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1-04 12:23
社会与生活

教育:民办大学早稻田

秦轩:政党作为博弈工具,逐一时利害长短可以理解,教育却是为了长远未来收获。或许正基于此,学校才以标榜追求学术独立为最核心的目标。
日本早稻田大学
秦轩

■月前,在早稻田大学大隈讲堂听了一天纪念中日关系50周年的学术研讨。然后我就被早稻田大学迷住了。查资料,窜访。了解越多,越觉得它神奇。日本的私立大学多且发达,无论从学校数还是承载的学生数都远高于公立高校。这本身在非西方国家里极其罕见。早稻田大学是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但教育排名算不上一线。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他。我总觉得,这所大学的气质和我所追问与在乎的问题与价值,有共鸣。

新宿站坐JR线,几分钟就到高田马场站。从站台到出站口,最醒目的户外广告牌被日语培训机构包了,广告语是中文,联系方式留有微信和QQ。1按史料说,这一片地方从清末就是中国留学生的汇集地。先上语言学校,再去早稻田大学念书。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车站到早稻田大学有短途公交,高峰期5分钟一班车。百余年前这里是东京西北郊区田地。现在则是市中心地段,人口密集,以大学生浓度高著称。

我第二次去大学,选择了步行。沿着早稻田大道走,一路都能听到有人说汉语。一来中国学生多,二来,日本人在街上说话的相对少。这里的中国元素更中国些。一般街道的中餐牌子上标着“中华”,卖天津饭、炒菜盖饭和煎饺。这里是麻辣烫、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小龙虾和羊蝎子,简直是国内高校周边的标配。

早稻田大学和中国连接极深,极久,堪称全球之冠。接收清国留学生、革命党、知识分子,和中国各大政治势力有密切交流乃至合作,至战后接待中国官方代表团。学校历史馆陈列有一封当年孙文给学校创始人大隈重信的密信,配有大隈款待孙文的欢迎会照片。早稻田有位翻译过毛选的汉学老师,著书《早稻田大学与中国》,密信也收录在内。书中料不少,我最喜欢读的,是战时大学教汉学老师的日常记录。

早稻田大学还是出记者的地方。前几天在早稻田大学旁听纪念中日建交50周年的演讲,主讲人之一是认识的日本记者朋友,早稻田出身。我和他说以前就听说贵校出记者。他说是,提到当年有过新闻界半出早稻田的盛况,并解释说当时学校风气如此,排斥当官,但又关心公共事务。

赶巧学校历史馆有“言论人”的专门展览,讲的几乎都是早稻田新闻人的事迹。展览介绍大意说知情权、公民表达、信息过剩时代专业记者的价值、早稻田创校宗旨云云。介绍文末出现反骨精神,可惜我的翻译软件没扫描上,不知道是不是主张站在权力对立面的意思。

坦率说,我在这个展览逗留的时间不长。最好的十多年献给了新闻业,看这些展示,心里的感触、感慨冒出来,伤心。

早稻田的名字也有意思。一般大学起名,要么引经据典,要么以城市、国家命名。尤其是在后发国家,一所现代大学的出现往往寄托着时代精英的期待。而早稻田,是指这片田里的稻子是早稻,属于地方俗语,有点像张家湾、二道沟这类的称谓。至今,早稻田也是新宿辖区下的町级单位,听上去和宋庄、五道口级别相同。国内名校中,南开取名和早稻田相似,据说取名自南开洼。很巧的是,两所大学建校之初都是私立。

今天一说私立,往往和精英、高学费挂钩,显得比公立高级。但在百余年前,所谓私立恐怕更偏向民办教育。

当然学校的创办人大隈重信,并不算民间人士,他是两次组阁的朝堂大佬,东亚舞台的弄潮儿,和伊藤博文、犬养毅等一个量级。据说创办学校起源于他和福泽谕吉的谈话。后者当然大名鼎鼎,堪称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同时也是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由此可见,日本近代化的带头大哥们普遍有做民办教育的心。前两天查资料,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筹办国民大学,首任校长宋教仁,也是效法早稻田。早稻田大学校历史馆的资料显示,建校15年的1897年,创校人大隈王爷才走上前台,出现在开学典礼上。考虑到彼时朝堂政局激烈,他的谨慎,多少也是为了少惹麻烦。彼时,学校的名称是东京专门学校,开设政经、法、理学三大科,外加英语。20世纪初,学校和官方的关系缓和,学校得到认可升格为早稻田大学,大隈的密友兼政敌伊藤博文参加了改名次年的开学庆典。历史馆内展览着一张描写挂牌局面的漫画。上面有几个看起来憨憨傻傻、穿着邋遢的年轻学子,欢天喜地地换上校牌,颇有种得便宜卖乖的暴发户感。据记载,早稻田大学校友廖承志在接待日本访华友人时,经常会唱当年大学生改编的在野版校歌:

都城西北早稻田

林中铁皮屋耸着天

我们住在这里面

一钱萝卜五厘豆甜又甜。

最后重复唱,瘦了 瘦了。

可以想见,彼时的早稻田和朝堂之争关系密切。对大隈一系来说,组政党收拾朝堂人马,以学校吸纳年轻人,眼光着实长远。只是,这样的学校该如何主张,如何吸引人才?

史料记载,彼时当局要接受这种民办教育的新兴事物,还是颇有难度的。在当局眼中,这所学校是“谋反人的学校”。可见彼时观念碰撞之激烈,却也说明激进的异端竟然可以存活于世。建校最初那些年,校务必不是一片坦途。《早稻田大学百年史》也专门吐槽,最初皇族、财阀和军部是瞧不上这所大学的。若没有大隈这棵大树挡风遮雨,学校恐怕早就亡了。

按历史馆介绍,学校开张那天,出面的是大隈的代言人小野梓。他提的主张是:学校学术要独立。校史馆说明解释说,这个独立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盲从西学,二是不屈服政治。百余年前,新的现代世界刚刚开始形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意识形态,大到世界秩序、小到衣食住行,都在改变。西方人尚不知道这个改变走向何处,何况远东列岛。我们今天熟知的观念、价值,彼时还没有发明出来。日本的翻译家们还在捻须挠头,为舶来的现代知识发明新的汉字名称。身在其中,能感受到时代的精彩、激荡又残酷。政党作为博弈工具,逐一时利害长短可以理解,教育却是为了长远未来收获。或许正基于这个思考,学校才以标榜追求学术独立为最核心的目标。

这个任务,民间比官方更有优势。官方既政治,有管控权责,有利益制约。身份不独立,学术又如何独立。不独立,就无法尽可能穷尽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探索另外一种可能的未来。

在早稻田各种文献中,频繁出现一个词,在野。

大隈是现代日本社会的奠基人之一,由他打造的民办教育,显然不是闭门做学问的象牙塔。刚好相反,这所学校的在野,更像是强调在官方之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多元的务实方案。正因在野,所以才能有更宽阔的眼光与灵活的身段。对外而言,能够在19世纪晚期公立学府一心追求西方时,专设机构研究中国,开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是眼光的证明。在50年代,以私立大学身份接待郭沫若和中国的代表团,则是身段的体现。随后培养大批监督权力的记者,同样是在野的最好注脚。

《早稻田大学百年史》记载,30年代日本参谋军官到学校和学生交流持续数小时。彼时的早稻田,既有法西斯主义者、也有民权主义者,有强调自由法治的,有崇尚“大东亚共荣”的。这些在野的年轻人和军部参谋会面时会聊些什么,怎么聊。其实蛮值得玩味和参照。当事人不知道未来的走向。以10年为单位计,他们都是输家,能留下性命便是万幸。但若以半个世纪为单位计,交流过程中的零星思想、人性微光,得以借着在野的薪灰掩护,战后再遇明火,燃烧出言论人半壁江山的盛景,这算是谁输谁赢?

在这个意义上说,早稻田大学的历史,或许正是在一个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呈现。学校在时局中的沧桑变革,也正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史诗与惨痛教训。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但早稻田大学的历史似乎说的是,所谓大学,非大师之谓也,独立在野之谓也。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后刻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早稻田的精神好像也挺般配。

早稻田大道上有几家旧书店,门脸不大。门口摆着老杂志和侦探故事集。有一家现代风,简约又精致,有螺旋楼梯到地下。整墙的书用黑色硬壳包装装帧,侧面印着金字,大多是关于东亚文化历史类的学术著作,比如晚唐时期某个偏门行业的研究等等。

20年前,中关村一带书店也多,有名的有风入松、国林风、万圣书园。旧书店也有,像豆瓣书店。周末时,校外经常遇到摆地摊的游走摊贩。那时收过一本手抄本的《万历十五年》。有那么一刹那,看着旧书店里的老店员,我心生羡慕,想着回头能不能在宋庄开家旧书店。

算了,还是说吧,我最羡慕的是,能不能有机会回去也办所大学,就叫宋庄大学,凭什么不可以呢?■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日本早稻田大学
2023-01-04 12:23
社会与生活

教育:民办大学早稻田

秦轩:政党作为博弈工具,逐一时利害长短可以理解,教育却是为了长远未来收获。或许正基于此,学校才以标榜追求学术独立为最核心的目标。
秦轩

■月前,在早稻田大学大隈讲堂听了一天纪念中日关系50周年的学术研讨。然后我就被早稻田大学迷住了。查资料,窜访。了解越多,越觉得它神奇。日本的私立大学多且发达,无论从学校数还是承载的学生数都远高于公立高校。这本身在非西方国家里极其罕见。早稻田大学是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但教育排名算不上一线。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他。我总觉得,这所大学的气质和我所追问与在乎的问题与价值,有共鸣。

新宿站坐JR线,几分钟就到高田马场站。从站台到出站口,最醒目的户外广告牌被日语培训机构包了,广告语是中文,联系方式留有微信和QQ。1按史料说,这一片地方从清末就是中国留学生的汇集地。先上语言学校,再去早稻田大学念书。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车站到早稻田大学有短途公交,高峰期5分钟一班车。百余年前这里是东京西北郊区田地。现在则是市中心地段,人口密集,以大学生浓度高著称。

我第二次去大学,选择了步行。沿着早稻田大道走,一路都能听到有人说汉语。一来中国学生多,二来,日本人在街上说话的相对少。这里的中国元素更中国些。一般街道的中餐牌子上标着“中华”,卖天津饭、炒菜盖饭和煎饺。这里是麻辣烫、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小龙虾和羊蝎子,简直是国内高校周边的标配。

早稻田大学和中国连接极深,极久,堪称全球之冠。接收清国留学生、革命党、知识分子,和中国各大政治势力有密切交流乃至合作,至战后接待中国官方代表团。学校历史馆陈列有一封当年孙文给学校创始人大隈重信的密信,配有大隈款待孙文的欢迎会照片。早稻田有位翻译过毛选的汉学老师,著书《早稻田大学与中国》,密信也收录在内。书中料不少,我最喜欢读的,是战时大学教汉学老师的日常记录。

早稻田大学还是出记者的地方。前几天在早稻田大学旁听纪念中日建交50周年的演讲,主讲人之一是认识的日本记者朋友,早稻田出身。我和他说以前就听说贵校出记者。他说是,提到当年有过新闻界半出早稻田的盛况,并解释说当时学校风气如此,排斥当官,但又关心公共事务。

赶巧学校历史馆有“言论人”的专门展览,讲的几乎都是早稻田新闻人的事迹。展览介绍大意说知情权、公民表达、信息过剩时代专业记者的价值、早稻田创校宗旨云云。介绍文末出现反骨精神,可惜我的翻译软件没扫描上,不知道是不是主张站在权力对立面的意思。

坦率说,我在这个展览逗留的时间不长。最好的十多年献给了新闻业,看这些展示,心里的感触、感慨冒出来,伤心。

早稻田的名字也有意思。一般大学起名,要么引经据典,要么以城市、国家命名。尤其是在后发国家,一所现代大学的出现往往寄托着时代精英的期待。而早稻田,是指这片田里的稻子是早稻,属于地方俗语,有点像张家湾、二道沟这类的称谓。至今,早稻田也是新宿辖区下的町级单位,听上去和宋庄、五道口级别相同。国内名校中,南开取名和早稻田相似,据说取名自南开洼。很巧的是,两所大学建校之初都是私立。

今天一说私立,往往和精英、高学费挂钩,显得比公立高级。但在百余年前,所谓私立恐怕更偏向民办教育。

当然学校的创办人大隈重信,并不算民间人士,他是两次组阁的朝堂大佬,东亚舞台的弄潮儿,和伊藤博文、犬养毅等一个量级。据说创办学校起源于他和福泽谕吉的谈话。后者当然大名鼎鼎,堪称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同时也是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由此可见,日本近代化的带头大哥们普遍有做民办教育的心。前两天查资料,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筹办国民大学,首任校长宋教仁,也是效法早稻田。早稻田大学校历史馆的资料显示,建校15年的1897年,创校人大隈王爷才走上前台,出现在开学典礼上。考虑到彼时朝堂政局激烈,他的谨慎,多少也是为了少惹麻烦。彼时,学校的名称是东京专门学校,开设政经、法、理学三大科,外加英语。20世纪初,学校和官方的关系缓和,学校得到认可升格为早稻田大学,大隈的密友兼政敌伊藤博文参加了改名次年的开学庆典。历史馆内展览着一张描写挂牌局面的漫画。上面有几个看起来憨憨傻傻、穿着邋遢的年轻学子,欢天喜地地换上校牌,颇有种得便宜卖乖的暴发户感。据记载,早稻田大学校友廖承志在接待日本访华友人时,经常会唱当年大学生改编的在野版校歌:

都城西北早稻田

林中铁皮屋耸着天

我们住在这里面

一钱萝卜五厘豆甜又甜。

最后重复唱,瘦了 瘦了。

可以想见,彼时的早稻田和朝堂之争关系密切。对大隈一系来说,组政党收拾朝堂人马,以学校吸纳年轻人,眼光着实长远。只是,这样的学校该如何主张,如何吸引人才?

史料记载,彼时当局要接受这种民办教育的新兴事物,还是颇有难度的。在当局眼中,这所学校是“谋反人的学校”。可见彼时观念碰撞之激烈,却也说明激进的异端竟然可以存活于世。建校最初那些年,校务必不是一片坦途。《早稻田大学百年史》也专门吐槽,最初皇族、财阀和军部是瞧不上这所大学的。若没有大隈这棵大树挡风遮雨,学校恐怕早就亡了。

按历史馆介绍,学校开张那天,出面的是大隈的代言人小野梓。他提的主张是:学校学术要独立。校史馆说明解释说,这个独立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盲从西学,二是不屈服政治。百余年前,新的现代世界刚刚开始形成,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意识形态,大到世界秩序、小到衣食住行,都在改变。西方人尚不知道这个改变走向何处,何况远东列岛。我们今天熟知的观念、价值,彼时还没有发明出来。日本的翻译家们还在捻须挠头,为舶来的现代知识发明新的汉字名称。身在其中,能感受到时代的精彩、激荡又残酷。政党作为博弈工具,逐一时利害长短可以理解,教育却是为了长远未来收获。或许正基于这个思考,学校才以标榜追求学术独立为最核心的目标。

这个任务,民间比官方更有优势。官方既政治,有管控权责,有利益制约。身份不独立,学术又如何独立。不独立,就无法尽可能穷尽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探索另外一种可能的未来。

在早稻田各种文献中,频繁出现一个词,在野。

大隈是现代日本社会的奠基人之一,由他打造的民办教育,显然不是闭门做学问的象牙塔。刚好相反,这所学校的在野,更像是强调在官方之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多元的务实方案。正因在野,所以才能有更宽阔的眼光与灵活的身段。对外而言,能够在19世纪晚期公立学府一心追求西方时,专设机构研究中国,开启中日民间文化交流,是眼光的证明。在50年代,以私立大学身份接待郭沫若和中国的代表团,则是身段的体现。随后培养大批监督权力的记者,同样是在野的最好注脚。

《早稻田大学百年史》记载,30年代日本参谋军官到学校和学生交流持续数小时。彼时的早稻田,既有法西斯主义者、也有民权主义者,有强调自由法治的,有崇尚“大东亚共荣”的。这些在野的年轻人和军部参谋会面时会聊些什么,怎么聊。其实蛮值得玩味和参照。当事人不知道未来的走向。以10年为单位计,他们都是输家,能留下性命便是万幸。但若以半个世纪为单位计,交流过程中的零星思想、人性微光,得以借着在野的薪灰掩护,战后再遇明火,燃烧出言论人半壁江山的盛景,这算是谁输谁赢?

在这个意义上说,早稻田大学的历史,或许正是在一个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呈现。学校在时局中的沧桑变革,也正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史诗与惨痛教训。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但早稻田大学的历史似乎说的是,所谓大学,非大师之谓也,独立在野之谓也。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后刻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早稻田的精神好像也挺般配。

早稻田大道上有几家旧书店,门脸不大。门口摆着老杂志和侦探故事集。有一家现代风,简约又精致,有螺旋楼梯到地下。整墙的书用黑色硬壳包装装帧,侧面印着金字,大多是关于东亚文化历史类的学术著作,比如晚唐时期某个偏门行业的研究等等。

20年前,中关村一带书店也多,有名的有风入松、国林风、万圣书园。旧书店也有,像豆瓣书店。周末时,校外经常遇到摆地摊的游走摊贩。那时收过一本手抄本的《万历十五年》。有那么一刹那,看着旧书店里的老店员,我心生羡慕,想着回头能不能在宋庄开家旧书店。

算了,还是说吧,我最羡慕的是,能不能有机会回去也办所大学,就叫宋庄大学,凭什么不可以呢?■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