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4-07 15:05
金融

硅谷银行究竟为什么倒闭?

伍治坚:硅谷银行倒闭危机说明,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资产和负债必定发生久期错配,因此对于这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更显重要。
硅谷银行视频:十年来最大破产潮,正在席卷美国
伍治坚

■2023年3月10日,美国的硅谷银行在遭受挤兑后宣布倒闭。受此消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风声鹤唳,有些人甚至开始担心08年金融危机再现。好在美国的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反应迅速,在3月12日即发布公告确认:所有储户的存款都将得到全额补偿且不会动用纳税人的税款。3月13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硅谷银行的资产转移到新成立的硅谷过桥银行,并开始寻找接盘的买家。由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市场动荡暂时被平息下来。

虽然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很多人免不了还是有很多疑问:一家规模不算小(倒闭前硅谷银行总资产为2090亿美元,排名全美第16名)的银行,怎么说倒就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硅谷银行倒闭?还有其他银行也会有类似的倒闭风险么?

我们先来说说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最直接原因,那就是储户挤兑。挤兑的意思,就是储户们对银行丧失信心,争相去银行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导致银行不得不破产倒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硅谷银行的储户们会争先恐后地去银行取款,导致银行被挤兑?最主要的原因,是硅谷银行绝大部分的储户,其存款额都超过25万美元,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护。

根据美国的《银行法》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向每一家银行的每一个存款人免费提供25万美元的联邦政府保险。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家银行里的存款额低于25美元的话,即使该银行倒闭也无须担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会保证你能够全额拿回自己的存款。但是如果你的存款额超过25万美元的话,那么超过部分则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护,因此超额部分也被称为未投保存款。这就意味着,那些存款额超过25万美元的储户,有更强的意愿去挤兑银行,赶在银行倒闭前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在倒闭前,硅谷银行约86%的存款属于大额未投保存款。这个比例非常高,超过全美99%的其他银行。如此高的未投保存款比例,对于银行来说不啻为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导致银行被挤兑。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硅谷银行被挤兑时,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够融到足够现金以应对储户的提款需求,是否能避免破产倒闭的厄运?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两个因素: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变化,以及有多少储户决定提款走人。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因素: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为什么基准利率的变化对于一家银行的盈利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主要原因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存款和贷款存在久期错配。银行从储户那里吸储,属于负债端,一般都是短期和活期存款,支付比较低的利息。同时在资产端,银行一般都会持有中长期债券,或者向企业放出中长期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为了赚取两者之间的利差,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之间,总存在一个明显的久期错配。久期错配意味着,如果央行定的基准利率发生变化,那么资产和负债端的市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净值发生变化。

举例来说,假设美联储把基准利率提高100个基点,从3%提高到4%。那么在银行的资产端,如果按市值定价的话,其资产市值会相应下降。在负债端,如果储户不做任何反应,继续把钱放在银行,那么银行的负债也会按市值降价,这样净值不变,银行不发生亏损,资产负债表两端平衡。在现实中,银行会倾向于把这部分资产按照“持有到期”来处理,这样就不需要实现市值下降带来的亏损,保持利润表和净值不受影响。

但是如果储户决定提款,他不可能接受提到比自己存款少的资金,也就是说储户的提款额是要按照原价提取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么动用自有现金,或者就是卖出持有的中长期债券套现来应付储户提款。自有现金是有限的,因此银行只能靠出售资产来应对大量储户的提现要求。而在央行升息以后,卖出中长期债券套现则相当于割肉,导致银行发生实实在在的损失。如果短时间内有大量储户同时提出提现需求,那么银行就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

在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背后的逻辑。假设一家银行有100亿资产,其中10亿为现金,90亿为她持有的政府债券。在负债端,该银行有80亿储户存款,10亿长期负债。在这个例子中,该银行的净值(NAV)为10亿。

现在我们假设央行把基准利率从3%上调到4%。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端的90亿政府债券市值下降为67.5亿,银行总资产下降为77.5亿。在负债端,假设储户们后知后觉,没人想要提现,那么储户的存款市值相应下降到60亿,长期负债市值下降到7.5亿。银行净值不变,还是10亿。也就是说,只要没有储户提现,即使央行升息,银行也还是安全的,可以基于“持有到期”会计规则将其资产的市值下降记录为未实现亏损。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半储户决定提款,他们会取走40亿现金。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端需要减去40亿现金,剩下37.5亿总资产。同时我们不要忘记,该银行本来的总储户存款额为80亿,兑付了40亿提款需求后,还剩下40亿的未兑付存款。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总资产已经小于储户的存款额了。从会计上来说,该银行已经资不抵债,需要央行和政府出手救助,否则只能申请破产。

通过这个简单的数学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两个风险因素叠加,对银行的生存会产生致命威胁:第一个是央行升息,另一个是未投保存款额比例过高。央行升息,会加剧银行资产和负债端久期错配产生的亏损风险。而未投保存款额比例太高的话,则加剧了挤兑风险。硅谷银行恰好两样都占到了,因此很不幸地成为了这场风暴的受害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美联储把基准利率提高了450个基点左右,远高于上面例子中的100个基点,因此读者们不难想象,在这个时候遇到储户一起来提款的话,硅谷银行面临多大的压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Jiang et al, 2023)显示,由于央行在过去一年的激进升息,目前美国大约有10%的银行,其资产端持有的中长期债券市值未实现损失超过硅谷银行。同时也有约10%的银行,其资本金比硅谷银行更低。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指出,如果储户对银行系统继续保持信心,没有提款要求,那么这些最脆弱的银行能够侥幸继续生存。但假若在未投保存款中,有一半储户决定提款,那么大概有190家美国的银行将面临和硅谷银行类似的生存危机,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在美国有不少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和硅谷银行是很相似的,只是这次硅谷银行运气更差,第一个倒下。事实上后来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确实也步硅谷银行后尘,成了下一个倒闭的银行。虽然硅谷银行倒闭危机暂告平息,但并不意味着美国银行系统内所有的风险都已经被消除。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资产和负债必定发生久期错配,因此对于这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更显重要。基于之前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美国所有资产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必须接受压力测试,以确保他们把被挤兑的风险降到最小。然而有点讽刺的是,硅谷银行前行政总裁格雷戈里•贝克尔支持通过了2018年颁布的《经济增长、监管救济和消费者保护法》,免除了该压力测试要求。这个例子凸显出银行业在追求利润和创新的同时,需要考虑到风控和安全,不能过于激进。监管机构需要及时把风控漏洞补上,以防止其他银行成为下一个硅谷银行。■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硅谷银行视频:十年来最大破产潮,正在席卷美国
2023-04-07 15:05
金融

硅谷银行究竟为什么倒闭?

伍治坚:硅谷银行倒闭危机说明,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资产和负债必定发生久期错配,因此对于这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更显重要。
伍治坚

■2023年3月10日,美国的硅谷银行在遭受挤兑后宣布倒闭。受此消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风声鹤唳,有些人甚至开始担心08年金融危机再现。好在美国的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反应迅速,在3月12日即发布公告确认:所有储户的存款都将得到全额补偿且不会动用纳税人的税款。3月13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硅谷银行的资产转移到新成立的硅谷过桥银行,并开始寻找接盘的买家。由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市场动荡暂时被平息下来。

虽然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很多人免不了还是有很多疑问:一家规模不算小(倒闭前硅谷银行总资产为2090亿美元,排名全美第16名)的银行,怎么说倒就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硅谷银行倒闭?还有其他银行也会有类似的倒闭风险么?

我们先来说说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最直接原因,那就是储户挤兑。挤兑的意思,就是储户们对银行丧失信心,争相去银行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导致银行不得不破产倒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硅谷银行的储户们会争先恐后地去银行取款,导致银行被挤兑?最主要的原因,是硅谷银行绝大部分的储户,其存款额都超过25万美元,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护。

根据美国的《银行法》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向每一家银行的每一个存款人免费提供25万美元的联邦政府保险。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一家银行里的存款额低于25美元的话,即使该银行倒闭也无须担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会保证你能够全额拿回自己的存款。但是如果你的存款额超过25万美元的话,那么超过部分则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护,因此超额部分也被称为未投保存款。这就意味着,那些存款额超过25万美元的储户,有更强的意愿去挤兑银行,赶在银行倒闭前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在倒闭前,硅谷银行约86%的存款属于大额未投保存款。这个比例非常高,超过全美99%的其他银行。如此高的未投保存款比例,对于银行来说不啻为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导致银行被挤兑。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硅谷银行被挤兑时,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够融到足够现金以应对储户的提款需求,是否能避免破产倒闭的厄运?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两个因素:美联储基准利率的变化,以及有多少储户决定提款走人。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因素: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为什么基准利率的变化对于一家银行的盈利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主要原因是,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存款和贷款存在久期错配。银行从储户那里吸储,属于负债端,一般都是短期和活期存款,支付比较低的利息。同时在资产端,银行一般都会持有中长期债券,或者向企业放出中长期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为了赚取两者之间的利差,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之间,总存在一个明显的久期错配。久期错配意味着,如果央行定的基准利率发生变化,那么资产和负债端的市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净值发生变化。

举例来说,假设美联储把基准利率提高100个基点,从3%提高到4%。那么在银行的资产端,如果按市值定价的话,其资产市值会相应下降。在负债端,如果储户不做任何反应,继续把钱放在银行,那么银行的负债也会按市值降价,这样净值不变,银行不发生亏损,资产负债表两端平衡。在现实中,银行会倾向于把这部分资产按照“持有到期”来处理,这样就不需要实现市值下降带来的亏损,保持利润表和净值不受影响。

但是如果储户决定提款,他不可能接受提到比自己存款少的资金,也就是说储户的提款额是要按照原价提取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么动用自有现金,或者就是卖出持有的中长期债券套现来应付储户提款。自有现金是有限的,因此银行只能靠出售资产来应对大量储户的提现要求。而在央行升息以后,卖出中长期债券套现则相当于割肉,导致银行发生实实在在的损失。如果短时间内有大量储户同时提出提现需求,那么银行就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

在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背后的逻辑。假设一家银行有100亿资产,其中10亿为现金,90亿为她持有的政府债券。在负债端,该银行有80亿储户存款,10亿长期负债。在这个例子中,该银行的净值(NAV)为10亿。

现在我们假设央行把基准利率从3%上调到4%。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端的90亿政府债券市值下降为67.5亿,银行总资产下降为77.5亿。在负债端,假设储户们后知后觉,没人想要提现,那么储户的存款市值相应下降到60亿,长期负债市值下降到7.5亿。银行净值不变,还是10亿。也就是说,只要没有储户提现,即使央行升息,银行也还是安全的,可以基于“持有到期”会计规则将其资产的市值下降记录为未实现亏损。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半储户决定提款,他们会取走40亿现金。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端需要减去40亿现金,剩下37.5亿总资产。同时我们不要忘记,该银行本来的总储户存款额为80亿,兑付了40亿提款需求后,还剩下40亿的未兑付存款。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总资产已经小于储户的存款额了。从会计上来说,该银行已经资不抵债,需要央行和政府出手救助,否则只能申请破产。

通过这个简单的数学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两个风险因素叠加,对银行的生存会产生致命威胁:第一个是央行升息,另一个是未投保存款额比例过高。央行升息,会加剧银行资产和负债端久期错配产生的亏损风险。而未投保存款额比例太高的话,则加剧了挤兑风险。硅谷银行恰好两样都占到了,因此很不幸地成为了这场风暴的受害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美联储把基准利率提高了450个基点左右,远高于上面例子中的100个基点,因此读者们不难想象,在这个时候遇到储户一起来提款的话,硅谷银行面临多大的压力。

根据最新的统计(Jiang et al, 2023)显示,由于央行在过去一年的激进升息,目前美国大约有10%的银行,其资产端持有的中长期债券市值未实现损失超过硅谷银行。同时也有约10%的银行,其资本金比硅谷银行更低。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指出,如果储户对银行系统继续保持信心,没有提款要求,那么这些最脆弱的银行能够侥幸继续生存。但假若在未投保存款中,有一半储户决定提款,那么大概有190家美国的银行将面临和硅谷银行类似的生存危机,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在美国有不少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和硅谷银行是很相似的,只是这次硅谷银行运气更差,第一个倒下。事实上后来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确实也步硅谷银行后尘,成了下一个倒闭的银行。虽然硅谷银行倒闭危机暂告平息,但并不意味着美国银行系统内所有的风险都已经被消除。银行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资产和负债必定发生久期错配,因此对于这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更显重要。基于之前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美国所有资产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必须接受压力测试,以确保他们把被挤兑的风险降到最小。然而有点讽刺的是,硅谷银行前行政总裁格雷戈里•贝克尔支持通过了2018年颁布的《经济增长、监管救济和消费者保护法》,免除了该压力测试要求。这个例子凸显出银行业在追求利润和创新的同时,需要考虑到风控和安全,不能过于激进。监管机构需要及时把风控漏洞补上,以防止其他银行成为下一个硅谷银行。■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