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2-03 07:24
商业与经济

特斯拉掀起价格战,蔚来、埃安、吉利、五菱跟进

特斯拉降价后的首个自然月便展现出了极强的威胁性,在销量受阻的前提下,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加入“降价潮”,但纵观新能源市场,能够走出“降价漩涡”的车企,似乎并不多。
2024,谁来拯救蔚来
张家栋

■兔年正月十五未过,国内汽车市场早已硝烟弥漫。

蔚来、极氪、埃安、吉利、五菱等品牌纷纷祭出不同程度的调价与优惠。

1月6日,正值壬寅虎尾,特斯拉延续10月降价势头,再次宣布全系降价2万-5万元不等。Model 3和Model Y起售价分别下探至23万和26万元以下,创下历史新低,对同价格区间竞品构成较大压力。

彼时,由于春节假期并非中国汽车市场旺季,仅有问界、小鹏两个品牌部分车型跟进降价,市场大部分玩家按兵不动,保持观望。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新能源国补下调效应显现,海外市场疲软态势愈加明显,各家1月销量出炉,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更多品牌选择降价应战。

而不同车企不同的调价策略,也反映出各家全然不同的处境与思路。

特斯拉“新春攻势”

2022年全年,比亚迪强势增长,一举超越特斯拉,坐上全球新能源销量头把交椅。

对特斯拉来说,更可怕的是,比亚迪携“新势力”与一众本土车企,纷纷冲击高端,觊觎更高的价格区间,挑战特斯拉对电动车产品的定义权。

冲击之下,特斯拉产品迭代节奏缓慢、产能增加快于市场需求的弱点暴露出来,订单被快速分流、消耗,眼看就要出现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

去年10月开始,特斯拉不惜舍弃利润率,也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大幅降价。回望其此前的多次价格调整,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特斯拉的本轮降价,直接影响到国内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格局。

招银国际(CMBI)数据显示,特斯拉的降价立竿见影。1月9日至1月15日期间,特斯拉在中国的日均销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76%,达到12654辆。

而其国内对手1月销量成绩单,多差强人意。从销量表现上来看,除理想汽车外,其余新造车企业们的1月交付量相较去年同期均有着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意味着,除了春节假期本身带来销量下滑外,特斯拉的降价更直接地抢夺了其他新能源车企的销量。

尤其是与特斯拉产品价格和定位更相似的问界与小鹏,在1月份遭受了最为明显的市场冲击。

从1月份开始,问界与小鹏尽管最先跟进“价格战”,问界M5降幅最高达到3.5万元,小鹏P7的最高降幅达到3.6万元,但两家的1月销量环比降幅依然分别高达55.88%与53.79%。

去年11月,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特斯拉“连续降价”时指出,“虽然目前主流市场销售较好,但是新能源车,尤其是新势力品牌的商超店正面临着商场客流下降的挑战,在销量方面大幅承压。这些品牌需要及时采取集客和促销措施,会推出小型优惠活动”。

今年1月,崔东树再度表示,春节之前,整个市场都处于需求严重低迷的阶段,目前的降价与推新都没有意义,预计今年2月到3月车企会推出相应的降价措施。

广汽埃安咬牙跟进

从销量来看,特斯拉的降价不仅影响了同价位市场的问界与小鹏,还进一步向下辐射到更低价位的市场区间。

1月交付量上,埃安、哪吒的同比交付数据分别下滑36.2%与45.3%。

2月1日,广汽埃安发布声明,称将在2023年冲击50万辆的销量目标,同时推出5000元/辆的限时交付激励,以及一系列促销政策。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曾表示,“未来是‘科技+成本’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国补退坡后,价格战、成本战将会愈演愈烈。随着特斯拉的降价扰乱低价位区间市场,以埃安为主的10-20万元级市场,被迫卷入了价格调整和促销政策带来的动荡。

值得一提的是,不到20天前,广汽埃安刚刚宣布涨价。其1月11日曾发布声明称,受新能源国家补贴取消影响,将在3月初对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面对新一轮的价格战,处于行业中下游的新能源车企不管是迫于压力,还是平衡利润、口碑与销量,跟进采用“以价换量”的打法,在短期内或许会有效果,但大多新能源品牌,并不具备特斯拉的成本优势,盲目跟进降价或注定败局。

在这场“有门槛”的战争中,埃安、吉利、五菱等企业成为了第一批降价的车企。除了上述的埃安,吉利帝豪的出租版车型最高下调幅度达到1.3万元,吉利帝豪L Hi.P车型享受限时4000元补贴;五菱宏光MINI EV则将入门版车型的起售价从3.28万元降至2.98万元。

不难看出,依托于集团本身以及此前积累的技术或供应链优势,强势的传统车企在应对价格战时更显得游刃有余。虽然埃安的“加价”预告打脸来的飞快,但快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馈,这依然需要借助其自身在电池等技术的成本压缩来实现。

这种成本博弈,在逐级下探的价格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蔚来、极氪变相降价

与传统品牌的咬牙跟进不同,造车新势力的选择更为谨慎。

主打“社交牌”的蔚来已经推出2月购车优惠活动,消费者根据选购车型不同,可以享有贷款两年免息和1.99%的低费率金融方案;全款购车则车价直接优惠3000元-5000元。

1月31日,极氪同样没有针对在售车型进行直接降价,而是推出限时促销政策:根据不同车型的加装与选装状况,给予了优惠或积分补贴。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官方指导价的频繁波动有损品牌形象和渠道利益,因此,对于更注重品牌形象的车企而言,以促销活动的形式来变相降价,不仅有助于自身的销量提升,同时也为未来的价格调整留出了余量。

另一方面,极氪与蔚来的“含蓄”,或是因为其在市场中尚未与特斯拉主销车型形成直接的价格竞争关系。从1月销量来看,蔚来与极氪的同比销售数据分别下滑11.8%与11.7%,在市场端遭受的影响较小。

与之相似的还有售价区间稳定在30万元以上的理想,1月,理想汽车成为新势力企业中唯一交付量同比增长的车企,并未过多受到特斯拉的降价干扰。

有趣的是,今年的财报业绩会上,特斯拉宣称将在3月推出定位低于Model 3的新车,或将命名“Model Q”。由于Model 3起售价已经低至23万元,新车型是否会面向更低的20万元以下市场区间?是否会对现有市场格局形成更大的搅动?一时众说纷纭。

目前主要产品定位在25万元以上的理想与极氪均迅速发布声明,称自身旗下新车定价绝不会低至20万元以内,引起了业界讨论。

新能源产业研究者舒畅认为,极氪品牌背靠吉利集团,需要在调整价格时兼顾集团内部价格矩阵,如果近期爆出谍照的极氪003降至20万元以下,将与定位10-20万元的领克品牌形成直接竞争;

另一方面,高企的电池成本也令纯电车型难以随意降价,当前,如果纯电车型想把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则意味着一块60度以上的电池将占到整车成本的约40%,这势必压缩外观设计、用料、内饰等其他方面的可选空间。

实际上,当前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能受益于高销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仅比亚迪一家可受益于垂直整合整套电动车供应链,因而可以在成本控制方面获得更大优势。现阶段的其他更多车企均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使很多企业进退两难,甚至不得不顶着市场萎缩的压力提升售价。

近日,宝马旗下的部分车型宣布涨价,宝马中国回应称,涨价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原材料以及物流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供应链问题等。

除宝马之外,奇瑞新能源、长安深蓝、威马等品牌近期同样宣布涨价。

不过,汽车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生产规模永远是一条生命线。这些品牌当前的涨价策略能否延续?是否会在未来转变为更大幅度的降价?

癸卯兔年的汽车价格战,已经打响。■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4,谁来拯救蔚来
2023-02-03 07:24
商业与经济

特斯拉掀起价格战,蔚来、埃安、吉利、五菱跟进

特斯拉降价后的首个自然月便展现出了极强的威胁性,在销量受阻的前提下,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加入“降价潮”,但纵观新能源市场,能够走出“降价漩涡”的车企,似乎并不多。
张家栋

■兔年正月十五未过,国内汽车市场早已硝烟弥漫。

蔚来、极氪、埃安、吉利、五菱等品牌纷纷祭出不同程度的调价与优惠。

1月6日,正值壬寅虎尾,特斯拉延续10月降价势头,再次宣布全系降价2万-5万元不等。Model 3和Model Y起售价分别下探至23万和26万元以下,创下历史新低,对同价格区间竞品构成较大压力。

彼时,由于春节假期并非中国汽车市场旺季,仅有问界、小鹏两个品牌部分车型跟进降价,市场大部分玩家按兵不动,保持观望。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新能源国补下调效应显现,海外市场疲软态势愈加明显,各家1月销量出炉,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更多品牌选择降价应战。

而不同车企不同的调价策略,也反映出各家全然不同的处境与思路。

特斯拉“新春攻势”

2022年全年,比亚迪强势增长,一举超越特斯拉,坐上全球新能源销量头把交椅。

对特斯拉来说,更可怕的是,比亚迪携“新势力”与一众本土车企,纷纷冲击高端,觊觎更高的价格区间,挑战特斯拉对电动车产品的定义权。

冲击之下,特斯拉产品迭代节奏缓慢、产能增加快于市场需求的弱点暴露出来,订单被快速分流、消耗,眼看就要出现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

去年10月开始,特斯拉不惜舍弃利润率,也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大幅降价。回望其此前的多次价格调整,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特斯拉的本轮降价,直接影响到国内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格局。

招银国际(CMBI)数据显示,特斯拉的降价立竿见影。1月9日至1月15日期间,特斯拉在中国的日均销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76%,达到12654辆。

而其国内对手1月销量成绩单,多差强人意。从销量表现上来看,除理想汽车外,其余新造车企业们的1月交付量相较去年同期均有着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意味着,除了春节假期本身带来销量下滑外,特斯拉的降价更直接地抢夺了其他新能源车企的销量。

尤其是与特斯拉产品价格和定位更相似的问界与小鹏,在1月份遭受了最为明显的市场冲击。

从1月份开始,问界与小鹏尽管最先跟进“价格战”,问界M5降幅最高达到3.5万元,小鹏P7的最高降幅达到3.6万元,但两家的1月销量环比降幅依然分别高达55.88%与53.79%。

去年11月,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特斯拉“连续降价”时指出,“虽然目前主流市场销售较好,但是新能源车,尤其是新势力品牌的商超店正面临着商场客流下降的挑战,在销量方面大幅承压。这些品牌需要及时采取集客和促销措施,会推出小型优惠活动”。

今年1月,崔东树再度表示,春节之前,整个市场都处于需求严重低迷的阶段,目前的降价与推新都没有意义,预计今年2月到3月车企会推出相应的降价措施。

广汽埃安咬牙跟进

从销量来看,特斯拉的降价不仅影响了同价位市场的问界与小鹏,还进一步向下辐射到更低价位的市场区间。

1月交付量上,埃安、哪吒的同比交付数据分别下滑36.2%与45.3%。

2月1日,广汽埃安发布声明,称将在2023年冲击50万辆的销量目标,同时推出5000元/辆的限时交付激励,以及一系列促销政策。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曾表示,“未来是‘科技+成本’的竞争”。这也意味着国补退坡后,价格战、成本战将会愈演愈烈。随着特斯拉的降价扰乱低价位区间市场,以埃安为主的10-20万元级市场,被迫卷入了价格调整和促销政策带来的动荡。

值得一提的是,不到20天前,广汽埃安刚刚宣布涨价。其1月11日曾发布声明称,受新能源国家补贴取消影响,将在3月初对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面对新一轮的价格战,处于行业中下游的新能源车企不管是迫于压力,还是平衡利润、口碑与销量,跟进采用“以价换量”的打法,在短期内或许会有效果,但大多新能源品牌,并不具备特斯拉的成本优势,盲目跟进降价或注定败局。

在这场“有门槛”的战争中,埃安、吉利、五菱等企业成为了第一批降价的车企。除了上述的埃安,吉利帝豪的出租版车型最高下调幅度达到1.3万元,吉利帝豪L Hi.P车型享受限时4000元补贴;五菱宏光MINI EV则将入门版车型的起售价从3.28万元降至2.98万元。

不难看出,依托于集团本身以及此前积累的技术或供应链优势,强势的传统车企在应对价格战时更显得游刃有余。虽然埃安的“加价”预告打脸来的飞快,但快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馈,这依然需要借助其自身在电池等技术的成本压缩来实现。

这种成本博弈,在逐级下探的价格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蔚来、极氪变相降价

与传统品牌的咬牙跟进不同,造车新势力的选择更为谨慎。

主打“社交牌”的蔚来已经推出2月购车优惠活动,消费者根据选购车型不同,可以享有贷款两年免息和1.99%的低费率金融方案;全款购车则车价直接优惠3000元-5000元。

1月31日,极氪同样没有针对在售车型进行直接降价,而是推出限时促销政策:根据不同车型的加装与选装状况,给予了优惠或积分补贴。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官方指导价的频繁波动有损品牌形象和渠道利益,因此,对于更注重品牌形象的车企而言,以促销活动的形式来变相降价,不仅有助于自身的销量提升,同时也为未来的价格调整留出了余量。

另一方面,极氪与蔚来的“含蓄”,或是因为其在市场中尚未与特斯拉主销车型形成直接的价格竞争关系。从1月销量来看,蔚来与极氪的同比销售数据分别下滑11.8%与11.7%,在市场端遭受的影响较小。

与之相似的还有售价区间稳定在30万元以上的理想,1月,理想汽车成为新势力企业中唯一交付量同比增长的车企,并未过多受到特斯拉的降价干扰。

有趣的是,今年的财报业绩会上,特斯拉宣称将在3月推出定位低于Model 3的新车,或将命名“Model Q”。由于Model 3起售价已经低至23万元,新车型是否会面向更低的20万元以下市场区间?是否会对现有市场格局形成更大的搅动?一时众说纷纭。

目前主要产品定位在25万元以上的理想与极氪均迅速发布声明,称自身旗下新车定价绝不会低至20万元以内,引起了业界讨论。

新能源产业研究者舒畅认为,极氪品牌背靠吉利集团,需要在调整价格时兼顾集团内部价格矩阵,如果近期爆出谍照的极氪003降至20万元以下,将与定位10-20万元的领克品牌形成直接竞争;

另一方面,高企的电池成本也令纯电车型难以随意降价,当前,如果纯电车型想把成本控制在20万元以内,则意味着一块60度以上的电池将占到整车成本的约40%,这势必压缩外观设计、用料、内饰等其他方面的可选空间。

实际上,当前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家能受益于高销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仅比亚迪一家可受益于垂直整合整套电动车供应链,因而可以在成本控制方面获得更大优势。现阶段的其他更多车企均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使很多企业进退两难,甚至不得不顶着市场萎缩的压力提升售价。

近日,宝马旗下的部分车型宣布涨价,宝马中国回应称,涨价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原材料以及物流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供应链问题等。

除宝马之外,奇瑞新能源、长安深蓝、威马等品牌近期同样宣布涨价。

不过,汽车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生产规模永远是一条生命线。这些品牌当前的涨价策略能否延续?是否会在未来转变为更大幅度的降价?

癸卯兔年的汽车价格战,已经打响。■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