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19 08:57
商业与经济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不断加大的“温差”?

沈建光:面对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提高财政赤字或发特别国债,用于新基建投资和消费券;进一步大幅降息,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
研究称中国近半城市地面沉降,北京CBD下沉速度最快
沈建光

■进入二季度,中国经济宏微观的“温差”加大,统计局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温差”主要由于宏观数据的综合性与微观感受的局部性。

二季度GDP增速升至6.3%,结合统计局表述,经济运行中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但实际上,低基数下6.3%的经济增速并不及预期(数据公布后,多家海外投行将全年经济增速下调至5%),微观主体感受也不乐观,突出体现在青年失业、信心不足、地产下行、出口回落、利润低迷等方面。

面对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稳增长。比如,提高财政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用于新基建投资和统筹发放消费券;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亮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5%的较快增长,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凸显,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

第一,服务业较快恢复。伴随经济社会逐渐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业较快恢复,尤其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接触性服务业明显改善,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同时,随着各类服务消费场景恢复,接触性服务消费显著回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高于整体消费支出增速,其中交通支出同比增长12.9%,餐饮收入也增长21.4%。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来看,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连续6个月处于景气区间。结合近期居民出行指标延续高位,服务业有望保持恢复态势,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第二,新动能持续增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产品增长势头良好。例如,首先,智能产品消费增加带动相关制造业增长。上半年,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次,围绕解决“卡脖子”问题,半导体相关行业制造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9%;再次,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9%、29.7%。从产品来看,部分新材料、智能产品增长较快,上半年航空航天铝材、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3.3%、34.1%。

第三,绿色转型效果显现。能源转型步伐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实现协同发展。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限额以上单位低能耗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速超过20%;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成为上半年出口的新亮点。接下来,绿色转型增长动力仍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二季度经济动能减弱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看似回升,但实际上低于市场预期,微观主体感受也进一步降温。结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的“五个20%”(青年失业增加、企业利润低迷、土地收入下滑、地产开工下降、消费信心不足)以及6月经济数据,二季度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动能均有放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第一,青年失业创历史新高。6月城镇居民调查失业率持平于5.2%,但16-24岁失业率升至21.3%,再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不断走高,可能与企业盈利低迷、重点行业经营承压、企业倾向选择熟练员工等有关。根据季节性特征,7-8月一般是青年失业率年内高点,预计短期青年失业率还将继续抬升。

伴随就业形势承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仅为5.5%,低于一季度的5.7%。居民消费增速同步回落,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从一季度的6.2%降至4.5%。

第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刘元春指出,截至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仅恢复至去年初的80%左右,缺口高达20%。其他指标也指向消费信心转弱,上半年居民新增存款近12万亿,远高于历史同期,而且几乎全部来自定期存款,反映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消费信心不足;同时,二季度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信心和就业预期指数显著回落。

面对就业承压、收入放缓、信心低迷三重制约,6月社零同比降至3.1%(两年复合增速也仅为3.1%)。受此影响,二季度物价持续下行,6月CPI降至零增长(消费品价格连续三个月负增长),PPI降幅不断扩大,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

第三,房地产市场继续下行。6月房地产投资、开工、销售、资金端全面走弱: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超过10%;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双双突破3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扩大至17.6%;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也增至21.9%。房地产行业颓势仍未扭转,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

房地产深度调整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1-5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滑20%,导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5%,大幅低于年初预算目标(0.4%)。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明显加大,稳增长也缺少“子弹”。

第四,出口增速快速回落。6月出口同比降至-12.4%,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放缓是主要原因。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负增长;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

随着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逆全球化特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加快供应链“去中国化”,将对中国出口长期走势造成冲击(详见FT中文网文章《产业链转移,如何影响中国出口?》)。

第五,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低迷。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降幅高达18.8%,国有和私营工业企业降幅分别为17.7%和21.3%。分行业看,上游原材料制造业(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化学纤维等)利润增长尤为低迷。在此背景下,民间投资增长延续弱势。6月,民间投资当月同比仅为-0.5%,连续两个月负增长,指向民营企业投资预期不佳。

财政货币政策需发力稳增长

综上,二季度中国经济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温差”还在加大。一方面,二季度GDP增速升至6.3%,经济运行中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另一方面,低基数下6.3%的经济增速未达预期,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的感受并不乐观,突出体现在青年失业抬升、消费信心不足、地产持续下行、出口快速回落、企业利润低迷等方面。

近期,政策层已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做出针对性部署。6月下旬以来,全面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家居消费、平台企业业务整改基本完成、延续部分房地产金融支持等措施陆续落地。7月18日,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面对下行压力,财政货币政策还需进一步发力稳增长。财政政策方面,建议提高赤字率2%或发行2.5万亿左右的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新基建投资和统筹发放消费券,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同时,针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降低社保和公积金费率,增加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仍有必要。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掣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研究称中国近半城市地面沉降,北京CBD下沉速度最快
2023-07-19 08:57
商业与经济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不断加大的“温差”?

沈建光:面对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提高财政赤字或发特别国债,用于新基建投资和消费券;进一步大幅降息,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
沈建光

■进入二季度,中国经济宏微观的“温差”加大,统计局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温差”主要由于宏观数据的综合性与微观感受的局部性。

二季度GDP增速升至6.3%,结合统计局表述,经济运行中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但实际上,低基数下6.3%的经济增速并不及预期(数据公布后,多家海外投行将全年经济增速下调至5%),微观主体感受也不乐观,突出体现在青年失业、信心不足、地产下行、出口回落、利润低迷等方面。

面对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发力稳增长。比如,提高财政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用于新基建投资和统筹发放消费券;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亮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5%的较快增长,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凸显,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

第一,服务业较快恢复。伴随经济社会逐渐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业较快恢复,尤其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接触性服务业明显改善,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同时,随着各类服务消费场景恢复,接触性服务消费显著回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高于整体消费支出增速,其中交通支出同比增长12.9%,餐饮收入也增长21.4%。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来看,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连续6个月处于景气区间。结合近期居民出行指标延续高位,服务业有望保持恢复态势,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第二,新动能持续增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产品增长势头良好。例如,首先,智能产品消费增加带动相关制造业增长。上半年,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次,围绕解决“卡脖子”问题,半导体相关行业制造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9%;再次,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9%、29.7%。从产品来看,部分新材料、智能产品增长较快,上半年航空航天铝材、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3.3%、34.1%。

第三,绿色转型效果显现。能源转型步伐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实现协同发展。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限额以上单位低能耗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速超过20%;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成为上半年出口的新亮点。接下来,绿色转型增长动力仍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二季度经济动能减弱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看似回升,但实际上低于市场预期,微观主体感受也进一步降温。结合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提出的“五个20%”(青年失业增加、企业利润低迷、土地收入下滑、地产开工下降、消费信心不足)以及6月经济数据,二季度中国经济“三驾马车”动能均有放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第一,青年失业创历史新高。6月城镇居民调查失业率持平于5.2%,但16-24岁失业率升至21.3%,再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不断走高,可能与企业盈利低迷、重点行业经营承压、企业倾向选择熟练员工等有关。根据季节性特征,7-8月一般是青年失业率年内高点,预计短期青年失业率还将继续抬升。

伴随就业形势承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仅为5.5%,低于一季度的5.7%。居民消费增速同步回落,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从一季度的6.2%降至4.5%。

第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刘元春指出,截至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仅恢复至去年初的80%左右,缺口高达20%。其他指标也指向消费信心转弱,上半年居民新增存款近12万亿,远高于历史同期,而且几乎全部来自定期存款,反映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消费信心不足;同时,二季度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的收入信心和就业预期指数显著回落。

面对就业承压、收入放缓、信心低迷三重制约,6月社零同比降至3.1%(两年复合增速也仅为3.1%)。受此影响,二季度物价持续下行,6月CPI降至零增长(消费品价格连续三个月负增长),PPI降幅不断扩大,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

第三,房地产市场继续下行。6月房地产投资、开工、销售、资金端全面走弱: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超过10%;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双双突破3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扩大至17.6%;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也增至21.9%。房地产行业颓势仍未扭转,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

房地产深度调整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1-5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滑20%,导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5%,大幅低于年初预算目标(0.4%)。受此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明显加大,稳增长也缺少“子弹”。

第四,出口增速快速回落。6月出口同比降至-12.4%,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放缓是主要原因。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负增长;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

随着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逆全球化特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加快供应链“去中国化”,将对中国出口长期走势造成冲击(详见FT中文网文章《产业链转移,如何影响中国出口?》)。

第五,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低迷。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降幅高达18.8%,国有和私营工业企业降幅分别为17.7%和21.3%。分行业看,上游原材料制造业(黑色加工、石油煤炭加工、化学纤维等)利润增长尤为低迷。在此背景下,民间投资增长延续弱势。6月,民间投资当月同比仅为-0.5%,连续两个月负增长,指向民营企业投资预期不佳。

财政货币政策需发力稳增长

综上,二季度中国经济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的“温差”还在加大。一方面,二季度GDP增速升至6.3%,经济运行中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绿色转型等结构性亮点;另一方面,低基数下6.3%的经济增速未达预期,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的感受并不乐观,突出体现在青年失业抬升、消费信心不足、地产持续下行、出口快速回落、企业利润低迷等方面。

近期,政策层已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做出针对性部署。6月下旬以来,全面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家居消费、平台企业业务整改基本完成、延续部分房地产金融支持等措施陆续落地。7月18日,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面对下行压力,财政货币政策还需进一步发力稳增长。财政政策方面,建议提高赤字率2%或发行2.5万亿左右的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新基建投资和统筹发放消费券,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同时,针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降低社保和公积金费率,增加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仍有必要。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掣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