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Walmart)正在出售平替款爱马仕(Hermès)柏金包,这款产品并非仿冒品。
徐瑾
■结婚变得越来越不流行。
至少在国内,结婚人数可以说创下数十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按照中国民政部数据,2022年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跌,对比2013年结婚人数1346.9万对的高峰,几乎腰斩。人们为什么不结婚,结婚率降低意味着什么?
不想结婚vs不能结婚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婚姻,将其看着一个法律仪式还是浪漫主义的致敬,其本质之一仍旧可以看作一种经济学行为,成本和收益仍旧是人们潜意识中考量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结婚率降低,折射的一个核心点其实是,婚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经济了。套用一句俗话,结婚的原因大多类似,就是单纯希望在一起,而不结婚的理由很多。
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年轻人不结婚意愿提升,女性尤其如此。结婚往往是生育的前兆,其在经济上对女性的福利损失已经有不少研究。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共青团某课题组2021年曾经做过一份调查,针对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婚恋情况。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一问题,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其中女性的不结婚意愿更强,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超过四成,比男性高出接近两成。对于不结婚的理由,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没精力结婚”,6成有余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人很难”,此外,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不相信婚姻、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等也主要原因。
结婚成本高有目共睹,无论国内外,婚姻隐约成为划分贫富隐形鸿沟。不说彩礼、婚礼等费用,单单就是房价这一成本,就足以让不少人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房子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安家结婚的前置条件,事实上也和很多福利绑定,比如户口、孩子上学等。按照网络流行的多年前一份各城市娶妻成本,深圳以208万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高居榜首,北京202.8万为第二位,上海200万为第三位,一般城市也需要几十万。对比相关城市的月薪,可能需要工薪阶层不止一代人多年努力。
某种意义上,不想结婚和不能结婚的含义有不少重叠,那就是结婚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形势正在其变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结婚是完成人生的一个重大仪式,甚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仪式。伴随着结婚成本上升,很自然的趋势除了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的同时,晚婚也成为普遍现象。按照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对比十年前推迟了近4岁,女性推迟幅度依旧高于男性。到2023年,湖北安徽等初婚登记年龄已经超过30岁。也意味着,适婚年龄者的终生未婚率,在未来会继续提升。
事实上,正如我在本专栏多次强调的,结婚率的背后,是与经济、社会相关的中长期趋势,很难通过短期政策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只能以鼓励为主,而且不能对于成效报以太大希望。在日本这样社会发育程度先走一步的发达社会,我们看到各种轮番大招,譬如政客催生、社会给福利、地方政府组织各种相亲会等等,然而不结婚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
婚姻如今有成为奢侈品的趋势,此时,要么努力让大家去“配”得上婚姻,要么就是彻底与其说再见。如果你关注当下相亲市场,会觉得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看重“阶级成分”的感觉很浓厚,体制内往往受到更多青睐,家庭背景也是重大加分项。7080后看重个人素质甚至为爱不惜裸婚的风气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相亲不是个人比拼,更看重工作稳定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在不少相亲平台,甚至父母能给多少购房支持、以及养老金是体制内体制外基本都是提前说明必要选项。
这种变化,自然离不开经济趋势的改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阶层下移的时代,是软阶层时代。当经济向上的风帆停滞,个人奋斗的神话也褪色,大家对于未来预期看淡,对于存量的手头得失争夺也自然更加白热化。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是存在。一般来说,在泡沫经济时代,结婚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单品,全民结婚率在95%之上,而且生长在经济繁荣期的人普遍更相信浪漫主义,或者更敢于恋爱与婚姻。这样的人群即使在退休之后还是会积极追求婚姻,甚至考虑二婚三婚。对比之下,生长在“失去三十年”的年轻人,不少选择单身甚至没有恋爱与性经验,他们对于浪漫似乎有些过敏,对于婚姻态度谨慎为主更加保守,更看重结婚对象的条件。
单身经济流行
也正因此,软阶层时代,不结婚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会成为新的主流趋势,也是全球趋势。按照民政部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数量高达2.6亿人,一线城市的单身率更是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三分之一。
类似的,别国经济减速已经多年,中产下滑更早一步,单身话题也早已蔓延。研究指出,美国预测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未来将终身不婚,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四成是单人家庭,大城市更甚。日本在这方面一向领先,几年前就已经有四成家庭是单人家庭,预测到2035年,一半日本人将是简单家庭,堪称单身大国。
单身家庭流行背后,也在于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使得家庭的效用不再被婚姻独家垄断。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自得。某个角度而言,婚姻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结合者贡献不同的资源禀赋,连接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单元。这是人类对抗风险社会的一种古老策略,一起应对人生诸多不确定,譬如一日三餐、譬如买房定居、譬如生儿育女、譬如疾病看护、譬如衰老相伴甚至临终关怀等等。在过去的时代,其中多数功能确实很大程度需要家庭完成,但是在今天通过保险、医疗、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努力,不少功能已经很大程度的外包,结婚的收益可以说正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前文所谈结婚的成本正在上升。目前在异军突起的宠物行业、线上娱乐以及一人餐饮背后,其实都是单身经济的能量辐射。
结婚还是单身,从个人而言,本来是很私人的选择。但是,公共领域对于私人侵蚀从来没有停歇,忧国忧民与为人担忧一向是舆论一大特色。结婚率下降,直接后果就是出生人口继续断崖下滑。官方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是垫底水平,甚至低于日本。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报告课题都在呼吁,各类催结婚催生此起彼伏,让我们几乎忘记,短短十年前,几乎还是类似专家在强调中国人口太多,批评民间对放开生育的呼吁。实际上,过去呼吁放开生育,争取的是生育权,而生育权并不是只有选择生的权利,同样意味着选择不生的权利。很类似的,婚姻权利同样意味着有结婚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
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没有社会这种东西,有的是个体的男人和女人,有的是家庭。”在当下,与其进行效用不大的催婚催生呼吁,不如想想,如何搞活经济、变通政策、尊重权利,让单身或者不单身都可以很幸福,使得经济可以真正惠及每个人。■
至少在国内,结婚人数可以说创下数十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按照中国民政部数据,2022年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跌,对比2013年结婚人数1346.9万对的高峰,几乎腰斩。人们为什么不结婚,结婚率降低意味着什么?
不想结婚vs不能结婚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婚姻,将其看着一个法律仪式还是浪漫主义的致敬,其本质之一仍旧可以看作一种经济学行为,成本和收益仍旧是人们潜意识中考量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结婚率降低,折射的一个核心点其实是,婚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经济了。套用一句俗话,结婚的原因大多类似,就是单纯希望在一起,而不结婚的理由很多。
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年轻人不结婚意愿提升,女性尤其如此。结婚往往是生育的前兆,其在经济上对女性的福利损失已经有不少研究。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共青团某课题组2021年曾经做过一份调查,针对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婚恋情况。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一问题,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其中女性的不结婚意愿更强,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超过四成,比男性高出接近两成。对于不结婚的理由,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没精力结婚”,6成有余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人很难”,此外,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不相信婚姻、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等也主要原因。
结婚成本高有目共睹,无论国内外,婚姻隐约成为划分贫富隐形鸿沟。不说彩礼、婚礼等费用,单单就是房价这一成本,就足以让不少人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房子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安家结婚的前置条件,事实上也和很多福利绑定,比如户口、孩子上学等。按照网络流行的多年前一份各城市娶妻成本,深圳以208万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高居榜首,北京202.8万为第二位,上海200万为第三位,一般城市也需要几十万。对比相关城市的月薪,可能需要工薪阶层不止一代人多年努力。
某种意义上,不想结婚和不能结婚的含义有不少重叠,那就是结婚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形势正在其变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结婚是完成人生的一个重大仪式,甚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仪式。伴随着结婚成本上升,很自然的趋势除了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的同时,晚婚也成为普遍现象。按照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对比十年前推迟了近4岁,女性推迟幅度依旧高于男性。到2023年,湖北安徽等初婚登记年龄已经超过30岁。也意味着,适婚年龄者的终生未婚率,在未来会继续提升。
事实上,正如我在本专栏多次强调的,结婚率的背后,是与经济、社会相关的中长期趋势,很难通过短期政策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只能以鼓励为主,而且不能对于成效报以太大希望。在日本这样社会发育程度先走一步的发达社会,我们看到各种轮番大招,譬如政客催生、社会给福利、地方政府组织各种相亲会等等,然而不结婚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
婚姻如今有成为奢侈品的趋势,此时,要么努力让大家去“配”得上婚姻,要么就是彻底与其说再见。如果你关注当下相亲市场,会觉得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看重“阶级成分”的感觉很浓厚,体制内往往受到更多青睐,家庭背景也是重大加分项。7080后看重个人素质甚至为爱不惜裸婚的风气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相亲不是个人比拼,更看重工作稳定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在不少相亲平台,甚至父母能给多少购房支持、以及养老金是体制内体制外基本都是提前说明必要选项。
这种变化,自然离不开经济趋势的改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阶层下移的时代,是软阶层时代。当经济向上的风帆停滞,个人奋斗的神话也褪色,大家对于未来预期看淡,对于存量的手头得失争夺也自然更加白热化。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是存在。一般来说,在泡沫经济时代,结婚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单品,全民结婚率在95%之上,而且生长在经济繁荣期的人普遍更相信浪漫主义,或者更敢于恋爱与婚姻。这样的人群即使在退休之后还是会积极追求婚姻,甚至考虑二婚三婚。对比之下,生长在“失去三十年”的年轻人,不少选择单身甚至没有恋爱与性经验,他们对于浪漫似乎有些过敏,对于婚姻态度谨慎为主更加保守,更看重结婚对象的条件。
单身经济流行
也正因此,软阶层时代,不结婚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会成为新的主流趋势,也是全球趋势。按照民政部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数量高达2.6亿人,一线城市的单身率更是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三分之一。
类似的,别国经济减速已经多年,中产下滑更早一步,单身话题也早已蔓延。研究指出,美国预测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未来将终身不婚,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四成是单人家庭,大城市更甚。日本在这方面一向领先,几年前就已经有四成家庭是单人家庭,预测到2035年,一半日本人将是简单家庭,堪称单身大国。
单身家庭流行背后,也在于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使得家庭的效用不再被婚姻独家垄断。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自得。某个角度而言,婚姻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结合者贡献不同的资源禀赋,连接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单元。这是人类对抗风险社会的一种古老策略,一起应对人生诸多不确定,譬如一日三餐、譬如买房定居、譬如生儿育女、譬如疾病看护、譬如衰老相伴甚至临终关怀等等。在过去的时代,其中多数功能确实很大程度需要家庭完成,但是在今天通过保险、医疗、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努力,不少功能已经很大程度的外包,结婚的收益可以说正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前文所谈结婚的成本正在上升。目前在异军突起的宠物行业、线上娱乐以及一人餐饮背后,其实都是单身经济的能量辐射。
结婚还是单身,从个人而言,本来是很私人的选择。但是,公共领域对于私人侵蚀从来没有停歇,忧国忧民与为人担忧一向是舆论一大特色。结婚率下降,直接后果就是出生人口继续断崖下滑。官方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是垫底水平,甚至低于日本。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报告课题都在呼吁,各类催结婚催生此起彼伏,让我们几乎忘记,短短十年前,几乎还是类似专家在强调中国人口太多,批评民间对放开生育的呼吁。实际上,过去呼吁放开生育,争取的是生育权,而生育权并不是只有选择生的权利,同样意味着选择不生的权利。很类似的,婚姻权利同样意味着有结婚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
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没有社会这种东西,有的是个体的男人和女人,有的是家庭。”在当下,与其进行效用不大的催婚催生呼吁,不如想想,如何搞活经济、变通政策、尊重权利,让单身或者不单身都可以很幸福,使得经济可以真正惠及每个人。■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徐瑾
■结婚变得越来越不流行。
至少在国内,结婚人数可以说创下数十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按照中国民政部数据,2022年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跌,对比2013年结婚人数1346.9万对的高峰,几乎腰斩。人们为什么不结婚,结婚率降低意味着什么?
不想结婚vs不能结婚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婚姻,将其看着一个法律仪式还是浪漫主义的致敬,其本质之一仍旧可以看作一种经济学行为,成本和收益仍旧是人们潜意识中考量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结婚率降低,折射的一个核心点其实是,婚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经济了。套用一句俗话,结婚的原因大多类似,就是单纯希望在一起,而不结婚的理由很多。
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年轻人不结婚意愿提升,女性尤其如此。结婚往往是生育的前兆,其在经济上对女性的福利损失已经有不少研究。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共青团某课题组2021年曾经做过一份调查,针对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婚恋情况。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一问题,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其中女性的不结婚意愿更强,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超过四成,比男性高出接近两成。对于不结婚的理由,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没精力结婚”,6成有余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人很难”,此外,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不相信婚姻、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等也主要原因。
结婚成本高有目共睹,无论国内外,婚姻隐约成为划分贫富隐形鸿沟。不说彩礼、婚礼等费用,单单就是房价这一成本,就足以让不少人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房子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安家结婚的前置条件,事实上也和很多福利绑定,比如户口、孩子上学等。按照网络流行的多年前一份各城市娶妻成本,深圳以208万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高居榜首,北京202.8万为第二位,上海200万为第三位,一般城市也需要几十万。对比相关城市的月薪,可能需要工薪阶层不止一代人多年努力。
某种意义上,不想结婚和不能结婚的含义有不少重叠,那就是结婚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形势正在其变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结婚是完成人生的一个重大仪式,甚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仪式。伴随着结婚成本上升,很自然的趋势除了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的同时,晚婚也成为普遍现象。按照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对比十年前推迟了近4岁,女性推迟幅度依旧高于男性。到2023年,湖北安徽等初婚登记年龄已经超过30岁。也意味着,适婚年龄者的终生未婚率,在未来会继续提升。
事实上,正如我在本专栏多次强调的,结婚率的背后,是与经济、社会相关的中长期趋势,很难通过短期政策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只能以鼓励为主,而且不能对于成效报以太大希望。在日本这样社会发育程度先走一步的发达社会,我们看到各种轮番大招,譬如政客催生、社会给福利、地方政府组织各种相亲会等等,然而不结婚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
婚姻如今有成为奢侈品的趋势,此时,要么努力让大家去“配”得上婚姻,要么就是彻底与其说再见。如果你关注当下相亲市场,会觉得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看重“阶级成分”的感觉很浓厚,体制内往往受到更多青睐,家庭背景也是重大加分项。7080后看重个人素质甚至为爱不惜裸婚的风气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相亲不是个人比拼,更看重工作稳定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在不少相亲平台,甚至父母能给多少购房支持、以及养老金是体制内体制外基本都是提前说明必要选项。
这种变化,自然离不开经济趋势的改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阶层下移的时代,是软阶层时代。当经济向上的风帆停滞,个人奋斗的神话也褪色,大家对于未来预期看淡,对于存量的手头得失争夺也自然更加白热化。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是存在。一般来说,在泡沫经济时代,结婚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单品,全民结婚率在95%之上,而且生长在经济繁荣期的人普遍更相信浪漫主义,或者更敢于恋爱与婚姻。这样的人群即使在退休之后还是会积极追求婚姻,甚至考虑二婚三婚。对比之下,生长在“失去三十年”的年轻人,不少选择单身甚至没有恋爱与性经验,他们对于浪漫似乎有些过敏,对于婚姻态度谨慎为主更加保守,更看重结婚对象的条件。
单身经济流行
也正因此,软阶层时代,不结婚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会成为新的主流趋势,也是全球趋势。按照民政部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数量高达2.6亿人,一线城市的单身率更是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三分之一。
类似的,别国经济减速已经多年,中产下滑更早一步,单身话题也早已蔓延。研究指出,美国预测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未来将终身不婚,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四成是单人家庭,大城市更甚。日本在这方面一向领先,几年前就已经有四成家庭是单人家庭,预测到2035年,一半日本人将是简单家庭,堪称单身大国。
单身家庭流行背后,也在于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使得家庭的效用不再被婚姻独家垄断。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自得。某个角度而言,婚姻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结合者贡献不同的资源禀赋,连接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单元。这是人类对抗风险社会的一种古老策略,一起应对人生诸多不确定,譬如一日三餐、譬如买房定居、譬如生儿育女、譬如疾病看护、譬如衰老相伴甚至临终关怀等等。在过去的时代,其中多数功能确实很大程度需要家庭完成,但是在今天通过保险、医疗、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努力,不少功能已经很大程度的外包,结婚的收益可以说正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前文所谈结婚的成本正在上升。目前在异军突起的宠物行业、线上娱乐以及一人餐饮背后,其实都是单身经济的能量辐射。
结婚还是单身,从个人而言,本来是很私人的选择。但是,公共领域对于私人侵蚀从来没有停歇,忧国忧民与为人担忧一向是舆论一大特色。结婚率下降,直接后果就是出生人口继续断崖下滑。官方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是垫底水平,甚至低于日本。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报告课题都在呼吁,各类催结婚催生此起彼伏,让我们几乎忘记,短短十年前,几乎还是类似专家在强调中国人口太多,批评民间对放开生育的呼吁。实际上,过去呼吁放开生育,争取的是生育权,而生育权并不是只有选择生的权利,同样意味着选择不生的权利。很类似的,婚姻权利同样意味着有结婚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
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没有社会这种东西,有的是个体的男人和女人,有的是家庭。”在当下,与其进行效用不大的催婚催生呼吁,不如想想,如何搞活经济、变通政策、尊重权利,让单身或者不单身都可以很幸福,使得经济可以真正惠及每个人。■
至少在国内,结婚人数可以说创下数十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按照中国民政部数据,2022年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结婚人数连续9年下跌,对比2013年结婚人数1346.9万对的高峰,几乎腰斩。人们为什么不结婚,结婚率降低意味着什么?
不想结婚vs不能结婚
无论我们如何定义婚姻,将其看着一个法律仪式还是浪漫主义的致敬,其本质之一仍旧可以看作一种经济学行为,成本和收益仍旧是人们潜意识中考量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结婚率降低,折射的一个核心点其实是,婚姻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经济了。套用一句俗话,结婚的原因大多类似,就是单纯希望在一起,而不结婚的理由很多。
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年轻人不结婚意愿提升,女性尤其如此。结婚往往是生育的前兆,其在经济上对女性的福利损失已经有不少研究。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共青团某课题组2021年曾经做过一份调查,针对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婚恋情况。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这一问题,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其中女性的不结婚意愿更强,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超过四成,比男性高出接近两成。对于不结婚的理由,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没精力结婚”,6成有余的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人很难”,此外,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不相信婚姻、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等也主要原因。
结婚成本高有目共睹,无论国内外,婚姻隐约成为划分贫富隐形鸿沟。不说彩礼、婚礼等费用,单单就是房价这一成本,就足以让不少人年轻人望而却步。而房子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安家结婚的前置条件,事实上也和很多福利绑定,比如户口、孩子上学等。按照网络流行的多年前一份各城市娶妻成本,深圳以208万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高居榜首,北京202.8万为第二位,上海200万为第三位,一般城市也需要几十万。对比相关城市的月薪,可能需要工薪阶层不止一代人多年努力。
某种意义上,不想结婚和不能结婚的含义有不少重叠,那就是结婚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形势正在其变化
对于不少人来说,结婚是完成人生的一个重大仪式,甚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仪式。伴随着结婚成本上升,很自然的趋势除了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的同时,晚婚也成为普遍现象。按照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对比十年前推迟了近4岁,女性推迟幅度依旧高于男性。到2023年,湖北安徽等初婚登记年龄已经超过30岁。也意味着,适婚年龄者的终生未婚率,在未来会继续提升。
事实上,正如我在本专栏多次强调的,结婚率的背后,是与经济、社会相关的中长期趋势,很难通过短期政策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只能以鼓励为主,而且不能对于成效报以太大希望。在日本这样社会发育程度先走一步的发达社会,我们看到各种轮番大招,譬如政客催生、社会给福利、地方政府组织各种相亲会等等,然而不结婚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
婚姻如今有成为奢侈品的趋势,此时,要么努力让大家去“配”得上婚姻,要么就是彻底与其说再见。如果你关注当下相亲市场,会觉得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看重“阶级成分”的感觉很浓厚,体制内往往受到更多青睐,家庭背景也是重大加分项。7080后看重个人素质甚至为爱不惜裸婚的风气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相亲不是个人比拼,更看重工作稳定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在不少相亲平台,甚至父母能给多少购房支持、以及养老金是体制内体制外基本都是提前说明必要选项。
这种变化,自然离不开经济趋势的改变。城市中等收入群体阶层下移的时代,是软阶层时代。当经济向上的风帆停滞,个人奋斗的神话也褪色,大家对于未来预期看淡,对于存量的手头得失争夺也自然更加白热化。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是存在。一般来说,在泡沫经济时代,结婚是人人都唾手可得的单品,全民结婚率在95%之上,而且生长在经济繁荣期的人普遍更相信浪漫主义,或者更敢于恋爱与婚姻。这样的人群即使在退休之后还是会积极追求婚姻,甚至考虑二婚三婚。对比之下,生长在“失去三十年”的年轻人,不少选择单身甚至没有恋爱与性经验,他们对于浪漫似乎有些过敏,对于婚姻态度谨慎为主更加保守,更看重结婚对象的条件。
单身经济流行
也正因此,软阶层时代,不结婚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多,单身人群会成为新的主流趋势,也是全球趋势。按照民政部数据,2019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数量高达2.6亿人,一线城市的单身率更是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三分之一。
类似的,别国经济减速已经多年,中产下滑更早一步,单身话题也早已蔓延。研究指出,美国预测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未来将终身不婚,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四成是单人家庭,大城市更甚。日本在这方面一向领先,几年前就已经有四成家庭是单人家庭,预测到2035年,一半日本人将是简单家庭,堪称单身大国。
单身家庭流行背后,也在于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使得家庭的效用不再被婚姻独家垄断。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自得。某个角度而言,婚姻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结合者贡献不同的资源禀赋,连接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单元。这是人类对抗风险社会的一种古老策略,一起应对人生诸多不确定,譬如一日三餐、譬如买房定居、譬如生儿育女、譬如疾病看护、譬如衰老相伴甚至临终关怀等等。在过去的时代,其中多数功能确实很大程度需要家庭完成,但是在今天通过保险、医疗、养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努力,不少功能已经很大程度的外包,结婚的收益可以说正在逐步降低,与此同时,前文所谈结婚的成本正在上升。目前在异军突起的宠物行业、线上娱乐以及一人餐饮背后,其实都是单身经济的能量辐射。
结婚还是单身,从个人而言,本来是很私人的选择。但是,公共领域对于私人侵蚀从来没有停歇,忧国忧民与为人担忧一向是舆论一大特色。结婚率下降,直接后果就是出生人口继续断崖下滑。官方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不仅是中国多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是垫底水平,甚至低于日本。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家报告课题都在呼吁,各类催结婚催生此起彼伏,让我们几乎忘记,短短十年前,几乎还是类似专家在强调中国人口太多,批评民间对放开生育的呼吁。实际上,过去呼吁放开生育,争取的是生育权,而生育权并不是只有选择生的权利,同样意味着选择不生的权利。很类似的,婚姻权利同样意味着有结婚的自由,也有选择不结婚的自由。
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没有社会这种东西,有的是个体的男人和女人,有的是家庭。”在当下,与其进行效用不大的催婚催生呼吁,不如想想,如何搞活经济、变通政策、尊重权利,让单身或者不单身都可以很幸福,使得经济可以真正惠及每个人。■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