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12 18:51
金融

Keep上市,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

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8.92港元,集资总额约3亿港元,扣除佣金、包销费用等后集资净额约1.92亿港元,按首日发行价计算,Keep市值超过152亿港元。
Keep上市,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
杨波

■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以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150亿港元。不过,开盘后Keep一度破发,这也说明投资者对 “运动科技第一股”的态度存有巨大分歧。从不少资深投资者的视角来看,2022年公司总营收22亿元的Keep,从市销率(PS)的维度偏贵,即使考虑到它的互联网溢价,目前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事实上,市场对Keep一直存在争议声,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虽然Keep名号大,在国内线上健身领域也是公认的“NO.1”,2022年坐拥3640万月活用户,但鉴于其常年的亏损状况,使得Keep更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商业化远不及预期。

Keep拥有海量的女性健身用户,但Keep的广告营收比例极低,在公司整体营收上几乎可忽略不计。公司最大的收入来自于瑜伽垫等健身用品的销售。即使在公司招股书上称其是国内最大的瑜伽垫品牌,也难掩公司营收变现的尴尬,毕竟相比于面膜、化妆品这些毛利率极高的品类,瑜伽垫的营收天花板很低。

Keep背靠极强的用户黏性,其中女性客群又占据主流,这本应是一个巨大金矿。加拿大公司lululemon就凭借瑜伽裤成为行业翘楚,市值超过了老牌巨头耐克。如果用Keep和lululemon进行对比,两者在传播健身生活方式上本是高度同质化的,但从商业化和品牌调性来看,就天差地别了。

对于中国女性和白领客群来说,健身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Keep能够从线上健身出发,并成功完成IPO,这个群体功不可没。这本应该是资本市场看重Keep未来发展前景的重点,毕竟用户的消费力,远比用户数量更重要。但Keep在这方面显然做得并不出色。

从行业维度来看,国内的体育健身虽是蓝海,表面看起来潜力无限,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投资者坟墓”。因为市场潜规则实在太多,比如预付费、营销至上,导致国内健身行业的教练普遍有单干的冲动。健身房和平台很难与教练形成长期且稳定的关系,行业整体口碑也不好,“跑路”甚至成为常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知名健身和瑜伽公司跑路或倒闭。

Keep虽然有极强的互联网属性,但面对行业的诸多游戏规则,也无能为力。比如其线下健身房Keepland,2018年刚在北京国贸上线时,就以售卖单个课程为卖点,避免了用户购买长期会员服务的跑路风险,而且还很贴心地上线了课程费转让功能。每节课程70至100元的价格,对北京国贸的白领人群来说也能接受,也因此火爆了一段时间。但在2020年之后,Keepland全线收缩,课程费也逐步转向长期课的销售,并与传统健身房展开合作,为传统健身房引流。

笔者作为Keepland的首批忠实用户,在2020年之后也逐步转向传统健身房。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的是,互联网模式对健身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极为困难,尤其是在最核心的盈利模式上,很难让这个行业从“烧钱开店-卖会员卡-资金链断裂-跑路”的负面循环中解脱出来。急于上市的Keep也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向现实妥协。

总之,Keep上市是公司的一大步,但对于中国的健身行业来说,却只是一个小水花,并没有使行业通过互联网化实现脱胎换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也显示了互联网和线上运营并非是万能的。

对于上市之后的Keep来说,挖掘千万级女性健身用户这一巨大金矿,寻找销售线上“金牌”之外的商机,将是接下来交财报时面临的现实考验。加之Keep最大的营收来源体育健身用品,本身就是红海市场。

Keep的品牌力并不强,如何冲出红海走向蓝海,将是其上市之后的巨大考验。愿Keep一路好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Keep上市,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
2023-07-12 18:51
金融

Keep上市,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

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8.92港元,集资总额约3亿港元,扣除佣金、包销费用等后集资净额约1.92亿港元,按首日发行价计算,Keep市值超过152亿港元。
杨波

■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以发行价计算市值超过150亿港元。不过,开盘后Keep一度破发,这也说明投资者对 “运动科技第一股”的态度存有巨大分歧。从不少资深投资者的视角来看,2022年公司总营收22亿元的Keep,从市销率(PS)的维度偏贵,即使考虑到它的互联网溢价,目前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事实上,市场对Keep一直存在争议声,其中最大的争议在于,虽然Keep名号大,在国内线上健身领域也是公认的“NO.1”,2022年坐拥3640万月活用户,但鉴于其常年的亏损状况,使得Keep更像是拿着金饭碗要饭,商业化远不及预期。

Keep拥有海量的女性健身用户,但Keep的广告营收比例极低,在公司整体营收上几乎可忽略不计。公司最大的收入来自于瑜伽垫等健身用品的销售。即使在公司招股书上称其是国内最大的瑜伽垫品牌,也难掩公司营收变现的尴尬,毕竟相比于面膜、化妆品这些毛利率极高的品类,瑜伽垫的营收天花板很低。

Keep背靠极强的用户黏性,其中女性客群又占据主流,这本应是一个巨大金矿。加拿大公司lululemon就凭借瑜伽裤成为行业翘楚,市值超过了老牌巨头耐克。如果用Keep和lululemon进行对比,两者在传播健身生活方式上本是高度同质化的,但从商业化和品牌调性来看,就天差地别了。

对于中国女性和白领客群来说,健身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Keep能够从线上健身出发,并成功完成IPO,这个群体功不可没。这本应该是资本市场看重Keep未来发展前景的重点,毕竟用户的消费力,远比用户数量更重要。但Keep在这方面显然做得并不出色。

从行业维度来看,国内的体育健身虽是蓝海,表面看起来潜力无限,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投资者坟墓”。因为市场潜规则实在太多,比如预付费、营销至上,导致国内健身行业的教练普遍有单干的冲动。健身房和平台很难与教练形成长期且稳定的关系,行业整体口碑也不好,“跑路”甚至成为常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知名健身和瑜伽公司跑路或倒闭。

Keep虽然有极强的互联网属性,但面对行业的诸多游戏规则,也无能为力。比如其线下健身房Keepland,2018年刚在北京国贸上线时,就以售卖单个课程为卖点,避免了用户购买长期会员服务的跑路风险,而且还很贴心地上线了课程费转让功能。每节课程70至100元的价格,对北京国贸的白领人群来说也能接受,也因此火爆了一段时间。但在2020年之后,Keepland全线收缩,课程费也逐步转向长期课的销售,并与传统健身房展开合作,为传统健身房引流。

笔者作为Keepland的首批忠实用户,在2020年之后也逐步转向传统健身房。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的是,互联网模式对健身行业的数字化改造极为困难,尤其是在最核心的盈利模式上,很难让这个行业从“烧钱开店-卖会员卡-资金链断裂-跑路”的负面循环中解脱出来。急于上市的Keep也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向现实妥协。

总之,Keep上市是公司的一大步,但对于中国的健身行业来说,却只是一个小水花,并没有使行业通过互联网化实现脱胎换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也显示了互联网和线上运营并非是万能的。

对于上市之后的Keep来说,挖掘千万级女性健身用户这一巨大金矿,寻找销售线上“金牌”之外的商机,将是接下来交财报时面临的现实考验。加之Keep最大的营收来源体育健身用品,本身就是红海市场。

Keep的品牌力并不强,如何冲出红海走向蓝海,将是其上市之后的巨大考验。愿Keep一路好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