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2-03 11:47
社会与生活

面对中年危机,开启一段冒险

张乐愚:在中年危机面前,人们需要“风险能动性”,不仅关注马上、立刻的问题,还要能够放眼长远,思考长期重要的问题。
生活面对中年危机,开启一段冒险
张乐愚

■我的大学同学S说,他走入了“中年危机”。

S从毕业那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也算是赶上了行业浪潮的尾巴。在一家房地产央企被外派三年,回国后他的事业便像坐上火箭一般,历经国内各大头部房地产公司,一度做到一家公司某区域的二把手。

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大概是在5年前,他开启了“无忧消费模式”:加杠杆买了二套房,每年和家人出国旅行一次。消费的过程中不会过多考虑收入的变化。

外部环境在持续波动,时代的一粒灰开始落进了他的生活里。变化大概是从三年开始的,先是房地产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在换了几份工作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的变化并不能再直线型增长了,还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面对房贷和家庭支出的压力,以及由于经济压力的绷紧而导致的生活之中一系列关系的紧绷,最后他抛过来一个结论:“我遇到了中年危机。”

对于有着敏感嗅觉的专栏作者来说,“中年危机”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这是个媒体上多么喜闻乐见的词汇。人到中年,又和危机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有恐惧和焦虑的遐想。

我接连问了几位身边的朋友,你有中年危机吗? 总结下来,当前中年人的“危机”都是表面悄无声息,但在心理层面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别人看你一切都好,社会人当中的标准配置该有的也一个不少:一线城市有车,有房,有光鲜的工作还有稳定的家庭……然而似乎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不好,怕别人说自己矫情,因此也很少向别人提及。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人们往往是走到中年回过头才发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在很多时候无非是命运的馈赠。

站在外部因素的角度看,整个社会一路高歌猛进了几十年,这样的状态之下,人们会误将红利看成常态。信心和黄金等价齐升的时候,视线的盲区也开始增大,那时我们并不清楚馈赠背后的价码。

当最近几年经济危机的悄然来临,我们又开始进入更加短效的需求阶段。人们会变得畏缩,失去信心,没人会考虑长远的事情,超过一年之后的规划都是废纸,我们变得只专注于“此时此地”,关注现在、当下、直接的问题,考虑的是当前状态的短期风险,希望事情尽可能是实际的和确定的。

问题是,人们越害怕风险,视野就变得越小,而他们所能感知和影响的世界就变得越小。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仅仅在应付短期风险中获得长期真正的成长。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某次,梁冬在自己的一档音频栏目中给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一个人,如果不站在一个宏大的场面上去思考遥远的大问题,我们对于眼前的感受就会变得现实而具体,现在的困难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很大的困难,就是近忧。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之下,缩小自我,是换得快乐加倍的实际方法。

面对中年危机,需要的是“风险能动性”。不仅关注马上、立刻的问题,还要能放眼长远,思考长期重要的问题。

从探究个体的角度来看,我将看到的所谓中年危机总结为一个关键特征:停滞以及因由停滞而带来的心理危机。

年轻时,人在向上爬坡的时候,巨大的艰辛之中往往蕴藏着细碎的幸福,希望感总能带来幸福和慰藉。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客观世界并不会一直向上,当发现自己和外在开始停滞,甚至开始有下降的趋势,内心的慌张就会开始袭来。从心理学来看,外面世界的停滞不过是内心的投射认同,真正停滞的是早已暗藏心中已久的内心能量的流动,我们发现眼里对任何事物都不再闪着光了。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我想荣格也一定经历过所谓的“中年危机”才说出来这样的话。

中年人的自救往往始于一场“脱轨”。我的朋友小C两年前从一家互联网大厂裸辞,打算转换轨道重新出发。彼时她在一家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大厂工作了四年,已经进入了平稳期,眼看职业天花板到来,失去方向,不上不下的她开始迷茫。在经历了和心理咨询师一年多的咨询之后,在某一天她下班等班车的时候,她放下手机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平静的内心开始涌现了一个声音,“嗯,是时候离开了。”放下了纠结和别人的眼光,之后事情变得顺理成章,她辞了职,放弃了忙碌的高薪的工作,在家里一边上课一边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停滞的生活重新开始流动。

网络有人戏称:“创业出轨生孩子是用来拯救中年危机的三大法宝”。心理学家武志红谈到对于中年危机的应对:假如你前半生过得庸庸碌碌,那这个时候你进入中年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的中年危机。他眼里所谓的庸庸碌碌并不是指外在条件的成功,而是这里面有个无比重要的东西,就是你是不是和一些事物建立过深度的关系。更进一步是说,我们是否拿出了真实的自我,是否碰触了其他的一些存在,当你构建过这种深度关系的时候,这时候才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意义感,充实感和价值感。我想这就是托马斯潘恩在《常识》里讲的那句经典,要去做有“意义的冒险”吧。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为了了解中年危机的来龙去脉,在翻阅国外文献之后才发现,原来“中年危机”并非是个禁得住推敲的学术概念,甚至在提出之后这个概念被原作者Elliott Jaques认为这是自己的学术污点。在他后来的一些回忆中,他为发明了这个概念而感到后悔,因为中年危机似乎并不客观存在。后来他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社会分析和管理学上。

这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依然不影响中年危机这个概念在媒体和人们的意识之中流转。客观来看,这个概念隐秘的危险在于,当我们从外在扯了一个概念给自己套上的时候,仿佛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哦,好吧,这是我的中年危机。”我们用自以为短暂的解脱替代了真正走入内心让自己获得改变的机会。

或许忘记这个概念,转而去求解我们遇到的具体而鲜活的问题,将中年遇到的问题和少年问题、青年问题以及更长远的老年问题摆在一起,更有利于解决“中年危机”。■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生活面对中年危机,开启一段冒险
2023-02-03 11:47
社会与生活

面对中年危机,开启一段冒险

张乐愚:在中年危机面前,人们需要“风险能动性”,不仅关注马上、立刻的问题,还要能够放眼长远,思考长期重要的问题。
张乐愚

■我的大学同学S说,他走入了“中年危机”。

S从毕业那年进入房地产行业,也算是赶上了行业浪潮的尾巴。在一家房地产央企被外派三年,回国后他的事业便像坐上火箭一般,历经国内各大头部房地产公司,一度做到一家公司某区域的二把手。

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大概是在5年前,他开启了“无忧消费模式”:加杠杆买了二套房,每年和家人出国旅行一次。消费的过程中不会过多考虑收入的变化。

外部环境在持续波动,时代的一粒灰开始落进了他的生活里。变化大概是从三年开始的,先是房地产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在换了几份工作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的变化并不能再直线型增长了,还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面对房贷和家庭支出的压力,以及由于经济压力的绷紧而导致的生活之中一系列关系的紧绷,最后他抛过来一个结论:“我遇到了中年危机。”

对于有着敏感嗅觉的专栏作者来说,“中年危机”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这是个媒体上多么喜闻乐见的词汇。人到中年,又和危机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有恐惧和焦虑的遐想。

我接连问了几位身边的朋友,你有中年危机吗? 总结下来,当前中年人的“危机”都是表面悄无声息,但在心理层面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别人看你一切都好,社会人当中的标准配置该有的也一个不少:一线城市有车,有房,有光鲜的工作还有稳定的家庭……然而似乎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不好,怕别人说自己矫情,因此也很少向别人提及。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人们往往是走到中年回过头才发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在很多时候无非是命运的馈赠。

站在外部因素的角度看,整个社会一路高歌猛进了几十年,这样的状态之下,人们会误将红利看成常态。信心和黄金等价齐升的时候,视线的盲区也开始增大,那时我们并不清楚馈赠背后的价码。

当最近几年经济危机的悄然来临,我们又开始进入更加短效的需求阶段。人们会变得畏缩,失去信心,没人会考虑长远的事情,超过一年之后的规划都是废纸,我们变得只专注于“此时此地”,关注现在、当下、直接的问题,考虑的是当前状态的短期风险,希望事情尽可能是实际的和确定的。

问题是,人们越害怕风险,视野就变得越小,而他们所能感知和影响的世界就变得越小。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仅仅在应付短期风险中获得长期真正的成长。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某次,梁冬在自己的一档音频栏目中给出了这样的看法,当一个人,如果不站在一个宏大的场面上去思考遥远的大问题,我们对于眼前的感受就会变得现实而具体,现在的困难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很大的困难,就是近忧。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之下,缩小自我,是换得快乐加倍的实际方法。

面对中年危机,需要的是“风险能动性”。不仅关注马上、立刻的问题,还要能放眼长远,思考长期重要的问题。

从探究个体的角度来看,我将看到的所谓中年危机总结为一个关键特征:停滞以及因由停滞而带来的心理危机。

年轻时,人在向上爬坡的时候,巨大的艰辛之中往往蕴藏着细碎的幸福,希望感总能带来幸福和慰藉。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客观世界并不会一直向上,当发现自己和外在开始停滞,甚至开始有下降的趋势,内心的慌张就会开始袭来。从心理学来看,外面世界的停滞不过是内心的投射认同,真正停滞的是早已暗藏心中已久的内心能量的流动,我们发现眼里对任何事物都不再闪着光了。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我想荣格也一定经历过所谓的“中年危机”才说出来这样的话。

中年人的自救往往始于一场“脱轨”。我的朋友小C两年前从一家互联网大厂裸辞,打算转换轨道重新出发。彼时她在一家如日中天的互联网大厂工作了四年,已经进入了平稳期,眼看职业天花板到来,失去方向,不上不下的她开始迷茫。在经历了和心理咨询师一年多的咨询之后,在某一天她下班等班车的时候,她放下手机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平静的内心开始涌现了一个声音,“嗯,是时候离开了。”放下了纠结和别人的眼光,之后事情变得顺理成章,她辞了职,放弃了忙碌的高薪的工作,在家里一边上课一边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停滞的生活重新开始流动。

网络有人戏称:“创业出轨生孩子是用来拯救中年危机的三大法宝”。心理学家武志红谈到对于中年危机的应对:假如你前半生过得庸庸碌碌,那这个时候你进入中年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的中年危机。他眼里所谓的庸庸碌碌并不是指外在条件的成功,而是这里面有个无比重要的东西,就是你是不是和一些事物建立过深度的关系。更进一步是说,我们是否拿出了真实的自我,是否碰触了其他的一些存在,当你构建过这种深度关系的时候,这时候才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意义感,充实感和价值感。我想这就是托马斯潘恩在《常识》里讲的那句经典,要去做有“意义的冒险”吧。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为了了解中年危机的来龙去脉,在翻阅国外文献之后才发现,原来“中年危机”并非是个禁得住推敲的学术概念,甚至在提出之后这个概念被原作者Elliott Jaques认为这是自己的学术污点。在他后来的一些回忆中,他为发明了这个概念而感到后悔,因为中年危机似乎并不客观存在。后来他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社会分析和管理学上。

这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依然不影响中年危机这个概念在媒体和人们的意识之中流转。客观来看,这个概念隐秘的危险在于,当我们从外在扯了一个概念给自己套上的时候,仿佛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哦,好吧,这是我的中年危机。”我们用自以为短暂的解脱替代了真正走入内心让自己获得改变的机会。

或许忘记这个概念,转而去求解我们遇到的具体而鲜活的问题,将中年遇到的问题和少年问题、青年问题以及更长远的老年问题摆在一起,更有利于解决“中年危机”。■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