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17 07:51
商业与经济

重估中国出口

樊磊:如大环境不进一步恶化,出口中短期前景或比市场预期乐观一些;应继续稳定贸易部门就业,推动改革开放,避免更大范围“国进民退”。
贸易港口电商:亲自下场的亚马逊和悄然改变的中美贸易模式
樊磊

■近期中国出口数据公布以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外需明显下滑。而社交媒体广泛的报道跨国企业在中国以外地区建立替代性供应链的系列事件也让中国出口部门的中期前景蒙上了阴影。近日,笔者走访了长三角的宁波和珠三角的广州两个贸易重镇,与制造业工厂、贸易商、货物代理、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以及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广泛交流。结合宏观数据和一线调研,笔者以为市场或高估了短期外需下行的压力,同时低估了在政治脱钩背景下中国供应链的韧性。笔者以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中国经济的观察者都应该重估中国出口部门的前景。

短期外需基本平稳

虽然5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8.5%大幅下滑到-7.5%,但是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外需在明显下滑。从季节调整以后的数据来看,5月出口金额仅仅比去年10月的水平略微下滑4%。与去年10月相比是因为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中国出口先是受到疫情达峰冲击明显偏弱,后来又因为积压物资出口而明显偏强。如果再剔除近期中国海关打击虚假数据造成箱包、陶瓷等制品5月出口价格大幅下滑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从去年10月到5月超过两个季度的时间里,中国出口的下滑非常轻微,外需基本稳定。

跨国比较的一些其他数据也支持全球需求最近两个季度以来基本平稳的判断。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自去年11月见底之后,近期基本保持平稳。越南和泰国的出口金额经季节调整以后自去年底以来也呈现见底企稳的态势。韩国的出口受到半导体产业链的一些特殊因素冲击而下滑,但是其机电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季调值近几个月也基本平稳甚至略有回升。

从微观的观察来看,尽管和中国出口的顶峰时期相比,出口部门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缩减、工资下调,航运景气度重新回到底谷,企业普遍抱怨订单不足等现象,但是并无迹象表明近两个月中国出口环比继续恶化。反过来,在笔者走访的一个针对中东客户的大型皮鞋出口市场,市场租金的价格在疫情放开之后出现了明显回升,从去年年底的4折水平,反弹到近期的8折水平,而且市场所有摊位近期全部被租出。

下半年中国出口或略超市场一致预期

尽管由于去年上海疫情结束之后集中出口造成的高基数效应,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可能在6月和7月同比下滑超过两位数,笔者仍然认为今年中国全年的出口增长可能略超市场一致预期——全年或仅有温和的负增长。

首先,美国经济仍有相当韧性。在近期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鲍威尔主席暗示未来仍可能有两次加息。联储加息的底气毫无疑问与美国就业和经济的较强韧性有关。从出口企业的微观反馈来看,与去年年底美国普遍性的库存高企不同,近期一些电子、小家电等行业已经能观察到一些美国重新补库存的现象,有利于中国出口。

其次,对东南亚出口仍有相当独立性。市场普遍认为对东南亚的出口以转口为主,最终仍然依赖美国市场。笔者的微观调研显示,对东南亚的出口除了大量中间品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日用消费品。实际上,简单回归模型同时说明,除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新加坡,中国对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与该国的GDP的相关性高于与美国的GDP相关性。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内需更能影响中国对相关国家的出口。考虑到IMF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出口可能有预期之外的支撑。

第三,中外交往仍有回复的空间,也有望在下半年带来更多的出口订单。虽然疫情以后东南沿海城市包机去海外抢订单的新闻一度刷屏,但是一线反馈表明疫情放松之后中外交往的恢复程度仍与疫情前有很大差距。不仅仅航线恢复的程度受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于能否穿越俄罗斯领空争议的困扰,双边的政治关系也导致签证发放等因素对人员往来造成阻碍。中国企业家去海外参展、抢单固然受到影响,外国客商到中国验厂、下单也并不容易。所幸有关部门反馈,中外交往的一系列障碍有望逐步改善,当然有利于中国出口。

最后,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劳动力成本下行也都有望降低成本,对中国出口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不宜低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从中期来看,中国出口的最大挑战在于供应链去中国化造成的冲击。从一线的感知来看,中国出口部门面临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压力似乎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宏观数据却完全不支持这个判断,笔者以为一些认知的偏差需要修正。

一方面,目前要求供应链从中国转移的企业已经远远不止出于关税考虑的美国采购商。实际上,笔者了解到一些其他西方国家,甚至是与中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也有企业要求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些企业提出相关要求时仅仅通过口头传达,颇有点学习国内“窗口指导”的意味。即使如此,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美国企业,不纯粹是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要求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而是有着政治、安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中国供应链面临着比预期更大的对外转移的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竞争对手,如越南正在迅速的赶上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宁波与广州的外贸企业都已经反馈越南的服装制造的质量已经不比中国差,而且国外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这意味着中国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可能被逐步削弱。有轻工方面的贸易商悲观的表示,“这些产业,无论是用什么办法,可能都是保不住的”。

然而,宏观方面的数据似乎完全不支持上述结论。2022年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仅仅弱于2020和2021年,比疫情爆发前的任何一年都高——2022年是中国仍存在严密封控但是其他国家都已经普遍放开的年份。从今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中国在除了美国以外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的份额几乎都保持了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实际上,包括俄罗斯在内,中国出口占主要东南亚国家和金砖国家的进口份额都比疫情前高出不少。与之相对应,东南亚国家在中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不过有温和的上升。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在中国出口份额中上升最明显的是东南亚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笔者定义为一些非传统贸易伙伴。

最为令人吃惊的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出口份额的比重,也大体上保持了稳定。包含了纺织、轻工等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从2017年下半年的约18%略降到2023年前五个月的约16%,远远的好于投资者预期。反过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份额中美贸易战之后就加速下降。这可能说明美国的“供应链去中国化”策略在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上确实产生了相当影响,但是中国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一般贸易仍然维持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包括那些被认为最容易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数据迫使笔者重新审视对于出口的认知。笔者意识到对中国供应链转移的认知可能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就像大家普遍认为飞机是很危险的交通工具,但是统计显示飞机比火车和汽车都要安全很多。关闭中国工厂转移他国的新闻毫无疑问最能抓住眼球,但是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可能才是重要的。从笔者的调研来看,这些细节包括中国持续不断的出口升级——例如中国出口皮鞋的单价已经基本上在40-50远人民币以上;在开拓非传统贸易伙伴市场时政府对出口信保保费进行补贴;以及通过低报出口价格减少关税缴纳等多种方式绕开贸易壁垒。

展望未来,尽管外部主动脱钩的压力仍然很大,也面临其他多方面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国供应链可能仍将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份额。

首先,一带一路国家仍有相当的市场可以开拓。考虑到长期以来中国出口部门一直存在招工难招工贵的问题,物廉价美的中国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供应稀缺的;利润率较高的欧美市场就成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首选。目前,在出口部门供应约束打开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更多开拓其他市场。实际上,大量企业也反馈在非传统贸易伙伴的出口规模较小,而增长较快。

其次,跨境电商可以成为中国应对政治性脱钩压力的重要方式。由于推动供应链脱轨的主要是大型采购商,而个体消费者很难进行去中国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够直达零售消费者的跨境电商就成为了中国出口规避政治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渠道。亚马逊、阿里巴巴海外版以及最近风头正劲的Temu和Shein都帮助中国出口商攻城略地。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金额占中国出口总金额的6.5%。考虑到其中多数销往美国市场,目前中国对美出口超过20%已经是通过跨境电商完成,而美国正是政治阻力最大的出口市场。

最后,在私营部门主导的中国出口部门,激励灵活,活力充沛,产业升级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令人称道。笔者访问的一家以代工为主的纺织工厂,同一条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可以相差5倍。在一个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有关负责人反映他服务的中小企业家们一个个都在“疯狂”的在国外努力,以获取订单。而提升质量并且不断蚕食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份额,也在许多如汽车零配件、小家电等行业出现。

总体而言,在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不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笔者以为中国出口部门的短期和中期前景可能都比市场一致预期乐观一些。当然,对决策部门而言,如果希望减少中国和更多西方国家的对立以及脱钩风险,稳定贸易部门的就业和收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避免更大范围的“国进民退”,适时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仍然是必要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贸易港口电商:亲自下场的亚马逊和悄然改变的中美贸易模式
2023-07-17 07:51
商业与经济

重估中国出口

樊磊:如大环境不进一步恶化,出口中短期前景或比市场预期乐观一些;应继续稳定贸易部门就业,推动改革开放,避免更大范围“国进民退”。
樊磊

■近期中国出口数据公布以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外需明显下滑。而社交媒体广泛的报道跨国企业在中国以外地区建立替代性供应链的系列事件也让中国出口部门的中期前景蒙上了阴影。近日,笔者走访了长三角的宁波和珠三角的广州两个贸易重镇,与制造业工厂、贸易商、货物代理、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以及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广泛交流。结合宏观数据和一线调研,笔者以为市场或高估了短期外需下行的压力,同时低估了在政治脱钩背景下中国供应链的韧性。笔者以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中国经济的观察者都应该重估中国出口部门的前景。

短期外需基本平稳

虽然5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的同比增速从此前的8.5%大幅下滑到-7.5%,但是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外需在明显下滑。从季节调整以后的数据来看,5月出口金额仅仅比去年10月的水平略微下滑4%。与去年10月相比是因为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中国出口先是受到疫情达峰冲击明显偏弱,后来又因为积压物资出口而明显偏强。如果再剔除近期中国海关打击虚假数据造成箱包、陶瓷等制品5月出口价格大幅下滑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从去年10月到5月超过两个季度的时间里,中国出口的下滑非常轻微,外需基本稳定。

跨国比较的一些其他数据也支持全球需求最近两个季度以来基本平稳的判断。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自去年11月见底之后,近期基本保持平稳。越南和泰国的出口金额经季节调整以后自去年底以来也呈现见底企稳的态势。韩国的出口受到半导体产业链的一些特殊因素冲击而下滑,但是其机电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季调值近几个月也基本平稳甚至略有回升。

从微观的观察来看,尽管和中国出口的顶峰时期相比,出口部门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缩减、工资下调,航运景气度重新回到底谷,企业普遍抱怨订单不足等现象,但是并无迹象表明近两个月中国出口环比继续恶化。反过来,在笔者走访的一个针对中东客户的大型皮鞋出口市场,市场租金的价格在疫情放开之后出现了明显回升,从去年年底的4折水平,反弹到近期的8折水平,而且市场所有摊位近期全部被租出。

下半年中国出口或略超市场一致预期

尽管由于去年上海疫情结束之后集中出口造成的高基数效应,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可能在6月和7月同比下滑超过两位数,笔者仍然认为今年中国全年的出口增长可能略超市场一致预期——全年或仅有温和的负增长。

首先,美国经济仍有相当韧性。在近期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鲍威尔主席暗示未来仍可能有两次加息。联储加息的底气毫无疑问与美国就业和经济的较强韧性有关。从出口企业的微观反馈来看,与去年年底美国普遍性的库存高企不同,近期一些电子、小家电等行业已经能观察到一些美国重新补库存的现象,有利于中国出口。

其次,对东南亚出口仍有相当独立性。市场普遍认为对东南亚的出口以转口为主,最终仍然依赖美国市场。笔者的微观调研显示,对东南亚的出口除了大量中间品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日用消费品。实际上,简单回归模型同时说明,除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新加坡,中国对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与该国的GDP的相关性高于与美国的GDP相关性。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内需更能影响中国对相关国家的出口。考虑到IMF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出口可能有预期之外的支撑。

第三,中外交往仍有回复的空间,也有望在下半年带来更多的出口订单。虽然疫情以后东南沿海城市包机去海外抢订单的新闻一度刷屏,但是一线反馈表明疫情放松之后中外交往的恢复程度仍与疫情前有很大差距。不仅仅航线恢复的程度受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于能否穿越俄罗斯领空争议的困扰,双边的政治关系也导致签证发放等因素对人员往来造成阻碍。中国企业家去海外参展、抢单固然受到影响,外国客商到中国验厂、下单也并不容易。所幸有关部门反馈,中外交往的一系列障碍有望逐步改善,当然有利于中国出口。

最后,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劳动力成本下行也都有望降低成本,对中国出口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不宜低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从中期来看,中国出口的最大挑战在于供应链去中国化造成的冲击。从一线的感知来看,中国出口部门面临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压力似乎超出我们的预期。但是宏观数据却完全不支持这个判断,笔者以为一些认知的偏差需要修正。

一方面,目前要求供应链从中国转移的企业已经远远不止出于关税考虑的美国采购商。实际上,笔者了解到一些其他西方国家,甚至是与中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也有企业要求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些企业提出相关要求时仅仅通过口头传达,颇有点学习国内“窗口指导”的意味。即使如此,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美国企业,不纯粹是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要求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而是有着政治、安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中国供应链面临着比预期更大的对外转移的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竞争对手,如越南正在迅速的赶上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宁波与广州的外贸企业都已经反馈越南的服装制造的质量已经不比中国差,而且国外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这意味着中国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可能被逐步削弱。有轻工方面的贸易商悲观的表示,“这些产业,无论是用什么办法,可能都是保不住的”。

然而,宏观方面的数据似乎完全不支持上述结论。2022年中国出口在全球的份额仅仅弱于2020和2021年,比疫情爆发前的任何一年都高——2022年是中国仍存在严密封控但是其他国家都已经普遍放开的年份。从今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中国在除了美国以外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的份额几乎都保持了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实际上,包括俄罗斯在内,中国出口占主要东南亚国家和金砖国家的进口份额都比疫情前高出不少。与之相对应,东南亚国家在中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不过有温和的上升。实际上,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在中国出口份额中上升最明显的是东南亚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笔者定义为一些非传统贸易伙伴。

最为令人吃惊的是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出口份额的比重,也大体上保持了稳定。包含了纺织、轻工等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从2017年下半年的约18%略降到2023年前五个月的约16%,远远的好于投资者预期。反过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份额中美贸易战之后就加速下降。这可能说明美国的“供应链去中国化”策略在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上确实产生了相当影响,但是中国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一般贸易仍然维持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包括那些被认为最容易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数据迫使笔者重新审视对于出口的认知。笔者意识到对中国供应链转移的认知可能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就像大家普遍认为飞机是很危险的交通工具,但是统计显示飞机比火车和汽车都要安全很多。关闭中国工厂转移他国的新闻毫无疑问最能抓住眼球,但是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可能才是重要的。从笔者的调研来看,这些细节包括中国持续不断的出口升级——例如中国出口皮鞋的单价已经基本上在40-50远人民币以上;在开拓非传统贸易伙伴市场时政府对出口信保保费进行补贴;以及通过低报出口价格减少关税缴纳等多种方式绕开贸易壁垒。

展望未来,尽管外部主动脱钩的压力仍然很大,也面临其他多方面的挑战,笔者认为中国供应链可能仍将在全球出口市场上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份额。

首先,一带一路国家仍有相当的市场可以开拓。考虑到长期以来中国出口部门一直存在招工难招工贵的问题,物廉价美的中国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供应稀缺的;利润率较高的欧美市场就成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首选。目前,在出口部门供应约束打开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更多开拓其他市场。实际上,大量企业也反馈在非传统贸易伙伴的出口规模较小,而增长较快。

其次,跨境电商可以成为中国应对政治性脱钩压力的重要方式。由于推动供应链脱轨的主要是大型采购商,而个体消费者很难进行去中国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够直达零售消费者的跨境电商就成为了中国出口规避政治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渠道。亚马逊、阿里巴巴海外版以及最近风头正劲的Temu和Shein都帮助中国出口商攻城略地。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金额占中国出口总金额的6.5%。考虑到其中多数销往美国市场,目前中国对美出口超过20%已经是通过跨境电商完成,而美国正是政治阻力最大的出口市场。

最后,在私营部门主导的中国出口部门,激励灵活,活力充沛,产业升级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令人称道。笔者访问的一家以代工为主的纺织工厂,同一条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可以相差5倍。在一个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有关负责人反映他服务的中小企业家们一个个都在“疯狂”的在国外努力,以获取订单。而提升质量并且不断蚕食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份额,也在许多如汽车零配件、小家电等行业出现。

总体而言,在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不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笔者以为中国出口部门的短期和中期前景可能都比市场一致预期乐观一些。当然,对决策部门而言,如果希望减少中国和更多西方国家的对立以及脱钩风险,稳定贸易部门的就业和收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避免更大范围的“国进民退”,适时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仍然是必要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