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3-28 16:33
社会与生活

1543站,从上海坐公交晃荡到北京

长达1200公里的公交漫游。
1543站,从上海坐公交晃荡到北京
程静之

■去年12月,00后男生江夏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全程一共1200公里路,经过1543个公交站,他希望通过一路游荡,释放长时间封闭的压抑、考研和考公的压力,还有失恋后苦闷的情绪。

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江夏把这趟旅行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好几十万的浏览量,经过多平台传播,最后上了热搜。在网络上,他收到了很多夸赞,也收到了很多恶评。有人说大学生都变得这么闲了,这样做就是在「感动自我」;更多人表示的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傻傻地去做没有一点意义的旅行?

江夏觉得疑惑。他说自己总喜欢做一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事情。因为热衷于历史,他曾经花了两个月时间做中国的历史年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新中国,写下每个朝代、每个君王存在的时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整理出来30多页纸。他也喜欢旅游,有一天突发奇想就开始做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列表,注释经纬度、首都、气候类型、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说不定以后旅游的时候会用到。他还列过一张人生清单,比如留长发、认识不同国籍的人、完成一个人系列——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给自己写信……

在同学看来,江夏的喜好有些与众不同。有人觉得他每天在纸上写写画画,过得像个苦行僧,花费的时间不如用来彻底摆烂睡觉;有人从功利化的角度考量他的兴趣,既不是学历史的,又不是学地理的,考研和工作都用不上,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也有部分人能够欣赏他的坚持和毅力,赞许他可以摒弃偏见,专心做自己的事。

但当网络把这点细碎的「不一样」放大,江夏感受到更多质疑,变得有些焦虑。他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为什么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义?」

「大学带给人的难道真的是考证吗?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去挣钱吗?」江夏说。面对现实,他会觉得卷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旅行只是短暂的抽离,回到他所在的民办院校,他也有读研的梦想,也有去名校的渴望。但在好好学习之外,他也总想做一些标准之外的事情,比如在公交车上游荡,做一些无头无脑的规划,像是他对规则和意义表达的一种小小的反抗。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内卷的人,而是「一个追求自我的人」。但要多大限度「追求自我」?他还没想好。

2000年出生的江夏还很年轻,有时,他好像也说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过得很随性,和我聊的时间一推再推,用一种「现代性」的眼光看起来,「时间管理」做得不好,也缺乏规划。但也许就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也在坐公交车从上海晃悠到北京的过程里,藏着点平凡的真相:不那么标准,不那么快,也可以。

以下根据江夏的讲述整理:

第一站

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一共有1200公里路,1543个公交站。

我最早想要挑战这段旅程,灵感来自于一个学长。2021年,他也是坐公交车从上海去北京,旅途中拍了很多段小视频,发在社交媒体上,我看过之后感觉特别励志。再加上那时候我在上海读大学,女朋友在北京,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跟女朋友约定,以后一定要坐公交车去北京看她。

但因为疫情,这个约定被搁置了很久,到了2022年4月份,我完全被封控在学校里,每天行动最远的距离就是从宿舍去食堂,再从食堂回到宿舍。那时候,我连打开窗户透个气,都担心会不会感染,每天过得苦闷又难受。到了12月,终于放开了,没想到我等来的却是一个糟心的结果——女友向我提出了分手。我非常低落,总结起大学这三年,自己既卷不过别人,很多证书都没有考到,恋爱又没有谈好,好像除了经历疫情,其他几乎是一无所获。

在接受失恋的过程中,想来想去,不如干脆趁这个机会坐公交车晃荡去北京,一来更有挑战力,二来可以完成当时的那个约定,之后再把它从人生计划清单里划掉,也算是对那一段情感的告别。

想法确定下来之后,我开始规划公交路线图。每天晚上下课回到寝室,我打开地图软件,对照着途经城市的官网查公交,把各个站点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刚开始我也不熟练,输入两地的距离稍微一长,软件会立马推荐高铁或者飞机,我只好做短距离拆分,从城市转换到另一个城市,看各个站点怎么换乘,最后优化出一条速度最快、换乘最少,而且能从城市的地标建筑穿过的路线。

除了路线图之外,我同期还准备了一些防护用品、退烧药,在北方需要的厚衣服,30多包压缩饼干、薯片、充电宝和两个手机(防止一个导航失效)。

唯一纠结的是要带什么书,我想选一本适合在路上看的,最后就挑了一本《漫漫长路》,书名非常贴切,讲述的是一战期间普通士兵威利·邓恩的故事。简介里说邓恩不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往往在恐怖的想象中尿裤子,动不动就哭泣,但不管多么恐怖的战斗,他总能跟在先遣小分队之中,继续前进。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了自己和主人公身上的一点相似,确信他可以在旅途中带给我陪伴和鼓舞。

准备好这些东西,就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星期。我记得规划到北京最后一站的时候,已经是那天晚上的11:30,我特别激动,幻想着每个必经城市和街道的模样,忍不住开始期待这次旅行。但兴奋归兴奋,我意识到后面六七天要连着赶路,可能会非常疲惫,就控制自己不要再多想,先睡觉。那段时间,我都尽量保证自己每天睡好,但没怎么吃好,因为不想向爸妈多要钱,我每餐都省吃俭用,最后口袋里只省下500块钱,相当于是这趟旅程的全部经费。

临到出发时,除了几个舍友,我没有把计划告诉爸妈和其他朋友。舍友始终劝我不要这样干,怕我途中感染新冠,又怕我遭遇什么不测,太危险了。对于这趟旅程,虽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夸张,但我确实也有焦虑的一面,特别害怕的是遇到一些无法抵抗的意外,比如某趟公交车停运了怎么办;或者遇上暴风雨雪、天气太冷,赶路太痛苦了怎么办;再或者自己阳了,身体状态很差,只能在旅店里躺着度过怎么办。

比起以上的担心,我最忧虑的还是现实的经费问题。如果中途钱用完了,没钱坐公交车,那真是完蛋了。可是既然决定了要去,我不想被这些假想的困难所击退,就鼓励自己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过程苦一点,最终肯定能到达北京。为了以防万一,我跟舍友也做了约定,每天在宿舍小群里发定位,如果钱不够用了,或者遇到其他紧急情况,会第一时间跟他们联系。

在一些以旅行为主题的电影里,主人公开始总是很迷茫,经过一趟旅程之后,往往就能成长很多。开启这趟旅程的前一晚,我睡眠很差,不知道自己能从中收获什么,也怀疑过会不会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最终可能是毫无意义,一无所获。

我希望这次旅行能让自己成长,因为我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幼稚了,长这么大还喜欢看假面骑士和奥特曼,经常傻笑。我想要学会责任和担当,也想试练一下自己的毅力能有多强。别人总说00后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啥事也不能做,我就想做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00后。

一直到12月12日那天下午,出校手续一办好,我立马就出发了。考虑到北上的气温比较冷,我穿了一件深绿色的羽绒服,下身是普通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雪地靴,就这样去赶第一站公交车。

意外

从上海杨浦区出发,之后经过嘉定区,我计划第一天要抵达昆山市的花桥镇,再从镇上坐公交到市中心过夜。在刚开始摇摇晃晃的旅途上,同车的乘客并不多。我记得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心情也没有预想得那么兴奋,反而夹带着一丝沉重,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困难在等待着我。

在刚刚来临的第一个夜晚,我果然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没有规划好时间,我到达花桥镇周边的时候,已经晚上8点多,最后一班公交车早已经开走。花桥镇的边缘十分偏僻,马路上亮着暗黄色的灯,照出一个分布了很多工厂的郊区,晚上四野无人,只有几个店铺星星点点地开着门。我一下子不知道往哪里走,就尝试说能不能睡在马路边,但在躺下来的那一瞬间,地面冰冷的温度立马传递到了全身,我整个人都感觉绷不住了,只好爬起来找地方过夜。

我拎着行李箱重新回到马路上,往昆山市区的方向靠拢,导航显示要走一个多小时,我期盼着能早点儿碰上一家24小时的肯德基或者便利店。在夜晚骤降到零下三四度的气温里,我感觉自己走了很久,脚又累又酸,身上一边在淌汗,一边又冷得发抖。路上偶尔有几辆电瓶车从身边经过,还有一些哗啦啦开过的大货车,但行人只剩下我一个,就感觉自己要被这个漫漫长夜所围困,脚下的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又走过了一段路,我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家网咖亮着白色的灯,住的地方总算有了着落,情绪一下子就没那么焦虑了。随着那点亮光,我找到了网咖黑黢黢的入口,在前台付了30块钱,定了一个单独的房间,环境虽然简陋,还充斥着一股烟味,但至少屋里很暖和,比睡在外面强,我就觉得很开心了,半躺在椅子上度过了第一夜。

第二天早上,我6:00就起来去赶早班车。没想到从无锡到常州的路上,第二个意外又紧接着发生——我坐过了开往常州市区的首末站,原因是司机抵达终点后没有停车,拐个弯又立即发车往回开了,等我回过神来,车子已经开出去了好远。

司机到站停车后,我不得不下车重新走回头路。那一片真的是荒郊野岭,几乎没什么路灯,过了傍晚六点,天色越来越昏暗,我能听到远处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但连一个房子都看不到,视野之内全是黑不溜秋的森林。虽然导航显示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但那一段路我走得真的好孤独,真有一种被黑暗和恐惧吞噬的感觉,脑子开始假想会不会有动物冲出来袭击我,或者有人突然跑来抢劫我。

我拖着行李箱拼命往前走,好在提前2分钟赶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车,错过真的就没了。到达常州市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我找到了一家便利店,一边吃东西一边庆幸,还好没有住在荒郊野外,否则连个帐篷或者睡袋都没有,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天,我基本都是早上6:00起来去赶车,到了晚上8:00停下来找住宿,有时候是住在百元以内的家庭旅店,有时候就趴在便利店的桌子上凑合一晚。虽然这些地方条件一般,但我真的太累了,总是睡得特别香,尤其是在便利店里,可以吃,可以睡,还特别温暖,趴在桌子上睡觉,我会有一种回到高中午休的感觉。

两次意外发生以后,我意识到出错真的很麻烦,变得更加谨慎。但途中一些具体的难题还是会向我砸过来,比如遇到城市衔接的地方,有的公交车走到头就没有车站了,我必须往前步行几公里才能到达下一站;有的车站是定点发车,一天只有两班,如果赶不上最后一趟,我就得停留在某个地方过夜。

到了旅途的第三四天,我才稍微习惯了一点在冷风中赶路。有一次在前往徐州的路上,也是走路去赶车,那天刮着非常强劲的寒风,把我整个人都吹崩溃了,每走三步就要后退两步,手也冻得失去了知觉。到达徐州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家饭店,点了一大碗热汤,一碗盖浇饭,还有徐州特色的把子肉,那一顿真是吃得畅快啊!

离开徐州后,我好不容易走出了江苏,到了山东境内,又再一次经历了意外, 就是我真的感染了新冠。一路上,我戴了三层防护口罩,但病毒真是防不住,到了第四还是第五天,我就发现自己不舒服了,浑身没劲,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只能靠意志坚持,到了傍晚,我赶紧停止赶路,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来,吃了药,用毛巾蘸冷水降温,然后补充了很多水果,早早地睡了一觉,就希望自己能快一点好起来。

这次生病更让我感觉到,与其说这是一趟旅行,不如说是一种冒险。其实,每次找到落脚的小旅馆,我会经常一个人在夜里爬起来哭,也不知道为什么难受,为什么痛苦,就是忍不住想哭。说实话,行程走到后面,我经常拖着行李箱,找不到地方睡,体力和精神消耗都很大,真的很想家。我无数次想过,要不找个城市坐高铁回家算了,但又放不下去北京的执念。我不想半途而废,也不想让自己看不起自己。

一件伟大的事情

继续赶路。

不同城市公交车的颜色、车型、装修不同,上海公交车主打的是白色配点蓝或绿;昆山的公交则是海鱼一样的银灰色,在阳光下看起来银晃晃一片;北京的公交车很多涂成亮红色,两截车身拼在一起,像个小火车。

公交串起的旅程,就是从高楼大厦开始,慢慢看到越来越矮的居民区,再看到遍布工厂的郊区,逐渐过渡成小镇和一大片农田,接着又回到郊区……形成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循环。一路上,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农村才显现出不同,从南到北,我看到农村房屋慢慢变化,南边大多是黑瓦白墙,往北就成了围成四合院样貌的红砖房。那些我之前在地理课上学习过的中国民居,直到这一次才有眼见为实的感觉。

南方城市的一体化做得更好,特别是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公交车能做到无缝隙换乘,而且速度非常快,一天就能让你跨越这三座城市;到了北方,城市之间的缝隙变大了,很多公交车衔接不上,小三轮车的生意由此滋生,很多当地师傅专门把人带到下一个城市的公交站。他们告诉我,最近几年,已经接到不少跟我一样选择坐公交车长途旅行的游客。

最为特别的一段路程需要跨过长江,我选择的是坐轮渡。这是我第一次坐船过长江,站在甲板上,能听到轮船汽笛呜呜的声音,还能闻到汽油的味道。江面上的风很大,有阳光洒在脸上,脚下的江水波光粼粼的,很多货船在井然有序地各自奔忙,我就感觉是被长江拥抱了,原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是真的,我的内心特别平静,特别自由,也觉得在大自然中的自己虽然很渺小,但好像又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

下船后,我继续在公交车上放空、晃荡。有很多同乘者,他们有的是背着书包上下学的中学生,有的是看起来刚从火车站下车,拖着行李返乡的打工人;有的是穿着制服、拿着铲子,要去道路或者建筑工地干活的工人;还有一些农民挑着扁担,装了很多大白菜和萝卜去城里卖。出发的时候,我随身带了几百张明信片,一路上都送给了这些同乘者,大部分给的是拎着行李箱返乡的大学生。

走到淮安的一个村子时,没有公交站牌,我站错了等车的位置,错过了一趟车,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我就看到了一位老奶奶,80多岁了,在马路上散步,她好心地把我带到了站点,还关心我在上海上大学怎么样,这一下子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特别有亲切感,我也送了她一张明信片。

类似奶奶那样戴着帽子、围巾、手套的老年人是陪伴我这趟旅程的主体,他们有的坐公交车去城里办事,有的去看城里的儿女,有的和老伴儿去逛一逛街,也有一些是拄着拐杖、腿脚不利索的老人,摇摇晃晃地上了车,也不明确他们坐车的目的地是哪儿。一路上,他们会聊儿子又干了什么让人操心的事,跟媳妇关系又怎么不好了,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

我经常一边听着他们说话,一边看着窗外,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等睡醒过来,风景和人也看腻了,我就会掏出那本《漫漫长路》,在摇晃的公交车上看书特别有意思,会让你体会到一种双重的幸福。

我真的到北京了!

坐在公交车上,我会经常想起自己成长的一些片段,还会想起儿时外婆带我坐公交车的情景。

在我读高三那一年,外婆走了,我非常难受。小时候,爸爸妈妈要上班,很少照顾我,就把我放在外婆家。外婆经常带我去逛公园、看花市,那时候,合肥老家还没有地铁,去哪里都需要坐公交。公交车很老,也走不快,启动时会「噗噗」地抖动一下,里面的座椅还是木头制的,坐起来也不舒服。外婆会把我抱在腿上,给我东西吃,她话很少,但给人感觉是那么温厚又慈祥,因为我喜欢吃烤鸭,外婆就把烤鸭当成宝,每次经过烤鸭店,都会带我下车去买一只,再坐下一趟公交车回家。

长大之后,公交车又变成了我上下学的工具。我在学校结识了一位好朋友,跟他家就差了一站地,两人每天约着坐公交,一起在车上背书、写作业,也会打打闹闹地聊天、开玩笑。他还有一个MP3,分享着耳塞,我们就在车上听歌,看熟悉的街景。对于我来说,公交车把学校、补习班、朋友、自己家和外婆家串联了起来,几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

后来上了大学,我跟公交车打交道的时间变少了,每次在上海出行都是坐地铁,虽然增加了便利,但总感觉太过机械,司机单独坐在一个操作间里,车厢里人与人之间也不会交谈,就有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息。

一直到这次旅行,我才重新感受到坐公交车特别的魅力,它比地铁更自由,更开阔,离「人」和生活气息都更近。它的线路有很多条,几乎能触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它也会把你淹没在一群普通人当中,让你感受生活里普普通通的开心与不开心。

旅行到后半程,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打开手机地图,看导航显示离北京越来越近。等进入通州境内,各个社交平台的IP地址都变成了北京,那一瞬间我才是真正的开心,也充满了出发时完全没有的那种意义感——我真的到北京了!

我看到国贸的中国尊那么稳定地屹立在那里,记起来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岁月神偷》,小男孩的哥哥生病了,一家人要从香港坐火车带他去北京看病,但小男孩不知道哥哥生病有多严重,他最开心的就是说,「我到北京了!」虽然我跟那个男孩的心情不完全一样,但就觉得,自己也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一个那么多人向往的地方。

抵达最终目的地海淀区大学城,找到旅馆住下来,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夜晚。我激动地给最好的朋友打电话,说一路上多么冷,吃了多少苦,说我失恋了,但就算女朋友回不来也无所谓了,因为我现在到了北京,拥有了地暖,我真的觉得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我在旅店里热泪盈眶地哭了。

孤独又有勇气

在北京的第二天,我没有打扰前女友,而是去见了一个朋友。我们一起去逛了天安门,又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买了旧粮票,最后看了看北大和清华,虽然只是在外围粗略地走了一下,但感觉学校特别气派,哪怕我考十年研都考不上,走这一趟真的值了。

旅行刚开始,我就把自己的路线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一方面想听到公交圈内人的建议,一方面也想得到支持和认可,没想到帖子获得好几十万的浏览量,记者看到后采访了我,还把旅行vlog剪辑成短视频,经过多平台传播,最后上了热搜。

我妈是从新闻上知道这件事的。刚开始,她还不敢相信,后来一听声音,看到模样,就是我,之后我爸就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怎么坐公交车跑那么远。我说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没说什么,叮嘱我注意安全,还给我打了一笔钱。在北京逛完那一天,我拿着这笔钱买了回家的高铁票,登上高铁的那一刻,我感觉真的告别了北京,才算给这趟旅行画上了句号。

这件事最开始受到网络关注,大家评论还蛮有素质的,有些妈妈赞我很强大,说自己家小孩就缺乏这种闯劲;有些说我能完成这件事,以后一定可以成为负责任的人;室友也觉得我特别厉害,大家每天忙着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少敢于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但随着热度越来越高,更多人参与了评论,质疑我的声音变多了,他们说大学生都变得这么闲的吗,这样做就是在「感动自我」;更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傻傻地去做没有一点意义的旅行?

视频里,能看出我前额挑染了两缕黄头发。因为喜欢电影《情书》,看到男主角之前染过头发,我一直都想染,但高中不允许,到了大学才去染了两缕。原本我觉得染个头发不算什么事,没想到这次也被人说成「小混混」。

这些话让我特别伤心,我不明白自己只是坐一个公交车,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会遭到来自社会这么大的恶意。

因为这些恶评,我感觉被拉入了网络的小世界。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反抗,为什么一定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为什么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义?但我的认知不够坚定,还是把别人的言论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体系。恶评看多了之后,我变得非常焦虑,学习也学不进去了,就感觉自己辛辛苦苦一趟旅程,换来的是这么多的否定。

后来,辅导员帮我约了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医生告诉我说,做什么事情,意义本身不在于给别人的感觉,而在于自己是否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后来,我看到一本书叫《乌合之众》,重新思考,就发现无论什么事情发在网络上,很多网友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某个观点带偏,最后就变成为了否定而否定。

我慢慢学会客观地看待这件事,会感觉大家其实在生活里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才把网络作为负面情绪的发泄口。我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要么考研压力特别大,要么受到疫情的影响,要么受到经济大环境的牵连,爸爸妈妈做生意出了问题,各种坏情绪累积在一起,让人感觉戾气特别重。哪怕对于一些纯粹好的事情,他们也会往坏处想,之后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无差别的人身攻击。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才敢坚定地说,没有太多的顾虑,也没有太多深刻的东西,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一趟旅行。但经历了这一切,我开始有意识地远离网络,很少再做分享了,担心遇到一些爱抬杠的人,也厌烦了无休止的冲突。

现在,坐在公交车上是我感到最快乐的时光。公交车很纯粹,就是往前走,把你带到下一个目的地,跟着它一起摇晃、游荡,我好像暂时从纷繁的考研和考证文化中脱离了出来,在那些瞬间,我心里变得非常平静,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内卷的人,而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

现在的大学,很多人都是早上8:00去图书馆,待到晚上10:00再离开,我也不例外。从本质上,我并不喜欢这样。我也思考过,大学带给人的教育是什么?难道真的是考证吗?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去挣钱吗?最近我看到,一些名校毕业生能够从传统路径跳出来,去做保洁员、收纳师等一些纯粹体力劳动的工作,我觉得他们内心真的很强大。其实,在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就去工地搬过砖,也做过一段时间保安,体味过这里面的辛苦,感到学历还是一项很重要的武器。

回到学校,我也有读研的梦想,也有去名校的渴望,希望将来做一名能帮助病人的医生。我知道哪怕考上了研究生,未来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还是没有跳出规则的勇气,毕竟资金是最现实的问题,家里财力也有限,我得先工作挣钱,等到攒够一笔维持生活的现金,我会把工作放下,去看看广大的世界。

现在,我不想给自己贴「公交迷」的标签,也不想做那种流浪汉式的旅行,只是希望在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偶尔抽出时间做一些标准之外的事情。

比如我挺喜欢历史的,做过中国的历史年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新中国,写下每个朝代、每个君王存在的时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花了两个月,整理出来30多页纸。我也喜欢旅行,有一天突发奇想开始做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列表,注释它的经纬度、首都、气候类型、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说不定以后旅游的时候会用到。我还有一张人生清单,比如留长发、认识不同国籍的人、完成一个人系列——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给自己写信。

最近,我用谷歌地图又制定了三条线路图,一条是坐公交车绕台湾岛一圈,一条是坐公交从美国西部跨越到东部,还有一条是从北京坐火车去伦敦。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我喜欢这件事情。

在去北京的公交之旅中,全程最苦的一段路是从河北黄骅到天津,30公里路,一天只有两班车,我错过了早上第一班,又不想空等几个小时,就决定步行到下一站。走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已经很累了,看着脚下的路笔直往前面延伸,从泥土路,变成柏油路,又变成水泥路,走到后来,我眼泪都滴下来,感觉是给自己找了一项酷刑。

走完那30公里,我脚特别疼,整个身体要散架了。但艰难也有它的魅力,当我真的走到目标车站,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回过头来看,我感到当时的自己真的又孤独,又充满勇气。

希望以后还能带着这种感觉继续上路。■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1543站,从上海坐公交晃荡到北京
2023-03-28 16:33
社会与生活

1543站,从上海坐公交晃荡到北京

长达1200公里的公交漫游。
程静之

■去年12月,00后男生江夏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全程一共1200公里路,经过1543个公交站,他希望通过一路游荡,释放长时间封闭的压抑、考研和考公的压力,还有失恋后苦闷的情绪。

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江夏把这趟旅行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好几十万的浏览量,经过多平台传播,最后上了热搜。在网络上,他收到了很多夸赞,也收到了很多恶评。有人说大学生都变得这么闲了,这样做就是在「感动自我」;更多人表示的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傻傻地去做没有一点意义的旅行?

江夏觉得疑惑。他说自己总喜欢做一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事情。因为热衷于历史,他曾经花了两个月时间做中国的历史年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新中国,写下每个朝代、每个君王存在的时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整理出来30多页纸。他也喜欢旅游,有一天突发奇想就开始做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列表,注释经纬度、首都、气候类型、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说不定以后旅游的时候会用到。他还列过一张人生清单,比如留长发、认识不同国籍的人、完成一个人系列——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给自己写信……

在同学看来,江夏的喜好有些与众不同。有人觉得他每天在纸上写写画画,过得像个苦行僧,花费的时间不如用来彻底摆烂睡觉;有人从功利化的角度考量他的兴趣,既不是学历史的,又不是学地理的,考研和工作都用不上,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也有部分人能够欣赏他的坚持和毅力,赞许他可以摒弃偏见,专心做自己的事。

但当网络把这点细碎的「不一样」放大,江夏感受到更多质疑,变得有些焦虑。他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为什么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义?」

「大学带给人的难道真的是考证吗?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去挣钱吗?」江夏说。面对现实,他会觉得卷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旅行只是短暂的抽离,回到他所在的民办院校,他也有读研的梦想,也有去名校的渴望。但在好好学习之外,他也总想做一些标准之外的事情,比如在公交车上游荡,做一些无头无脑的规划,像是他对规则和意义表达的一种小小的反抗。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内卷的人,而是「一个追求自我的人」。但要多大限度「追求自我」?他还没想好。

2000年出生的江夏还很年轻,有时,他好像也说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过得很随性,和我聊的时间一推再推,用一种「现代性」的眼光看起来,「时间管理」做得不好,也缺乏规划。但也许就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也在坐公交车从上海晃悠到北京的过程里,藏着点平凡的真相:不那么标准,不那么快,也可以。

以下根据江夏的讲述整理:

第一站

从上海坐公交车去北京,一共有1200公里路,1543个公交站。

我最早想要挑战这段旅程,灵感来自于一个学长。2021年,他也是坐公交车从上海去北京,旅途中拍了很多段小视频,发在社交媒体上,我看过之后感觉特别励志。再加上那时候我在上海读大学,女朋友在北京,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跟女朋友约定,以后一定要坐公交车去北京看她。

但因为疫情,这个约定被搁置了很久,到了2022年4月份,我完全被封控在学校里,每天行动最远的距离就是从宿舍去食堂,再从食堂回到宿舍。那时候,我连打开窗户透个气,都担心会不会感染,每天过得苦闷又难受。到了12月,终于放开了,没想到我等来的却是一个糟心的结果——女友向我提出了分手。我非常低落,总结起大学这三年,自己既卷不过别人,很多证书都没有考到,恋爱又没有谈好,好像除了经历疫情,其他几乎是一无所获。

在接受失恋的过程中,想来想去,不如干脆趁这个机会坐公交车晃荡去北京,一来更有挑战力,二来可以完成当时的那个约定,之后再把它从人生计划清单里划掉,也算是对那一段情感的告别。

想法确定下来之后,我开始规划公交路线图。每天晚上下课回到寝室,我打开地图软件,对照着途经城市的官网查公交,把各个站点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刚开始我也不熟练,输入两地的距离稍微一长,软件会立马推荐高铁或者飞机,我只好做短距离拆分,从城市转换到另一个城市,看各个站点怎么换乘,最后优化出一条速度最快、换乘最少,而且能从城市的地标建筑穿过的路线。

除了路线图之外,我同期还准备了一些防护用品、退烧药,在北方需要的厚衣服,30多包压缩饼干、薯片、充电宝和两个手机(防止一个导航失效)。

唯一纠结的是要带什么书,我想选一本适合在路上看的,最后就挑了一本《漫漫长路》,书名非常贴切,讲述的是一战期间普通士兵威利·邓恩的故事。简介里说邓恩不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往往在恐怖的想象中尿裤子,动不动就哭泣,但不管多么恐怖的战斗,他总能跟在先遣小分队之中,继续前进。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了自己和主人公身上的一点相似,确信他可以在旅途中带给我陪伴和鼓舞。

准备好这些东西,就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星期。我记得规划到北京最后一站的时候,已经是那天晚上的11:30,我特别激动,幻想着每个必经城市和街道的模样,忍不住开始期待这次旅行。但兴奋归兴奋,我意识到后面六七天要连着赶路,可能会非常疲惫,就控制自己不要再多想,先睡觉。那段时间,我都尽量保证自己每天睡好,但没怎么吃好,因为不想向爸妈多要钱,我每餐都省吃俭用,最后口袋里只省下500块钱,相当于是这趟旅程的全部经费。

临到出发时,除了几个舍友,我没有把计划告诉爸妈和其他朋友。舍友始终劝我不要这样干,怕我途中感染新冠,又怕我遭遇什么不测,太危险了。对于这趟旅程,虽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夸张,但我确实也有焦虑的一面,特别害怕的是遇到一些无法抵抗的意外,比如某趟公交车停运了怎么办;或者遇上暴风雨雪、天气太冷,赶路太痛苦了怎么办;再或者自己阳了,身体状态很差,只能在旅店里躺着度过怎么办。

比起以上的担心,我最忧虑的还是现实的经费问题。如果中途钱用完了,没钱坐公交车,那真是完蛋了。可是既然决定了要去,我不想被这些假想的困难所击退,就鼓励自己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过程苦一点,最终肯定能到达北京。为了以防万一,我跟舍友也做了约定,每天在宿舍小群里发定位,如果钱不够用了,或者遇到其他紧急情况,会第一时间跟他们联系。

在一些以旅行为主题的电影里,主人公开始总是很迷茫,经过一趟旅程之后,往往就能成长很多。开启这趟旅程的前一晚,我睡眠很差,不知道自己能从中收获什么,也怀疑过会不会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最终可能是毫无意义,一无所获。

我希望这次旅行能让自己成长,因为我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幼稚了,长这么大还喜欢看假面骑士和奥特曼,经常傻笑。我想要学会责任和担当,也想试练一下自己的毅力能有多强。别人总说00后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啥事也不能做,我就想做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00后。

一直到12月12日那天下午,出校手续一办好,我立马就出发了。考虑到北上的气温比较冷,我穿了一件深绿色的羽绒服,下身是普通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雪地靴,就这样去赶第一站公交车。

意外

从上海杨浦区出发,之后经过嘉定区,我计划第一天要抵达昆山市的花桥镇,再从镇上坐公交到市中心过夜。在刚开始摇摇晃晃的旅途上,同车的乘客并不多。我记得那天的天气阴沉沉的,心情也没有预想得那么兴奋,反而夹带着一丝沉重,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困难在等待着我。

在刚刚来临的第一个夜晚,我果然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没有规划好时间,我到达花桥镇周边的时候,已经晚上8点多,最后一班公交车早已经开走。花桥镇的边缘十分偏僻,马路上亮着暗黄色的灯,照出一个分布了很多工厂的郊区,晚上四野无人,只有几个店铺星星点点地开着门。我一下子不知道往哪里走,就尝试说能不能睡在马路边,但在躺下来的那一瞬间,地面冰冷的温度立马传递到了全身,我整个人都感觉绷不住了,只好爬起来找地方过夜。

我拎着行李箱重新回到马路上,往昆山市区的方向靠拢,导航显示要走一个多小时,我期盼着能早点儿碰上一家24小时的肯德基或者便利店。在夜晚骤降到零下三四度的气温里,我感觉自己走了很久,脚又累又酸,身上一边在淌汗,一边又冷得发抖。路上偶尔有几辆电瓶车从身边经过,还有一些哗啦啦开过的大货车,但行人只剩下我一个,就感觉自己要被这个漫漫长夜所围困,脚下的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又走过了一段路,我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家网咖亮着白色的灯,住的地方总算有了着落,情绪一下子就没那么焦虑了。随着那点亮光,我找到了网咖黑黢黢的入口,在前台付了30块钱,定了一个单独的房间,环境虽然简陋,还充斥着一股烟味,但至少屋里很暖和,比睡在外面强,我就觉得很开心了,半躺在椅子上度过了第一夜。

第二天早上,我6:00就起来去赶早班车。没想到从无锡到常州的路上,第二个意外又紧接着发生——我坐过了开往常州市区的首末站,原因是司机抵达终点后没有停车,拐个弯又立即发车往回开了,等我回过神来,车子已经开出去了好远。

司机到站停车后,我不得不下车重新走回头路。那一片真的是荒郊野岭,几乎没什么路灯,过了傍晚六点,天色越来越昏暗,我能听到远处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但连一个房子都看不到,视野之内全是黑不溜秋的森林。虽然导航显示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但那一段路我走得真的好孤独,真有一种被黑暗和恐惧吞噬的感觉,脑子开始假想会不会有动物冲出来袭击我,或者有人突然跑来抢劫我。

我拖着行李箱拼命往前走,好在提前2分钟赶上了最后一班公交车,错过真的就没了。到达常州市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我找到了一家便利店,一边吃东西一边庆幸,还好没有住在荒郊野外,否则连个帐篷或者睡袋都没有,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天,我基本都是早上6:00起来去赶车,到了晚上8:00停下来找住宿,有时候是住在百元以内的家庭旅店,有时候就趴在便利店的桌子上凑合一晚。虽然这些地方条件一般,但我真的太累了,总是睡得特别香,尤其是在便利店里,可以吃,可以睡,还特别温暖,趴在桌子上睡觉,我会有一种回到高中午休的感觉。

两次意外发生以后,我意识到出错真的很麻烦,变得更加谨慎。但途中一些具体的难题还是会向我砸过来,比如遇到城市衔接的地方,有的公交车走到头就没有车站了,我必须往前步行几公里才能到达下一站;有的车站是定点发车,一天只有两班,如果赶不上最后一趟,我就得停留在某个地方过夜。

到了旅途的第三四天,我才稍微习惯了一点在冷风中赶路。有一次在前往徐州的路上,也是走路去赶车,那天刮着非常强劲的寒风,把我整个人都吹崩溃了,每走三步就要后退两步,手也冻得失去了知觉。到达徐州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了一家饭店,点了一大碗热汤,一碗盖浇饭,还有徐州特色的把子肉,那一顿真是吃得畅快啊!

离开徐州后,我好不容易走出了江苏,到了山东境内,又再一次经历了意外, 就是我真的感染了新冠。一路上,我戴了三层防护口罩,但病毒真是防不住,到了第四还是第五天,我就发现自己不舒服了,浑身没劲,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只能靠意志坚持,到了傍晚,我赶紧停止赶路,找了一家旅馆住下来,吃了药,用毛巾蘸冷水降温,然后补充了很多水果,早早地睡了一觉,就希望自己能快一点好起来。

这次生病更让我感觉到,与其说这是一趟旅行,不如说是一种冒险。其实,每次找到落脚的小旅馆,我会经常一个人在夜里爬起来哭,也不知道为什么难受,为什么痛苦,就是忍不住想哭。说实话,行程走到后面,我经常拖着行李箱,找不到地方睡,体力和精神消耗都很大,真的很想家。我无数次想过,要不找个城市坐高铁回家算了,但又放不下去北京的执念。我不想半途而废,也不想让自己看不起自己。

一件伟大的事情

继续赶路。

不同城市公交车的颜色、车型、装修不同,上海公交车主打的是白色配点蓝或绿;昆山的公交则是海鱼一样的银灰色,在阳光下看起来银晃晃一片;北京的公交车很多涂成亮红色,两截车身拼在一起,像个小火车。

公交串起的旅程,就是从高楼大厦开始,慢慢看到越来越矮的居民区,再看到遍布工厂的郊区,逐渐过渡成小镇和一大片农田,接着又回到郊区……形成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城市的循环。一路上,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农村才显现出不同,从南到北,我看到农村房屋慢慢变化,南边大多是黑瓦白墙,往北就成了围成四合院样貌的红砖房。那些我之前在地理课上学习过的中国民居,直到这一次才有眼见为实的感觉。

南方城市的一体化做得更好,特别是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公交车能做到无缝隙换乘,而且速度非常快,一天就能让你跨越这三座城市;到了北方,城市之间的缝隙变大了,很多公交车衔接不上,小三轮车的生意由此滋生,很多当地师傅专门把人带到下一个城市的公交站。他们告诉我,最近几年,已经接到不少跟我一样选择坐公交车长途旅行的游客。

最为特别的一段路程需要跨过长江,我选择的是坐轮渡。这是我第一次坐船过长江,站在甲板上,能听到轮船汽笛呜呜的声音,还能闻到汽油的味道。江面上的风很大,有阳光洒在脸上,脚下的江水波光粼粼的,很多货船在井然有序地各自奔忙,我就感觉是被长江拥抱了,原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是真的,我的内心特别平静,特别自由,也觉得在大自然中的自己虽然很渺小,但好像又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

下船后,我继续在公交车上放空、晃荡。有很多同乘者,他们有的是背着书包上下学的中学生,有的是看起来刚从火车站下车,拖着行李返乡的打工人;有的是穿着制服、拿着铲子,要去道路或者建筑工地干活的工人;还有一些农民挑着扁担,装了很多大白菜和萝卜去城里卖。出发的时候,我随身带了几百张明信片,一路上都送给了这些同乘者,大部分给的是拎着行李箱返乡的大学生。

走到淮安的一个村子时,没有公交站牌,我站错了等车的位置,错过了一趟车,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我就看到了一位老奶奶,80多岁了,在马路上散步,她好心地把我带到了站点,还关心我在上海上大学怎么样,这一下子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特别有亲切感,我也送了她一张明信片。

类似奶奶那样戴着帽子、围巾、手套的老年人是陪伴我这趟旅程的主体,他们有的坐公交车去城里办事,有的去看城里的儿女,有的和老伴儿去逛一逛街,也有一些是拄着拐杖、腿脚不利索的老人,摇摇晃晃地上了车,也不明确他们坐车的目的地是哪儿。一路上,他们会聊儿子又干了什么让人操心的事,跟媳妇关系又怎么不好了,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

我经常一边听着他们说话,一边看着窗外,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等睡醒过来,风景和人也看腻了,我就会掏出那本《漫漫长路》,在摇晃的公交车上看书特别有意思,会让你体会到一种双重的幸福。

我真的到北京了!

坐在公交车上,我会经常想起自己成长的一些片段,还会想起儿时外婆带我坐公交车的情景。

在我读高三那一年,外婆走了,我非常难受。小时候,爸爸妈妈要上班,很少照顾我,就把我放在外婆家。外婆经常带我去逛公园、看花市,那时候,合肥老家还没有地铁,去哪里都需要坐公交。公交车很老,也走不快,启动时会「噗噗」地抖动一下,里面的座椅还是木头制的,坐起来也不舒服。外婆会把我抱在腿上,给我东西吃,她话很少,但给人感觉是那么温厚又慈祥,因为我喜欢吃烤鸭,外婆就把烤鸭当成宝,每次经过烤鸭店,都会带我下车去买一只,再坐下一趟公交车回家。

长大之后,公交车又变成了我上下学的工具。我在学校结识了一位好朋友,跟他家就差了一站地,两人每天约着坐公交,一起在车上背书、写作业,也会打打闹闹地聊天、开玩笑。他还有一个MP3,分享着耳塞,我们就在车上听歌,看熟悉的街景。对于我来说,公交车把学校、补习班、朋友、自己家和外婆家串联了起来,几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

后来上了大学,我跟公交车打交道的时间变少了,每次在上海出行都是坐地铁,虽然增加了便利,但总感觉太过机械,司机单独坐在一个操作间里,车厢里人与人之间也不会交谈,就有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息。

一直到这次旅行,我才重新感受到坐公交车特别的魅力,它比地铁更自由,更开阔,离「人」和生活气息都更近。它的线路有很多条,几乎能触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它也会把你淹没在一群普通人当中,让你感受生活里普普通通的开心与不开心。

旅行到后半程,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打开手机地图,看导航显示离北京越来越近。等进入通州境内,各个社交平台的IP地址都变成了北京,那一瞬间我才是真正的开心,也充满了出发时完全没有的那种意义感——我真的到北京了!

我看到国贸的中国尊那么稳定地屹立在那里,记起来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岁月神偷》,小男孩的哥哥生病了,一家人要从香港坐火车带他去北京看病,但小男孩不知道哥哥生病有多严重,他最开心的就是说,「我到北京了!」虽然我跟那个男孩的心情不完全一样,但就觉得,自己也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一个那么多人向往的地方。

抵达最终目的地海淀区大学城,找到旅馆住下来,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夜晚。我激动地给最好的朋友打电话,说一路上多么冷,吃了多少苦,说我失恋了,但就算女朋友回不来也无所谓了,因为我现在到了北京,拥有了地暖,我真的觉得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我在旅店里热泪盈眶地哭了。

孤独又有勇气

在北京的第二天,我没有打扰前女友,而是去见了一个朋友。我们一起去逛了天安门,又去潘家园旧货市场买了旧粮票,最后看了看北大和清华,虽然只是在外围粗略地走了一下,但感觉学校特别气派,哪怕我考十年研都考不上,走这一趟真的值了。

旅行刚开始,我就把自己的路线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一方面想听到公交圈内人的建议,一方面也想得到支持和认可,没想到帖子获得好几十万的浏览量,记者看到后采访了我,还把旅行vlog剪辑成短视频,经过多平台传播,最后上了热搜。

我妈是从新闻上知道这件事的。刚开始,她还不敢相信,后来一听声音,看到模样,就是我,之后我爸就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怎么坐公交车跑那么远。我说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没说什么,叮嘱我注意安全,还给我打了一笔钱。在北京逛完那一天,我拿着这笔钱买了回家的高铁票,登上高铁的那一刻,我感觉真的告别了北京,才算给这趟旅行画上了句号。

这件事最开始受到网络关注,大家评论还蛮有素质的,有些妈妈赞我很强大,说自己家小孩就缺乏这种闯劲;有些说我能完成这件事,以后一定可以成为负责任的人;室友也觉得我特别厉害,大家每天忙着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少敢于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但随着热度越来越高,更多人参与了评论,质疑我的声音变多了,他们说大学生都变得这么闲的吗,这样做就是在「感动自我」;更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傻傻地去做没有一点意义的旅行?

视频里,能看出我前额挑染了两缕黄头发。因为喜欢电影《情书》,看到男主角之前染过头发,我一直都想染,但高中不允许,到了大学才去染了两缕。原本我觉得染个头发不算什么事,没想到这次也被人说成「小混混」。

这些话让我特别伤心,我不明白自己只是坐一个公交车,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会遭到来自社会这么大的恶意。

因为这些恶评,我感觉被拉入了网络的小世界。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反抗,为什么一定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子?为什么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意义?但我的认知不够坚定,还是把别人的言论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体系。恶评看多了之后,我变得非常焦虑,学习也学不进去了,就感觉自己辛辛苦苦一趟旅程,换来的是这么多的否定。

后来,辅导员帮我约了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医生告诉我说,做什么事情,意义本身不在于给别人的感觉,而在于自己是否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后来,我看到一本书叫《乌合之众》,重新思考,就发现无论什么事情发在网络上,很多网友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某个观点带偏,最后就变成为了否定而否定。

我慢慢学会客观地看待这件事,会感觉大家其实在生活里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才把网络作为负面情绪的发泄口。我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要么考研压力特别大,要么受到疫情的影响,要么受到经济大环境的牵连,爸爸妈妈做生意出了问题,各种坏情绪累积在一起,让人感觉戾气特别重。哪怕对于一些纯粹好的事情,他们也会往坏处想,之后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无差别的人身攻击。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才敢坚定地说,没有太多的顾虑,也没有太多深刻的东西,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一趟旅行。但经历了这一切,我开始有意识地远离网络,很少再做分享了,担心遇到一些爱抬杠的人,也厌烦了无休止的冲突。

现在,坐在公交车上是我感到最快乐的时光。公交车很纯粹,就是往前走,把你带到下一个目的地,跟着它一起摇晃、游荡,我好像暂时从纷繁的考研和考证文化中脱离了出来,在那些瞬间,我心里变得非常平静,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内卷的人,而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

现在的大学,很多人都是早上8:00去图书馆,待到晚上10:00再离开,我也不例外。从本质上,我并不喜欢这样。我也思考过,大学带给人的教育是什么?难道真的是考证吗?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去挣钱吗?最近我看到,一些名校毕业生能够从传统路径跳出来,去做保洁员、收纳师等一些纯粹体力劳动的工作,我觉得他们内心真的很强大。其实,在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就去工地搬过砖,也做过一段时间保安,体味过这里面的辛苦,感到学历还是一项很重要的武器。

回到学校,我也有读研的梦想,也有去名校的渴望,希望将来做一名能帮助病人的医生。我知道哪怕考上了研究生,未来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还是没有跳出规则的勇气,毕竟资金是最现实的问题,家里财力也有限,我得先工作挣钱,等到攒够一笔维持生活的现金,我会把工作放下,去看看广大的世界。

现在,我不想给自己贴「公交迷」的标签,也不想做那种流浪汉式的旅行,只是希望在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偶尔抽出时间做一些标准之外的事情。

比如我挺喜欢历史的,做过中国的历史年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新中国,写下每个朝代、每个君王存在的时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花了两个月,整理出来30多页纸。我也喜欢旅行,有一天突发奇想开始做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列表,注释它的经纬度、首都、气候类型、邮政编码、电话区号,说不定以后旅游的时候会用到。我还有一张人生清单,比如留长发、认识不同国籍的人、完成一个人系列——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给自己写信。

最近,我用谷歌地图又制定了三条线路图,一条是坐公交车绕台湾岛一圈,一条是坐公交从美国西部跨越到东部,还有一条是从北京坐火车去伦敦。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我喜欢这件事情。

在去北京的公交之旅中,全程最苦的一段路是从河北黄骅到天津,30公里路,一天只有两班车,我错过了早上第一班,又不想空等几个小时,就决定步行到下一站。走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已经很累了,看着脚下的路笔直往前面延伸,从泥土路,变成柏油路,又变成水泥路,走到后来,我眼泪都滴下来,感觉是给自己找了一项酷刑。

走完那30公里,我脚特别疼,整个身体要散架了。但艰难也有它的魅力,当我真的走到目标车站,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回过头来看,我感到当时的自己真的又孤独,又充满勇气。

希望以后还能带着这种感觉继续上路。■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