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03 07:19
时政

日本经济:太阳回来了吗?

徐瑾:在巴菲特加持下,日本经济似乎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中国社交媒体也开始关注辜朝明的大衰退理论。关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最大的误区与经验是什么?
日本日元空袭全球,股灾走向何方?
徐瑾

■日本经济似乎重新回到世界关注中心。

过去谈到日本,不少第一印象是“失去的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至于不少投行报告将亚洲作为新兴市场蓬勃增长的标杆之际,也往往将日本剔除出来。如今,股神巴菲特增持日本五家综合商社股份,日本已经成为其在美国之外的最大投资地,而日本股市近期也屡创新高,甚至有望成为今年以来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一切都让世界重新审视,日本经济,真的回来了么?

世界看日本经济,总是容易陷入极端化迷思。无论批判还是赞誉,时常容易把日本经济的得失更多与文化之类因素联系在一起,似乎日本的成败都是与日本特性相生相随。这种简单化的视角,事实上使得理解日本进入一个解释的死循环,因为日本特性所以日本成为这样,这就使得日本问题变为自我衍生的暧昧谜团,成为无法清晰解释的存在。

过去十年我一直持续关注日本经济,过程中写作了日本三部曲。从经济视角来看,我认为日本经济虽然有其特色,但是本质上讲并没有脱离经济的基本规律——还原日本经济故事背后的本质,依旧是一个后发经济体从改革猛进到增速下滑的挣扎故事,标准的经济学原理依旧有效,有助于理解日本经济诸多看似独有的特征。

对于国人来说,最关心的自然是日本90年代之后步入“失去的二十年”的故事。关于这一段历史,争议还不少,有的人认为“失去的二十年”不存在,有的人则强调已经是“失去的三十年”了。总体而言,大家倾向于将过去日本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阶段:要么认为这就是彻彻底底“失去的二十年”,是失败的时代,要么就是将这段时间的看做一种潜伏,甚至不乏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典型日本策略,比如总有一种日本海外投资重新创造出一个海外日本的说法。

真相如何?事实上,“失去的二十年”自然存在,但梳理这段历史,其实很难简单论断是非,就是这二十来年,也分为不同阶段。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一般认定为是1992到2012年,这期间经济增长率很低甚至接近0,数据显示在这20年中,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0.8%,名义增长率为0%;同时通货膨胀甚至为负,通缩肆虐。很显然,这与日本烈火烹油一般的高速增长时代反差明显,也使人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可否认,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而且是通缩的二十年。长期的低增长,意味着存量经济的时代,企业和个人需要足够努力才可以生存。这二十年,其实经历了不同阶段,可以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表现不佳,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内外时运所致,往往是内部调整刚好外部又遭遇风暴。

我2017年在日本访学,拜访不了经济界人士,谈了不少宏观问题,但是一个微观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有次,朋友带我去参访一个为苹果等做代工的企业。这家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中小企业,有一些技术,但是规模不大,主要业务是大公司为代工,在战前就创立了,产品也经历了好几次迭代。接待的董事长是第三代企业主了,他分享了自家企业的数十年发展历程,可谓惊心动魄,就是一部宏观环境下企业经营遭遇不同周期的缩影:80年代的地产泡沫以及随后的泡沫破灭,冲击自不待言;90年代初期出现衰退,到90年代中期经济刚刚恢复到3%,日本又爆发银行危机,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倒闭,直到2000年初期才算完成金融系统整理;随后小泉时代改革之后有一段相对稳定发展期,但是突如其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日本国内的老龄化,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企业的策略以及发展。

对这次参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在于,在一个投资回报逐渐下滑的社会,存量经济成为主体,即使是一家小企业,宏观周期对于他们也可谓影响深远。可以说,在宏观的惊涛核浪中企业需要努力把握潮流,才能勉强求存。

几年前,中国企业似乎还感受不到日本同行经历过的严酷,毕竟身处一个增量经济时代,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机会,把握到一个就可以享受到一波红利以及快钱。我回国之后,在经济分享中谈到日本,不少人总是不以为然,大家觉得无论从增速还是体量,日本和中国毕竟都没有可比性。没想到,几年过去了,当增速下滑“意外”而来,大家才意识到,我们在经历的一切,日本可能已经走过了,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走得还不错,甚至不少人开始研究日本经济下行时代的黄金赛道。

最近,国内社交媒体重新关注野村综合研究所辜朝明的研究。辜朝明最核心理论在于用资产负债表衰退来解释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简单而言,如果企业负债过高,一旦衰退发生,企业往往倾向于还债,经济体将面临需求不足局面,这会导致一次简单的衰退演变为更严重的长期萧条。我个人认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通缩的一种严峻形式。

在日本时候我有次见了辜朝明,有过长谈。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对我说,中国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的最佳候选人,为此他很担忧,神色令人动容。

从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行为角度,来解释日本经济的沉没,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对中国今日形势也有强力借鉴意义。当然,资产负债表行为本身并非最终根源,其背后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因素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因素更值得重视。比起如何解释失去二十年,重要的是如何走出,难点就在于,再严密的经济学解释,也无法回避改革,因为经济困难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政治的,甚至包括地缘政治的合纵连横。

某种意义上,一个经济体本身的成败,是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成功,而不是单独体系的成功。直接取决于周边地缘关系,有时候甚至就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譬如有时候日本之失是他国之得,而有时日本之得,也意味着他国之失。

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于任何大型经济体都至关重要,而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其实很多决定了后发国家的天花板。在很多国人看来,日本大概就是追随美国的典范,但是在日本国内,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对于美国也许都存在隐蔽的情绪,全球化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很多时候就是美国化,这是令人抗拒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多数情况,日美关系的和谐时期,也基本是日本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就像曾经的战后时代,也就像当下。

太阳落下,太阳又升起,日本经济终将归来,但有谁将离场呢?■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日本日元空袭全球,股灾走向何方?
2023-07-03 07:19
时政

日本经济:太阳回来了吗?

徐瑾:在巴菲特加持下,日本经济似乎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中国社交媒体也开始关注辜朝明的大衰退理论。关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最大的误区与经验是什么?
徐瑾

■日本经济似乎重新回到世界关注中心。

过去谈到日本,不少第一印象是“失去的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至于不少投行报告将亚洲作为新兴市场蓬勃增长的标杆之际,也往往将日本剔除出来。如今,股神巴菲特增持日本五家综合商社股份,日本已经成为其在美国之外的最大投资地,而日本股市近期也屡创新高,甚至有望成为今年以来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一切都让世界重新审视,日本经济,真的回来了么?

世界看日本经济,总是容易陷入极端化迷思。无论批判还是赞誉,时常容易把日本经济的得失更多与文化之类因素联系在一起,似乎日本的成败都是与日本特性相生相随。这种简单化的视角,事实上使得理解日本进入一个解释的死循环,因为日本特性所以日本成为这样,这就使得日本问题变为自我衍生的暧昧谜团,成为无法清晰解释的存在。

过去十年我一直持续关注日本经济,过程中写作了日本三部曲。从经济视角来看,我认为日本经济虽然有其特色,但是本质上讲并没有脱离经济的基本规律——还原日本经济故事背后的本质,依旧是一个后发经济体从改革猛进到增速下滑的挣扎故事,标准的经济学原理依旧有效,有助于理解日本经济诸多看似独有的特征。

对于国人来说,最关心的自然是日本90年代之后步入“失去的二十年”的故事。关于这一段历史,争议还不少,有的人认为“失去的二十年”不存在,有的人则强调已经是“失去的三十年”了。总体而言,大家倾向于将过去日本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阶段:要么认为这就是彻彻底底“失去的二十年”,是失败的时代,要么就是将这段时间的看做一种潜伏,甚至不乏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典型日本策略,比如总有一种日本海外投资重新创造出一个海外日本的说法。

真相如何?事实上,“失去的二十年”自然存在,但梳理这段历史,其实很难简单论断是非,就是这二十来年,也分为不同阶段。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一般认定为是1992到2012年,这期间经济增长率很低甚至接近0,数据显示在这20年中,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0.8%,名义增长率为0%;同时通货膨胀甚至为负,通缩肆虐。很显然,这与日本烈火烹油一般的高速增长时代反差明显,也使人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可否认,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而且是通缩的二十年。长期的低增长,意味着存量经济的时代,企业和个人需要足够努力才可以生存。这二十年,其实经历了不同阶段,可以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表现不佳,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内外时运所致,往往是内部调整刚好外部又遭遇风暴。

我2017年在日本访学,拜访不了经济界人士,谈了不少宏观问题,但是一个微观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有次,朋友带我去参访一个为苹果等做代工的企业。这家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中小企业,有一些技术,但是规模不大,主要业务是大公司为代工,在战前就创立了,产品也经历了好几次迭代。接待的董事长是第三代企业主了,他分享了自家企业的数十年发展历程,可谓惊心动魄,就是一部宏观环境下企业经营遭遇不同周期的缩影:80年代的地产泡沫以及随后的泡沫破灭,冲击自不待言;90年代初期出现衰退,到90年代中期经济刚刚恢复到3%,日本又爆发银行危机,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倒闭,直到2000年初期才算完成金融系统整理;随后小泉时代改革之后有一段相对稳定发展期,但是突如其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日本国内的老龄化,都不同程度影响了企业的策略以及发展。

对这次参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在于,在一个投资回报逐渐下滑的社会,存量经济成为主体,即使是一家小企业,宏观周期对于他们也可谓影响深远。可以说,在宏观的惊涛核浪中企业需要努力把握潮流,才能勉强求存。

几年前,中国企业似乎还感受不到日本同行经历过的严酷,毕竟身处一个增量经济时代,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机会,把握到一个就可以享受到一波红利以及快钱。我回国之后,在经济分享中谈到日本,不少人总是不以为然,大家觉得无论从增速还是体量,日本和中国毕竟都没有可比性。没想到,几年过去了,当增速下滑“意外”而来,大家才意识到,我们在经历的一切,日本可能已经走过了,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走得还不错,甚至不少人开始研究日本经济下行时代的黄金赛道。

最近,国内社交媒体重新关注野村综合研究所辜朝明的研究。辜朝明最核心理论在于用资产负债表衰退来解释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简单而言,如果企业负债过高,一旦衰退发生,企业往往倾向于还债,经济体将面临需求不足局面,这会导致一次简单的衰退演变为更严重的长期萧条。我个人认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通缩的一种严峻形式。

在日本时候我有次见了辜朝明,有过长谈。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对我说,中国是资产负债表危机的最佳候选人,为此他很担忧,神色令人动容。

从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行为角度,来解释日本经济的沉没,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对中国今日形势也有强力借鉴意义。当然,资产负债表行为本身并非最终根源,其背后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因素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因素更值得重视。比起如何解释失去二十年,重要的是如何走出,难点就在于,再严密的经济学解释,也无法回避改革,因为经济困难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政治的,甚至包括地缘政治的合纵连横。

某种意义上,一个经济体本身的成败,是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成功,而不是单独体系的成功。直接取决于周边地缘关系,有时候甚至就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譬如有时候日本之失是他国之得,而有时日本之得,也意味着他国之失。

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于任何大型经济体都至关重要,而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其实很多决定了后发国家的天花板。在很多国人看来,日本大概就是追随美国的典范,但是在日本国内,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对于美国也许都存在隐蔽的情绪,全球化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很多时候就是美国化,这是令人抗拒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多数情况,日美关系的和谐时期,也基本是日本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就像曾经的战后时代,也就像当下。

太阳落下,太阳又升起,日本经济终将归来,但有谁将离场呢?■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