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4-16 17:22
时政 视频

视频: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王晶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在驻轨停留的半年时间里,中国航空航天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授课、太空拜年,也见证了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实施出舱活动并成功太空行走,迈出中国女性第一步。天目新闻记者邀请了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对这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进行详细解读。

神舟十三号的返航工作哪些值得关注?

专家:首次实现快速返回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新闻记者,此次载人飞行任务有非常多的亮点,比如首次实现以快速返回方式返航;王亚平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将提供珍贵的女性活动数据,为其他女性登陆空间站验证了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等等。杨宇光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返航,最大的特点还是快速返回。”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实现快速返回方式返航,此次在返回时间上大幅缩减,可以提高航天员的舒适性以及任务实施效率。”杨宇光介绍,此前的神舟十二号返航前,先绕地飞行了十几圈,用了近1天的时间,而神舟十三号的快速返回方案只需几个小时。

“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几个小时内航天员要从空间站撤离出来,每一个步骤都尤为关键。”杨宇光介绍,航天员从空间站撤离以前要先关掉空间站节点舱的舱门,然后关闭神舟飞船轨道舱的前舱门,再关闭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的舱门,每一道舱门关闭以后都要进行气密性检查。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后,要排掉轨道舱前舱门和空间站节点舱下方舱门之间的空气。



神舟十三号中国航天员出舱画面

杨宇光还表示,当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在下降到距离地面100公里以下的时候,会进入黑障区,在这个区域内通信会中断,大约持续几分钟时间。“原因是返回舱在以高速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与大气摩擦会产生很高的热量。为了防止把热量传递到它的内部,返回舱外部会设计一层保护层,保护层使用到了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受到高温后会剥离气化,从固体到气体气化的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热,在这个过程中烧蚀材料会变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带电的,它就会形成一个屏蔽层,无线电波被屏蔽掉,因此通信就会中断。”杨宇光解释道。

为期半年太空“出差”后航天员要做哪些事?

专家:落地先隔离,航天员需身体恢复期


“落地先隔离,从微重到重力环境,航天员需要身体恢复期。”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结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隔离。

“即使不考虑疫情,也是要隔离的。”庞之浩表示,航天员们在太空长期不接触病菌,免疫系统会发生一定变化,回归正常的生活环境就容易生病。按照计划,三位航天员在落地之后将回北京进行长达14天的隔离。

杨宇光表示,航天员需要身体恢复期。“航天员从舱门出来后,将有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需要由医监人员抬下来,这不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是他们习惯了太空微重的生活环境,回到地面后不能马上适应重力环境。”

杨宇光介绍,从和空间站分离到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航天员最大要经历3到4个G(重力加速度)的过载,相当于身体3到4倍的重量。舌头充血、肌肉萎缩、视力受到威胁,微重力环境几乎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影响。

“返回过程中还会出现剧烈震动,比如降落时开主伞落地,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身体状态不够好,就有可能会受伤。”杨宇光说:“就好比坐过山车,而且是连续不间断地坐过山车,身体要承载超自身多倍重力的同时还要经受剧烈震动,如果未经过专业训练,一般人是不容易承受的。”

“我们可以看到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加强锻炼,为的就是对抗失重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庞之浩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由于人在失重状态下,人体骨骼不用再承受地球上那么大的压力,骨骼钙质缓慢流失会造成骨质疏松,为了保持健康,航天员会用很多办法来对抗失重的生理效应。

中国航天史上最长载人飞行任务意义何在?

专家:实现关键技术验证,为医学科研提供宝贵经验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它的成功返回,意味着这个阶段的结束。”杨宇光表示,自2003年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浩瀚太空,迄今已有13名中国航天员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以杨利伟为代表的第一批航天员基本上都是六零后,都是从空军的战斗机或者强击机的飞行员里被选拔出来的;以刘洋、王亚平、杨洪波等人为代表的第二批航天员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初出生的,也都是飞行员出身。“但我们第三批的航天员是为了空间站未来的运行阶段准备的,有很强的目的性。第三批航天员里面除了有具备飞船驾驶能力的驾驶员,还有载荷专家,后者从工程技术人员里面选拔出来,可以进行更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杨宇光说。

与此同时,庞之浩表示,神舟十三号的乘组本身就是实验对象,他们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能够持续6个月,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顺利进行出舱,这些意义都非常重大,尤其是为接下去的医学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庞之浩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空间站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各类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层面,航天医学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项目。航天医学中既有对男性的研究也有对女性的研究。女航天员的存在,也是空间站运营的需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空间,男女搭配对于解决很多心理问题有好处。有女性航天员存在,也有助于研究未来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男女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差异。

杨宇光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6个月的驻轨时间已达到了国际空间站驻留水平,沿用此次驻轨经验,可供科研专家完成一定的科学实验。一方面,半年的时间能让科研专家更熟悉空间站的工作,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另一方面,半年时间不至于太长,能控制太空的微重环境对人体的损害。从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来看,半年是比较合适的乘组轮换周期,我国以后的乘组轮换基本也都将是半年左右。

据悉,今年年内,我国还将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再将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

今年5月,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建造阶段。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2022-04-16 17:22
时政 视频

视频: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神舟十三顺利凯旋,创多项航天技术新纪录
王晶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在驻轨停留的半年时间里,中国航空航天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授课、太空拜年,也见证了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实施出舱活动并成功太空行走,迈出中国女性第一步。天目新闻记者邀请了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对这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进行详细解读。

神舟十三号的返航工作哪些值得关注?

专家:首次实现快速返回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新闻记者,此次载人飞行任务有非常多的亮点,比如首次实现以快速返回方式返航;王亚平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将提供珍贵的女性活动数据,为其他女性登陆空间站验证了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等等。杨宇光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返航,最大的特点还是快速返回。”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实现快速返回方式返航,此次在返回时间上大幅缩减,可以提高航天员的舒适性以及任务实施效率。”杨宇光介绍,此前的神舟十二号返航前,先绕地飞行了十几圈,用了近1天的时间,而神舟十三号的快速返回方案只需几个小时。

“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几个小时内航天员要从空间站撤离出来,每一个步骤都尤为关键。”杨宇光介绍,航天员从空间站撤离以前要先关掉空间站节点舱的舱门,然后关闭神舟飞船轨道舱的前舱门,再关闭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的舱门,每一道舱门关闭以后都要进行气密性检查。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后,要排掉轨道舱前舱门和空间站节点舱下方舱门之间的空气。



神舟十三号中国航天员出舱画面

杨宇光还表示,当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在下降到距离地面100公里以下的时候,会进入黑障区,在这个区域内通信会中断,大约持续几分钟时间。“原因是返回舱在以高速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与大气摩擦会产生很高的热量。为了防止把热量传递到它的内部,返回舱外部会设计一层保护层,保护层使用到了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受到高温后会剥离气化,从固体到气体气化的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热,在这个过程中烧蚀材料会变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带电的,它就会形成一个屏蔽层,无线电波被屏蔽掉,因此通信就会中断。”杨宇光解释道。

为期半年太空“出差”后航天员要做哪些事?

专家:落地先隔离,航天员需身体恢复期


“落地先隔离,从微重到重力环境,航天员需要身体恢复期。”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结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隔离。

“即使不考虑疫情,也是要隔离的。”庞之浩表示,航天员们在太空长期不接触病菌,免疫系统会发生一定变化,回归正常的生活环境就容易生病。按照计划,三位航天员在落地之后将回北京进行长达14天的隔离。

杨宇光表示,航天员需要身体恢复期。“航天员从舱门出来后,将有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需要由医监人员抬下来,这不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是他们习惯了太空微重的生活环境,回到地面后不能马上适应重力环境。”

杨宇光介绍,从和空间站分离到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航天员最大要经历3到4个G(重力加速度)的过载,相当于身体3到4倍的重量。舌头充血、肌肉萎缩、视力受到威胁,微重力环境几乎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影响。

“返回过程中还会出现剧烈震动,比如降落时开主伞落地,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身体状态不够好,就有可能会受伤。”杨宇光说:“就好比坐过山车,而且是连续不间断地坐过山车,身体要承载超自身多倍重力的同时还要经受剧烈震动,如果未经过专业训练,一般人是不容易承受的。”

“我们可以看到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加强锻炼,为的就是对抗失重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庞之浩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由于人在失重状态下,人体骨骼不用再承受地球上那么大的压力,骨骼钙质缓慢流失会造成骨质疏松,为了保持健康,航天员会用很多办法来对抗失重的生理效应。

中国航天史上最长载人飞行任务意义何在?

专家:实现关键技术验证,为医学科研提供宝贵经验

“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它的成功返回,意味着这个阶段的结束。”杨宇光表示,自2003年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浩瀚太空,迄今已有13名中国航天员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以杨利伟为代表的第一批航天员基本上都是六零后,都是从空军的战斗机或者强击机的飞行员里被选拔出来的;以刘洋、王亚平、杨洪波等人为代表的第二批航天员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初出生的,也都是飞行员出身。“但我们第三批的航天员是为了空间站未来的运行阶段准备的,有很强的目的性。第三批航天员里面除了有具备飞船驾驶能力的驾驶员,还有载荷专家,后者从工程技术人员里面选拔出来,可以进行更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杨宇光说。

与此同时,庞之浩表示,神舟十三号的乘组本身就是实验对象,他们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能够持续6个月,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顺利进行出舱,这些意义都非常重大,尤其是为接下去的医学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庞之浩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空间站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各类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层面,航天医学是这些研究中的重要项目。航天医学中既有对男性的研究也有对女性的研究。女航天员的存在,也是空间站运营的需求。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空间,男女搭配对于解决很多心理问题有好处。有女性航天员存在,也有助于研究未来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男女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差异。

杨宇光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6个月的驻轨时间已达到了国际空间站驻留水平,沿用此次驻轨经验,可供科研专家完成一定的科学实验。一方面,半年的时间能让科研专家更熟悉空间站的工作,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另一方面,半年时间不至于太长,能控制太空的微重环境对人体的损害。从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来看,半年是比较合适的乘组轮换周期,我国以后的乘组轮换基本也都将是半年左右。

据悉,今年年内,我国还将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再将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

今年5月,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建造阶段。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