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07 17:49
艺术风尚

电影:“这部纪录片在自然生长,我们的理解也在随之变化”

崔莹:郭静和柯丁丁用纪录片《石塘镇》见证了一个中国小渔村戏剧性的巨变,同时也捕捉到在变迁之中人们的五味杂陈。
纪录片《石塘镇》
崔莹

■如今,浙江温岭的石塘镇是中国的网红打卡点,被誉为“东海好望角”、“东方巴黎圣母院”。此地有滨海绿道、金沙滩、七彩民居,来这里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而就在10年前,这是还里一个破落荒凉、渔业日益凋敝的小渔村。上海导演郭静和柯丁丁在来此地调研拍片时,恰好遇到小镇正在尝试向旅游业转型,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们用纪录片《石塘镇》展现了这个小镇正在经历的变迁,并捕捉了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焦虑、悲伤和困惑。6月15日,时长181分钟的《石塘镇》在英国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进行了世界首映。郭静和柯丁丁从上海赶来参加首映,并回答观众的提问。

郭静和柯丁丁在中国纪录片领域颇有名气,两人合作23年,拍摄过独立纪录片《盛夏的果实》、《马戏学校》、《初潮》、《2006,关于我的朋友》、《妈妈,我是妈妈》等。这些作品大都是“观察式纪录片”。这类纪录片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尽量完整的呈现,没有画外解说,导演则成为“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郭静和柯丁丁都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员工,他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拍纪录片,近期完成的纪录片包括《西藏,自然之路》和《火线救援》等。将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拍摄,可见两人对纪录片的热情。对两人影响最深的是法国纪录片《卢浮宫》。这部片子让他俩惊叹:这才是我们想要做的纪录片的样子。于是,两人更坚定要拍真正想拍的纪录片。

对于两位导演来说,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你知道会有故事,但是不知道主角在哪里,故事在哪里,也不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更不知道故事的结局。2011年,郭静和柯丁丁想拍一部人与自然主题的纪录片,便来到石塘镇做调研。因为这里是渔村,也是台风经常登陆的地方。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石塘镇最初认识的两个男人便成了电影的主角。

郭静回忆:“陈其胜是石塘镇旅游办的主任,也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他是渔村传统舞蹈大奏鼓的挖掘、整理者,在他的张罗下,大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只是通过朋友认识了他。我们给陈其胜打电话,他很热情,我们就去了他的办公室。当时当地某村的支部书记黄才斌也在那儿。我们发现,他们两人的关系特别好,两人都很有意思。和他们一见面,我们就认定他们是片子的主角。”此时,郭静和柯丁丁决定改变拍摄主题,以中国乡村为背景,拍一部体现两个中年男人的兄弟情谊的纪录片。

然而,拍着拍着,一件大事发生了。因为近海的渔业资源已几乎枯竭,渔民的生活举步维艰,传统渔村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决定发展旅游业,让石塘镇变成旅游镇。两位导演又开始商量之后该怎么拍,郭静表示:“这部纪录片在自然生长,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在随之变化”。

郭静介绍:“2012年年底,石塘镇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当地政府为此举办了开工仪式。他们计划先打造滨海绿道,希望用海边的美景吸引游客。我们决定跟拍这个绿道建设的过程。并且,这个项目和陈其胜也有关。陈其胜代表甲方,代表政府,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于是,两个男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陈其胜的个人生活史,以及旧式渔村如何向现代化转型,这种转型给当地人带来怎样的影响等。

实际上,拍到1/3时,两位导演曾对这个项目表示怀疑,甚至都快要放弃了。郭静解释:“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解释他们的生活。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就吃饭喝酒,今天和这个朋友聚,明天和那个朋友聚,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我们经常反思,为什么要拍这些内容。”柯丁丁也表示:“我们差点真的放弃,但拍到后面,逐渐理解他们的生活了,也清楚了我们想拍怎样一部纪录片……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总有我们期待之外的东西。”

建绿道的第一步是征地补偿,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石塘镇》呈现了一位老妈妈对政府补偿款表示不满,和工程队对抗的场景,也就是大家并不陌生的“钉子户”问题。片中,陈其胜也很无奈,感慨:“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两位导演希望能够原原本本呈现当时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容易。

柯丁丁解释:“这类事件非常复杂,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要看懂这个部分,需要了解相关法律。片中,我们尽可能地把事情原委都说清楚。总的来说,这位老妈妈的做法不对,因为在中国,渔民是没有耕地的,农民才有耕地,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区别。政府愿意补偿,每户渔民3524元,赔偿的是渔民在相关土地上耕种的蔬菜水果等。老妈妈的做法并不合理合法,但不能说是违法,但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会同情老妈妈,并且老妈妈最后也赢了。”

像这种说不清楚的“灰色情节”,《石塘镇》中还有很多,比如渔民若没有捕捞许可证,即使有渔船,从事渔业,也拿不到柴油补贴等。柯丁丁表示:“我们在片子里不做出是非判断,也不会通过剪辑,做出判断,我们只提供事实,提供我们认为重要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并非“非黑即白”的情节,这部纪录片才令人感到真实,才会吸引人。在任何一个纪录片电影节,3个小时的纪录片都不太容易吸引到观众,但《石塘镇》首映结束后,一位英国观众表示:“我看得津津有味,3个小时并不觉得长。”

此前,郭静和柯丁丁主要拍发生地在上海的纪录片,《石塘镇》是他们第一次合拍的“外地片”。两人都是地道的上海人,很少深入了解上海以外的人的生活。在石塘镇跟拍了5、6年后,两人最大的感受是:在那里,家庭的力量非常强大,在那里生活的人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这一点和上海很不一样。这也是石塘镇最吸引他们的地方。片中,陈其胜对儿子、母亲和前妻的态度,以及黄文斌对自己的儿子的方式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念。

比如,陈其胜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快要20年,但是观众还是能够从他的表情和他的言语里,感受到他们之间存在的亲情。因为前妻是儿子的妈妈,在中国传统家庭里,这种和血缘关系有关的亲情,是很难割舍的。影片还展现了黄文斌一家做法事的场景,目的也是要呈现强大的家庭力量。柯丁丁感慨:“他们全家人跪在神的面前时,我才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家庭。”

会唱歌、会敲鼓、有号召力还会开玩笑,又孝顺、重感情……纪录片的主角陈其胜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角色。“陈其胜很有才华!”郭静说。柯丁丁补充:“我们觉得陈其胜是中国的堂吉柯德,因为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他的理想和这个小镇格格不入,有时,他甚至和这个小镇完全对立,并不喜欢这个小镇。我们搞不清楚他和这个小镇的关系,但我们确定的是,他是这个小镇的一部分。他所有的苦恼、痛苦和乐趣,都和这个小镇相关。当陈其胜去世时,这部纪录片也就结束了,同时,随着他的去世,小镇的这个时代也结束了。”纪录片的结尾是2017年夏天,陈其胜的葬礼,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葬礼之前的片段是,陈其胜兴致勃勃地带人参观建好的滨海绿道:站在绿道上,美丽的海景尽收眼底。这条绿道始建于2013年,于2016年5月1日开通并向游客开放。一期工程全长约8公里,宽4.5米……此时,石塘镇的金沙滩也聚满了游客。

拍摄过程中,让两位导演颇为震惊的第二点便是这“中国效率”。如今,石塘镇是中国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当两位导演第一次听说这里要改变、要发展旅游业时,觉得这个目标完全不可能实现。结果没过几年,他们还是做成了。“为什么会成功?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根本不可能发生。除了中国式的效率,我想当地人也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所以这种变化是符合民意的。”柯丁丁说。

“近些年,石塘镇又有了更多的变化,片中,陈其胜考察的那些石头屋,陆陆续续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样子非常时髦。有个村子还变成了七彩村。这也曾经是陈其胜在世时的想法。他当时想找美院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这个项目,把一个村子的民居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郭静补充到。公开数据表明,2021年,石塘镇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旅游收入约3亿元。10年间,石塘镇经历了巨变。郭静和柯丁丁用纪录片《石塘镇》将这一巨变记录下来。

从2011年开始调研,到今天的首映,《石塘镇》的诞生历经12年。谈到拍摄中最大的挑战,两位导演都表示:拍摄地路途遥远,并且,他们不能在那里长期连续拍摄,因为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路上需要6个多小时,每次最多只能在那里拍一周。我们的拍摄方式是等待,但我们有些等不起。这多少会影响这部纪录片的质量。”柯丁丁有些遗憾地说。也因为有限的拍摄时间,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很多线索,比如他们原本要跟着渔船出海打渔,但出海的时间太长,有时甚至需要1、2个月在海上。再就是,他们遇到另外一个很有趣的人,这个人免费在海上救人,也很值得拍……但因为时间不允许,这条线也没有拍。

拍摄之初,《石塘镇》申请到一笔基金,这笔基金主要用于影片的拍摄成本和后期制作等,也就是说,两位导演并不带薪工作,拍摄主要在“靠爱发电”。但他们感到很知足,因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拍这部纪录片。并且,他们没有时间压力,也没有发行压力,这令这部纪录片更纯粹。

我很好奇两位导演如何做到合作20多年不翻脸?而他俩既不是兄妹,也不是夫妻(亲属档、夫妻档是纪录片常见的合作模式)。郭静解释:“因为我们两人对纪录片的理解很一致,对想要拍什么样的纪录片的想法也很一致。”柯丁丁回答:“我们并不总在一起,在台里工作时,她有她的组,我有我的组,我们在一起拍片的时间并不多。”通常,纪录片更注重个人化的视角,大多数纪录片导演都习惯于独自摸索。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拍喜欢的纪录片,并且如此高产,两位导演的合作模式,本身也算独立纪录片领域的一个奇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纪录片《石塘镇》
2023-07-07 17:49
艺术风尚

电影:“这部纪录片在自然生长,我们的理解也在随之变化”

崔莹:郭静和柯丁丁用纪录片《石塘镇》见证了一个中国小渔村戏剧性的巨变,同时也捕捉到在变迁之中人们的五味杂陈。
崔莹

■如今,浙江温岭的石塘镇是中国的网红打卡点,被誉为“东海好望角”、“东方巴黎圣母院”。此地有滨海绿道、金沙滩、七彩民居,来这里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而就在10年前,这是还里一个破落荒凉、渔业日益凋敝的小渔村。上海导演郭静和柯丁丁在来此地调研拍片时,恰好遇到小镇正在尝试向旅游业转型,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们用纪录片《石塘镇》展现了这个小镇正在经历的变迁,并捕捉了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焦虑、悲伤和困惑。6月15日,时长181分钟的《石塘镇》在英国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进行了世界首映。郭静和柯丁丁从上海赶来参加首映,并回答观众的提问。

郭静和柯丁丁在中国纪录片领域颇有名气,两人合作23年,拍摄过独立纪录片《盛夏的果实》、《马戏学校》、《初潮》、《2006,关于我的朋友》、《妈妈,我是妈妈》等。这些作品大都是“观察式纪录片”。这类纪录片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尽量完整的呈现,没有画外解说,导演则成为“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

郭静和柯丁丁都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员工,他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拍纪录片,近期完成的纪录片包括《西藏,自然之路》和《火线救援》等。将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拍摄,可见两人对纪录片的热情。对两人影响最深的是法国纪录片《卢浮宫》。这部片子让他俩惊叹:这才是我们想要做的纪录片的样子。于是,两人更坚定要拍真正想拍的纪录片。

对于两位导演来说,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你知道会有故事,但是不知道主角在哪里,故事在哪里,也不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更不知道故事的结局。2011年,郭静和柯丁丁想拍一部人与自然主题的纪录片,便来到石塘镇做调研。因为这里是渔村,也是台风经常登陆的地方。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石塘镇最初认识的两个男人便成了电影的主角。

郭静回忆:“陈其胜是石塘镇旅游办的主任,也是当地的文化名人,他是渔村传统舞蹈大奏鼓的挖掘、整理者,在他的张罗下,大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只是通过朋友认识了他。我们给陈其胜打电话,他很热情,我们就去了他的办公室。当时当地某村的支部书记黄才斌也在那儿。我们发现,他们两人的关系特别好,两人都很有意思。和他们一见面,我们就认定他们是片子的主角。”此时,郭静和柯丁丁决定改变拍摄主题,以中国乡村为背景,拍一部体现两个中年男人的兄弟情谊的纪录片。

然而,拍着拍着,一件大事发生了。因为近海的渔业资源已几乎枯竭,渔民的生活举步维艰,传统渔村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决定发展旅游业,让石塘镇变成旅游镇。两位导演又开始商量之后该怎么拍,郭静表示:“这部纪录片在自然生长,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在随之变化”。

郭静介绍:“2012年年底,石塘镇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当地政府为此举办了开工仪式。他们计划先打造滨海绿道,希望用海边的美景吸引游客。我们决定跟拍这个绿道建设的过程。并且,这个项目和陈其胜也有关。陈其胜代表甲方,代表政府,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于是,两个男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陈其胜的个人生活史,以及旧式渔村如何向现代化转型,这种转型给当地人带来怎样的影响等。

实际上,拍到1/3时,两位导演曾对这个项目表示怀疑,甚至都快要放弃了。郭静解释:“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解释他们的生活。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就吃饭喝酒,今天和这个朋友聚,明天和那个朋友聚,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我们经常反思,为什么要拍这些内容。”柯丁丁也表示:“我们差点真的放弃,但拍到后面,逐渐理解他们的生活了,也清楚了我们想拍怎样一部纪录片……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总有我们期待之外的东西。”

建绿道的第一步是征地补偿,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石塘镇》呈现了一位老妈妈对政府补偿款表示不满,和工程队对抗的场景,也就是大家并不陌生的“钉子户”问题。片中,陈其胜也很无奈,感慨:“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两位导演希望能够原原本本呈现当时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容易。

柯丁丁解释:“这类事件非常复杂,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要看懂这个部分,需要了解相关法律。片中,我们尽可能地把事情原委都说清楚。总的来说,这位老妈妈的做法不对,因为在中国,渔民是没有耕地的,农民才有耕地,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区别。政府愿意补偿,每户渔民3524元,赔偿的是渔民在相关土地上耕种的蔬菜水果等。老妈妈的做法并不合理合法,但不能说是违法,但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会同情老妈妈,并且老妈妈最后也赢了。”

像这种说不清楚的“灰色情节”,《石塘镇》中还有很多,比如渔民若没有捕捞许可证,即使有渔船,从事渔业,也拿不到柴油补贴等。柯丁丁表示:“我们在片子里不做出是非判断,也不会通过剪辑,做出判断,我们只提供事实,提供我们认为重要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并非“非黑即白”的情节,这部纪录片才令人感到真实,才会吸引人。在任何一个纪录片电影节,3个小时的纪录片都不太容易吸引到观众,但《石塘镇》首映结束后,一位英国观众表示:“我看得津津有味,3个小时并不觉得长。”

此前,郭静和柯丁丁主要拍发生地在上海的纪录片,《石塘镇》是他们第一次合拍的“外地片”。两人都是地道的上海人,很少深入了解上海以外的人的生活。在石塘镇跟拍了5、6年后,两人最大的感受是:在那里,家庭的力量非常强大,在那里生活的人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这一点和上海很不一样。这也是石塘镇最吸引他们的地方。片中,陈其胜对儿子、母亲和前妻的态度,以及黄文斌对自己的儿子的方式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念。

比如,陈其胜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快要20年,但是观众还是能够从他的表情和他的言语里,感受到他们之间存在的亲情。因为前妻是儿子的妈妈,在中国传统家庭里,这种和血缘关系有关的亲情,是很难割舍的。影片还展现了黄文斌一家做法事的场景,目的也是要呈现强大的家庭力量。柯丁丁感慨:“他们全家人跪在神的面前时,我才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家庭。”

会唱歌、会敲鼓、有号召力还会开玩笑,又孝顺、重感情……纪录片的主角陈其胜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角色。“陈其胜很有才华!”郭静说。柯丁丁补充:“我们觉得陈其胜是中国的堂吉柯德,因为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他的理想和这个小镇格格不入,有时,他甚至和这个小镇完全对立,并不喜欢这个小镇。我们搞不清楚他和这个小镇的关系,但我们确定的是,他是这个小镇的一部分。他所有的苦恼、痛苦和乐趣,都和这个小镇相关。当陈其胜去世时,这部纪录片也就结束了,同时,随着他的去世,小镇的这个时代也结束了。”纪录片的结尾是2017年夏天,陈其胜的葬礼,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葬礼之前的片段是,陈其胜兴致勃勃地带人参观建好的滨海绿道:站在绿道上,美丽的海景尽收眼底。这条绿道始建于2013年,于2016年5月1日开通并向游客开放。一期工程全长约8公里,宽4.5米……此时,石塘镇的金沙滩也聚满了游客。

拍摄过程中,让两位导演颇为震惊的第二点便是这“中国效率”。如今,石塘镇是中国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当两位导演第一次听说这里要改变、要发展旅游业时,觉得这个目标完全不可能实现。结果没过几年,他们还是做成了。“为什么会成功?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根本不可能发生。除了中国式的效率,我想当地人也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所以这种变化是符合民意的。”柯丁丁说。

“近些年,石塘镇又有了更多的变化,片中,陈其胜考察的那些石头屋,陆陆续续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样子非常时髦。有个村子还变成了七彩村。这也曾经是陈其胜在世时的想法。他当时想找美院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这个项目,把一个村子的民居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郭静补充到。公开数据表明,2021年,石塘镇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旅游收入约3亿元。10年间,石塘镇经历了巨变。郭静和柯丁丁用纪录片《石塘镇》将这一巨变记录下来。

从2011年开始调研,到今天的首映,《石塘镇》的诞生历经12年。谈到拍摄中最大的挑战,两位导演都表示:拍摄地路途遥远,并且,他们不能在那里长期连续拍摄,因为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路上需要6个多小时,每次最多只能在那里拍一周。我们的拍摄方式是等待,但我们有些等不起。这多少会影响这部纪录片的质量。”柯丁丁有些遗憾地说。也因为有限的拍摄时间,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很多线索,比如他们原本要跟着渔船出海打渔,但出海的时间太长,有时甚至需要1、2个月在海上。再就是,他们遇到另外一个很有趣的人,这个人免费在海上救人,也很值得拍……但因为时间不允许,这条线也没有拍。

拍摄之初,《石塘镇》申请到一笔基金,这笔基金主要用于影片的拍摄成本和后期制作等,也就是说,两位导演并不带薪工作,拍摄主要在“靠爱发电”。但他们感到很知足,因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拍这部纪录片。并且,他们没有时间压力,也没有发行压力,这令这部纪录片更纯粹。

我很好奇两位导演如何做到合作20多年不翻脸?而他俩既不是兄妹,也不是夫妻(亲属档、夫妻档是纪录片常见的合作模式)。郭静解释:“因为我们两人对纪录片的理解很一致,对想要拍什么样的纪录片的想法也很一致。”柯丁丁回答:“我们并不总在一起,在台里工作时,她有她的组,我有我的组,我们在一起拍片的时间并不多。”通常,纪录片更注重个人化的视角,大多数纪录片导演都习惯于独自摸索。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拍喜欢的纪录片,并且如此高产,两位导演的合作模式,本身也算独立纪录片领域的一个奇迹。■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