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4-10 05:57
金融

美元霸权动摇会导致人民币崛起吗?

徐瑾:美元没落是经久不衰的新闻头条。美元霸权能维持多久,下个核心玩家会是人民币吗?英镑和日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美元若川普-万斯当选,「弱势美元」时代将到来?
徐瑾

■再一次,“天下苦美元久矣”的合唱响起。

一系列相关事件成为新闻热点。作为石油美元的主要盟友,沙特阿拉伯再次表示愿意以美元之外货币出售石油,并不断减持美国债务;中国与巴西则达成协议,为双边贸易建设双方货币清算安排。跟进的国家还有伊朗与伊拉克。许多专家认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到来,人民币成为美元的一个替代选择。

这让人思考,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下一个核心玩家会是人民币么?这需要我们回到货币的核心逻辑。

美元盛衰逻辑

美元没落,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新闻头条,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问题是,这么些年来,抛弃美元的口号不变,而美元地位依旧。

每当美国经济动荡抑或美联储政策激进,不少国家或者媒体不吝于口诛笔伐,唯恐美元不乱。这一波对于美元的怀疑,一方面在于美国这两年的通胀以及随之相关的高利率,导致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不得不被动跟随,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硅谷银行等银行危机,引发对于美国银行系统的担忧。更重要的是,美元成为美国对某些国家进行金融制裁的工具,引发对于美元的反弹。

坦白说,美元是有问题,而且问题不少。此前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超发”隐忧、当下美国债务过高、银行系统的监管漏洞、美国政治的分裂等等,合并在一起,确实值得担忧。但是问题在于,无论美国有多少问题,美元始终有其优势:美国经济不好,往往也意味着全球经济更不好,这个时候全球资产往往倾向于追求安全,倾向于拥有美元,这个时候,美元会受欢迎;而当美国经济走强,全球各国也会弱化寻找美元替代者的欲望。

货币霸权如何来

如今各类对于美元霸权的批判或者各类替代建议,似乎都忽略一个本质要点,即货币霸权,是怎么确定的?

在普通人视角中,总觉得经济实力应该与货币实力画等号,这也导致很多人觉得美元的支配力超出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份额,而人民币等货币明显显得不足。这种认知,忽略了货币的特质:货币本质是一个信用的比拼,而信用不仅仅和GDP、人口等硬实力有关系,很多时候更是看不见的软实力,是和大家心中的天平与头顶的道德律都间接有关。货币之间比较,有时候是谁比谁好,有时候是比烂,谁比谁不烂。

要追问美元霸权走向何方,首先要思考其从何而来。我在《货币王者》等货币三部曲中,曾经梳理过国际货币的成因。美元霸权并不是一天成就,此前也有英镑的长期优势地位。站在英镑的视角看美元,很自然就看到美元的国际化并不是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不少直觉的看法认为,一国的经济在世界份额中扩大,就会很自然引发其货币的国际化,最终自然替代国际货币本位地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美元国际化的历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开始超越英国。到1870年,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是,美元此时在国际支付、储备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极低,甚至不如荷兰盾。这看起来很反常,但实际也非常正常。

英镑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有三点,那就是该国经济实力、该国金融市场深度以及最后贷款人即央行意愿。从这点来看,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只满足了第一点即经济实力,而金融市场深度和最后贷款人意愿都长期欠缺。直到二战之后,当这两个短板都被弥补之后,美元才真正建立起其国际本位货币地位。

梳理这些历史,对于当下尤其人民币国际化什么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何方

沉寂数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些年有提速迹象,引发境内外的不少议论。

首先,人民币清算与货币互换协议推动提速。从清算角度而言,根据相关数据报告,中国央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这对于人民币跨境清算效率、便利跨境人民币使用显然意义不小。而从货币交换角度而言,达成类似协议的国家也增加,截至2021年末,中国央行与累计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据悉总金额超过4.02万亿元,有效金额3.54万亿元。

其次,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排名有所回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告指出,2023年2月,在基于金额统计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19%。对应的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以41.1%、36.43%、6.58%和2.98%的占比位居前四位。

中国央行显然对此有更清醒的认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少举措,也表示是提供多样化选择,并没有表明是去美元的举措。

回看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同层面,都曾多次掀起浪潮,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这其中也有内外之别。从中国内部,尤其从国家层面,显然,追求与中国经济实力配备的货币地位是自然选择,大国崛起情结难免;从技术官僚层面,更多是期待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中国金融系统自身改革,再来一次“以开放促改革”;对于希望走出去的企业或者老百姓,更多是关心人民币能不能便利使用、保持坚挺,或者以后出国能不能直接付人民币。

从外部来看,更多是利益思维主导。对于境外资本,更多是希望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等政策,从中拿到更多便利;对于某些对美元独大不满的国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显然也是对于美元的潜在敲打;而对于某些国家,尤其是经济与货币远不如中国的国家,更希望借此沾点便宜,避免哪天被美国彻底拿捏。

从英镑以及美元的历程来看,任何货币的国际化,其实都是自我选择以及市场推动的结果,后者的作用更大。譬如,英镑之所以能够占据那么久的国际货币位置,很大原因在于美元最开始并不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对,你没看错,是责任。成为国际货币,在一些人看来是权力甚至特权,但在真实世界中,权力在市场中维持,都需要支付对应的价格,即责任,那就是对于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平稳的支撑。

这些责任,英镑曾经承担过,美元也是,人民币未来很可能也会付出,但是这个时机,应该不会在短期之内到来。当我们谈论美元霸权之类,应该回到一个核心,“霸”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诸侯之中实力最强者与规则最强力的维护者;人人诟病的霸权,是在公认实力基础之上,在没有霸王之前,也许更智慧的做法是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和人民币类似,在后发国家中曾经最接近挑战美元地位的应该是日元。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兴起与没落,日元国际化难言成功。几年前,在东京访学时,我曾经询问一位主导日元国际化有着“日元大师”之称的长者,日元的国际化对于中国有什么经验?他智慧地笑笑说,这就要看你们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

这个问题,该谁来回答呢?或许,这才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挑战美元的根本之所在。■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美元若川普-万斯当选,「弱势美元」时代将到来?
2023-04-10 05:57
金融

美元霸权动摇会导致人民币崛起吗?

徐瑾:美元没落是经久不衰的新闻头条。美元霸权能维持多久,下个核心玩家会是人民币吗?英镑和日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徐瑾

■再一次,“天下苦美元久矣”的合唱响起。

一系列相关事件成为新闻热点。作为石油美元的主要盟友,沙特阿拉伯再次表示愿意以美元之外货币出售石油,并不断减持美国债务;中国与巴西则达成协议,为双边贸易建设双方货币清算安排。跟进的国家还有伊朗与伊拉克。许多专家认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到来,人民币成为美元的一个替代选择。

这让人思考,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下一个核心玩家会是人民币么?这需要我们回到货币的核心逻辑。

美元盛衰逻辑

美元没落,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新闻头条,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问题是,这么些年来,抛弃美元的口号不变,而美元地位依旧。

每当美国经济动荡抑或美联储政策激进,不少国家或者媒体不吝于口诛笔伐,唯恐美元不乱。这一波对于美元的怀疑,一方面在于美国这两年的通胀以及随之相关的高利率,导致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不得不被动跟随,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硅谷银行等银行危机,引发对于美国银行系统的担忧。更重要的是,美元成为美国对某些国家进行金融制裁的工具,引发对于美元的反弹。

坦白说,美元是有问题,而且问题不少。此前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超发”隐忧、当下美国债务过高、银行系统的监管漏洞、美国政治的分裂等等,合并在一起,确实值得担忧。但是问题在于,无论美国有多少问题,美元始终有其优势:美国经济不好,往往也意味着全球经济更不好,这个时候全球资产往往倾向于追求安全,倾向于拥有美元,这个时候,美元会受欢迎;而当美国经济走强,全球各国也会弱化寻找美元替代者的欲望。

货币霸权如何来

如今各类对于美元霸权的批判或者各类替代建议,似乎都忽略一个本质要点,即货币霸权,是怎么确定的?

在普通人视角中,总觉得经济实力应该与货币实力画等号,这也导致很多人觉得美元的支配力超出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份额,而人民币等货币明显显得不足。这种认知,忽略了货币的特质:货币本质是一个信用的比拼,而信用不仅仅和GDP、人口等硬实力有关系,很多时候更是看不见的软实力,是和大家心中的天平与头顶的道德律都间接有关。货币之间比较,有时候是谁比谁好,有时候是比烂,谁比谁不烂。

要追问美元霸权走向何方,首先要思考其从何而来。我在《货币王者》等货币三部曲中,曾经梳理过国际货币的成因。美元霸权并不是一天成就,此前也有英镑的长期优势地位。站在英镑的视角看美元,很自然就看到美元的国际化并不是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不少直觉的看法认为,一国的经济在世界份额中扩大,就会很自然引发其货币的国际化,最终自然替代国际货币本位地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美元国际化的历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在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开始超越英国。到1870年,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是,美元此时在国际支付、储备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极低,甚至不如荷兰盾。这看起来很反常,但实际也非常正常。

英镑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有三点,那就是该国经济实力、该国金融市场深度以及最后贷款人即央行意愿。从这点来看,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只满足了第一点即经济实力,而金融市场深度和最后贷款人意愿都长期欠缺。直到二战之后,当这两个短板都被弥补之后,美元才真正建立起其国际本位货币地位。

梳理这些历史,对于当下尤其人民币国际化什么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何方

沉寂数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些年有提速迹象,引发境内外的不少议论。

首先,人民币清算与货币互换协议推动提速。从清算角度而言,根据相关数据报告,中国央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这对于人民币跨境清算效率、便利跨境人民币使用显然意义不小。而从货币交换角度而言,达成类似协议的国家也增加,截至2021年末,中国央行与累计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据悉总金额超过4.02万亿元,有效金额3.54万亿元。

其次,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排名有所回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告指出,2023年2月,在基于金额统计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19%。对应的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以41.1%、36.43%、6.58%和2.98%的占比位居前四位。

中国央行显然对此有更清醒的认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少举措,也表示是提供多样化选择,并没有表明是去美元的举措。

回看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同层面,都曾多次掀起浪潮,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这其中也有内外之别。从中国内部,尤其从国家层面,显然,追求与中国经济实力配备的货币地位是自然选择,大国崛起情结难免;从技术官僚层面,更多是期待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中国金融系统自身改革,再来一次“以开放促改革”;对于希望走出去的企业或者老百姓,更多是关心人民币能不能便利使用、保持坚挺,或者以后出国能不能直接付人民币。

从外部来看,更多是利益思维主导。对于境外资本,更多是希望借助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等政策,从中拿到更多便利;对于某些对美元独大不满的国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显然也是对于美元的潜在敲打;而对于某些国家,尤其是经济与货币远不如中国的国家,更希望借此沾点便宜,避免哪天被美国彻底拿捏。

从英镑以及美元的历程来看,任何货币的国际化,其实都是自我选择以及市场推动的结果,后者的作用更大。譬如,英镑之所以能够占据那么久的国际货币位置,很大原因在于美元最开始并不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对,你没看错,是责任。成为国际货币,在一些人看来是权力甚至特权,但在真实世界中,权力在市场中维持,都需要支付对应的价格,即责任,那就是对于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平稳的支撑。

这些责任,英镑曾经承担过,美元也是,人民币未来很可能也会付出,但是这个时机,应该不会在短期之内到来。当我们谈论美元霸权之类,应该回到一个核心,“霸”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诸侯之中实力最强者与规则最强力的维护者;人人诟病的霸权,是在公认实力基础之上,在没有霸王之前,也许更智慧的做法是低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和人民币类似,在后发国家中曾经最接近挑战美元地位的应该是日元。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兴起与没落,日元国际化难言成功。几年前,在东京访学时,我曾经询问一位主导日元国际化有着“日元大师”之称的长者,日元的国际化对于中国有什么经验?他智慧地笑笑说,这就要看你们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

这个问题,该谁来回答呢?或许,这才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挑战美元的根本之所在。■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