海,Liu Wang暂缓了换更大公寓的计划,因为他对于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他认为价值可能会持续下降的房产上抱有顾虑。

“现在经济形势很不明朗,”Liu说。他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由于出口业务疲软,该公司正在将重心转向国内业务。他说,在他的老家山东省曲阜市,尽管房价出现了下跌,但购房需求却一直不温不火。

“房地产泡沫仍然很大,”Liu补充说。“我看不出房价有什么理由会上涨。”

日本在1995年首次出现了通缩。此后,除了几次喘息之外,日本一直深陷通缩,直到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即便到了今天,日本仍在努力通过央行的超宽松政策来维持较高的物价增长率。

一种教科书式的经典应对策略是实施大规模货币扩张,通过降低利率和印钞来刺激借贷和支出,这在理论上应该会引发更高的通胀。

但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不愿意举借新的债务来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很多购房者选择提前偿还房贷。这两个迹象都表明贷款需求疲软,由此削弱了降息的效果。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许多公司和家庭都已经是负债累累,它们不想再增加新的债务。根据咨询公司Global Counsel的副主任Jens Presthus的计算,中国的家庭债务已飙升至收入的1.5倍,远远高于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债务收入比。

通缩,甚至只是对通缩的恐惧情绪,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借款人担心偿还债务的成本会上升,因此他们会通过增加储蓄和减少支出来应对。

BCA Research的首席新兴市场经济学家Arthur Budaghyan说:“在债务非常多的时候,通缩是尤其危险的情况。”■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