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2-28 12:47
时政

台湾和平统一的曙光实际上在悄悄升起

中国崛起既不从收回台湾开始,也不会在收回台湾结束;中国经济转型或许可以得益于台湾芯片工业,但并不依靠台湾芯片工业。中国一定要收回台湾,沃土也好,焦土也好,台湾是一定要收回的。
台湾统一难题系列一:大陆的两个“干就完了”障碍
晨枫

■台湾与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阻挡的愿望。和平统一永远是首选,武力统一永远是选项。但一段时间以来,和平统一的前景越来越黯淡,武力统一的前景越来越强烈。拜登屡次“失言”,扬言要“保卫台湾”;佩罗西的窜访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台湾还能和平统一吗?

实际上,台湾和平统一的曙光在悄悄升起。

一年前的2021年11月17日,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季刊发表了题为《覆巢:对中国入侵台湾的威慑》(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的长文,提出对中国最好的威慑是在台湾实施焦土政策,战争一旦开始,就摧毁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芯片工业,使得台湾不仅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起飞的起跳板,反而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

在一年后的11月10日,特朗普时代的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在尼克松基金会的大战略峰会上说到,“如果中国拿下台湾,并完好地拿到那些(台积电)工厂,我们绝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那样他们就像OPEC一样控制世界芯片,实际上比OPEC控制石油还要厉害”。

焦土战略是美国对已经无力在台海打一场具有足够赢面的战争的变相承认。

在美国战略思维里,战争有三个层面:击退(denial),报复(punishment),焦土(scorchedearth)。一般只提击退和报复,很少提到焦土。

这三者当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战术层面上,三者可以同时并存。但在战略层面,这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

击退是首选,但这需要在军事上具有足够的优势,在政治上具有足够的定力。即使在冷战高峰,美国在中欧前线依然是准备打退苏军进攻的,尽管在战术上可能会有进退辗转。事实上,战争一旦开始,美军就不会停步在东西德的分界线,而是以最终饮马莫斯科河为目标。这是硬碰硬的直接战略。

在军事上没有足够优势,或者政治上没有足够的定力的时候,那就要准备在战场上且战且退,同时把战场扩大到敌人的后方和侧翼,转向报复。报复既是军事的,对敌人国土上的重要目标进行各种打击,确保敌人的战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受到重创;也是经济的,从各种最严厉的经济制裁到海陆禁运。

报复是间接战略,目标是使得敌人得不偿失,但不保证敌人会退回到战争开始前的状态。报复战略还寻求极大地削弱敌人,以便在下一步的冲突中赢得胜利。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行动是报复战略的最好体现,但对越南北方的狂轰滥炸最终没有阻止越南南北方的统一,美国在越南是以失败告终的。

美国的乌克兰战争战略也是报复战略。在这里,美国在军事上通过乌克兰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主要“参战”是在对俄罗斯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上。美国未必指望能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回到2014年前的边界,但通过极限经济制裁和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力图一劳永逸地削弱俄罗斯。

应该注意的是,战略轰炸或者纵深打击有报复的元素,但不等于报复战略。在二战中,美国对德国和日本都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轰炸,这是最后战略反攻的辅助,最终占领柏林和东京才是目的,而不是迫使德国和日本知难而退。但在越南战争期间,战略轰炸只是意图迫使越南北方知难而退,占领河内从来不是选项。这才是报复战略。

焦土则是在军事上没有足够优势、在政治上也没有足够定力时的无奈选择。军事上可能还是会象征性地打一下,经济报复也不可避免,但重点在于将战争地区沦为焦土,确保敌人一无所获。与报复战略相比,这是长期放弃收回失地了,如果不是彻底放弃的话,也避免对敌人国土上重要目标的军事报复导致战争扩大。台湾是中国的,解放台湾不是美国丧权割地。这些法理细节不是这里的重点,重点在于焦土战略对美国和台湾的意义。

台海曾经是难以跨越的天堑。但在武器射程越来越大、运输工具越来越发达的现在,跨过台湾海峡的打击、进攻对于解放军而言已经没有越不过去的门槛,但跨越太平洋的打击、进攻对于美军来说却是越来越不可承受之重。美军现在要介入台海,就像远道而来跳到澡盆里,还要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弓箭手。

美国也不能承受把台海战争扩大化到世界大战的代价。多年来,美国蓄意挑唆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但并没有邻国愿意主动跳上美国的战车。美国正在大力发展中导,在技术上没有越不过去的难关,但部署到哪里成了大问题。菲律宾、韩国、日本都无意为了台岛而主动成为美中冲突的前沿。

在乌克兰战争中,美国也痛苦地发现,当年的“民主兵工厂”已经坟头长草了。乌克兰每天需要2万发炮弹,美国的产能是每月2万发炮弹。“标枪”、“毒刺”导弹的库存见底更是尴尬的现实。美国还在谋划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哪一天“爱国者”导弹也库存告急,应该是不奇怪的事。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台岛的门槛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远没有开足马力进行军工生产,但像二战年代的美国那样转产军工的潜力显而易见,也使得美国不寒而栗。难怪在乌克兰战争初期,美国最紧张的就是中俄之间“上不封顶”的关系可能包括向俄军提供装备弹药。中国出于自己对战争性质的判断和国际责任,在俄乌之间保持中立。但美国明白,中国不是迫于美国的压力,中国改主意也是一念之间的事。

美国依然拥有核优势,但除了确保互相摧毁,美国的核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美国胜利、中国战败”。没有人为了互相确保摧毁而发动世界大战。这也使得美国的战争选项越来越狭窄。

在地缘战略层面上,台湾是第一岛链锁住中国崛起的门锁;在经济战略层面上,台湾的芯片工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和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起跳板;在国际政治层面上,“丢失台湾”也意味着美国对盟国承诺的不可靠。这些都是动摇美国霸权根基的。

但中国崛起既不从收回台湾开始,也不会在收回台湾结束;中国经济转型或许可以得益于台湾芯片工业,但并不依靠台湾芯片工业。中国一定要收回台湾,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动力就不用多说了。沃土也好,焦土也好,台湾是一定要收回的。

在台海,直到90年代台海导弹危机,美国对打退解放军的跨海进攻有信心,击退不是公开的战略,但在台海的“战略模糊”正是对击退战略的暗示。过去20年来,解放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美军在台海赢得常规战争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实际上在西太平洋的强大存在都越来越受到威胁,美军越来越退居第二岛链了。F-15从嘉手纳撤出,B-62转赴北澳大利亚,都是例证。

前些年美国的空海一体战和第三次对消是美国对华战略开始了从击退向报复的转变,现在,美国战略界已经在认真讨论焦土战略了,这是对美国实力和利益的写照:既没有能力在台海赢得常规战争,又不能对中国实行有意义的报复而不玩火自焚,更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不是说解放台湾会轻而易举,值得认真去做的事情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战略思维没有考虑台湾人是怎么想的。

毋庸讳言,台湾存在不小的拒统势力。他们拒绝和平统一,但对于靠自己的力量拒绝武力统一根本不存幻想。不仅没有信心,根本就是直接躺平。他们拒统的希望在于美国在台海采取击退战略,而且必须是轻易击退解放军的打击和进攻。他们连报复战略都不能接受,因为那意味着彻底打碎台湾的坛坛罐罐。

这曾经是貌似有道理的期望,但现在已经明显靠不住了。不仅靠不住,美国还在加紧从台湾釜底抽薪,逼迫台积电为首的芯片工业把产业基地向美国转移就是开始。当然,现在只是“要求”台积电在美国建造最先进的5nm(据说要升级成4nm)和3nm芯片制造设施,并带上配套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不管从芯片科技和经济来说,还是从地缘政治来说,台积电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张忠谋对全球化终结的伤感应该是真心的。

从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就踏上了全球化的不归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兴不仅体现了“美国制度优越性”,更是价廉物美进口替代的开始。这不是美国助人为乐,而是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亚当斯密开始的市场经济使然。

在“让利”的同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成本显著降低,美国财富极大增加。美国的全球化当然是在美国控制下的有序转移,美国依然掌握科技方面的软供应链,在制造业的硬供应链方面,也保留了高端制造业和龙头制造业。全球化的制造业和供应链在美国控制的全球金融供应链的调度下,继续在美国控制之下。美国不担心丧失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导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积电脱颖而出,还因为中国崛起而左右逢源。

但几十年全球化下来,美国吃惊地发现,中国在制造业的硬供应链方面牢牢占据了世界的“中场”,在科技的软供应链方面也日拱一卒,不知不觉之间也把美国赶上了孟良崮。依靠全球化坐收渔利的美国担心了,因为美国供应链已经高度全球化,把台湾变成焦土是一个问题,美国也没有芯片了是另一个问题。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是把台积电的前沿和核心产能迁往美国,这样台岛焦了给中国添堵,但不给美国添堵。

因此,美国要重建制造业,以巩固领导权,其中的关键就是把台积电变成美积电,甚至还有把台积电关键技术人员撤离台湾的传闻。于是,台岛成为废土就不是美国考虑的问题了。

通过顶级芯片重建制造业是与里根“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economics)相似的思路,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今天美国的经济困境和贫富悬殊的根源正是在于“涓滴经济学”,“涓滴式制造业重建”的命运不会更好,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芯片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也是台湾拉住美国的筹码。在战争时期把台湾变成焦土已经够伤心,在战争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台湾变成废土,这就是绝望了。

台积电的前沿和核心产能即使只有部份迁往美国,也构成对岛上同类产能的威胁。顶级芯片的市场是有限的。美国可以随时用一纸禁令规定需要特许才能向大陆销售芯片,岛上的台积电和亚利桑那的美积电一起申请,谁更有希望得到批准?

要是岛上只留下陈旧产能,台湾的芯片经济还有多久能蹦跶?台湾的芯片人才链还有多久能维持不断裂?

这不仅是台积电的问题,更是台湾的问题。要是台湾经济乏力,对美国就更没用,自身更没有抵抗“武统”的底牌,美国也更没有援救台湾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急独”势力会受到抑制,这其实就够了。

台湾问题的危急之处在于岛内“急独”和岛外反华势力合流,试图用既成事实干扰中国的统一大业。但“急独”也未必愿意主动把台岛变为焦土,更不愿意在战争没有到来的时候就把台湾变成废土。不管是焦土还是废土,在台湾都是不得人心的,美国承诺的变质更是对“急独”的最大抑制。没有美国对台湾安全和福祉的承诺,“台独”根本不成议题。

压制住岛内“急独”的冲动并不等于开启了和统的直通线,但这是和统的必要条件。

中国还在继续高速发展中。这个高速不可能与90-00年代相比,毕竟基数高很多了。继续发展也和90-00年代以外贸拉动为主在本质上不同。

西方发展与中国的外贸从来谈不上“出于善意”,说简单点,就是“贪图便宜货”而已,并顺带影响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中国制造挤占的都是西方不想留存的低端产能。但随着中国制造在质量、技术水平上日拱一卒,“便宜货”依然物美价廉,但也不再只是低端可替代商品,而是稳居主流市场的“中场”,上接LV、爱马仕,下接一元店。

更加令西方忧心的是,中国在西方工业供应链里也占据了类似的位置,甚至在军工供应链里都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而不仅是消费品供应链。即使在西方很不愿意放弃的领域,中国制造也在全方位地挤占西方制造业。

在政治和文化上,中国也没有如西方所愿,全盘西化。不过这未必是西方敌对的主要原因,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可算对欧美百依百顺,但在日本制造如日中天的80-90年代还是被一顿痛打。

在可预见的将来,欧美依然是世界经济重镇,但只是存量中心;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中心,而且是增量中心。欧美作为存量中心,发展空间有限,容量更是有限,中国制造能够占领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应占尽占了,继续扩大份额必将遭到强烈抵制。中国增量的主要来源必须转向内循环和一带一路。这既是中国制造驾轻就熟的段位,也恰好是发展空间和容量都大得多的市场。

与此同时,欧美的存量市场还继续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不管是直接出口,还是借道越南、印度的间接出口。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在存量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正在拓展新的增长空间,继续可持续发展是有保证的。

即使人们很焦虑的芯片工业,也不存在“天赐特权”。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投资和时间的作用下,美国的封锁必将瓦解,因为美国的技术领先也是在需求、投资和时间的互动中建立的,而离开世界最大市场中国的需求和盈利反哺的投资,美国领先只可能弱化。这需要时间,但中国不急。

换句话说,两岸力量对比继续在向大陆方向倾斜。一旦抑制住岛内“急独”的冲动,在不太远的将来,不管是由于美国抽血,还是大陆替代芯片经济,台湾的废土化是注定的命运,最好的期望就是避免焦土。

这是和统真正可谈的时候。一旦踏上了这条路,就是不归的阳关大道。■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台湾统一难题系列一:大陆的两个“干就完了”障碍
2022-12-28 12:47
时政

台湾和平统一的曙光实际上在悄悄升起

中国崛起既不从收回台湾开始,也不会在收回台湾结束;中国经济转型或许可以得益于台湾芯片工业,但并不依靠台湾芯片工业。中国一定要收回台湾,沃土也好,焦土也好,台湾是一定要收回的。
晨枫

■台湾与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阻挡的愿望。和平统一永远是首选,武力统一永远是选项。但一段时间以来,和平统一的前景越来越黯淡,武力统一的前景越来越强烈。拜登屡次“失言”,扬言要“保卫台湾”;佩罗西的窜访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台湾还能和平统一吗?

实际上,台湾和平统一的曙光在悄悄升起。

一年前的2021年11月17日,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季刊发表了题为《覆巢:对中国入侵台湾的威慑》(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的长文,提出对中国最好的威慑是在台湾实施焦土政策,战争一旦开始,就摧毁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芯片工业,使得台湾不仅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起飞的起跳板,反而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

在一年后的11月10日,特朗普时代的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在尼克松基金会的大战略峰会上说到,“如果中国拿下台湾,并完好地拿到那些(台积电)工厂,我们绝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那样他们就像OPEC一样控制世界芯片,实际上比OPEC控制石油还要厉害”。

焦土战略是美国对已经无力在台海打一场具有足够赢面的战争的变相承认。

在美国战略思维里,战争有三个层面:击退(denial),报复(punishment),焦土(scorchedearth)。一般只提击退和报复,很少提到焦土。

这三者当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战术层面上,三者可以同时并存。但在战略层面,这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

击退是首选,但这需要在军事上具有足够的优势,在政治上具有足够的定力。即使在冷战高峰,美国在中欧前线依然是准备打退苏军进攻的,尽管在战术上可能会有进退辗转。事实上,战争一旦开始,美军就不会停步在东西德的分界线,而是以最终饮马莫斯科河为目标。这是硬碰硬的直接战略。

在军事上没有足够优势,或者政治上没有足够的定力的时候,那就要准备在战场上且战且退,同时把战场扩大到敌人的后方和侧翼,转向报复。报复既是军事的,对敌人国土上的重要目标进行各种打击,确保敌人的战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受到重创;也是经济的,从各种最严厉的经济制裁到海陆禁运。

报复是间接战略,目标是使得敌人得不偿失,但不保证敌人会退回到战争开始前的状态。报复战略还寻求极大地削弱敌人,以便在下一步的冲突中赢得胜利。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行动是报复战略的最好体现,但对越南北方的狂轰滥炸最终没有阻止越南南北方的统一,美国在越南是以失败告终的。

美国的乌克兰战争战略也是报复战略。在这里,美国在军事上通过乌克兰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主要“参战”是在对俄罗斯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上。美国未必指望能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回到2014年前的边界,但通过极限经济制裁和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力图一劳永逸地削弱俄罗斯。

应该注意的是,战略轰炸或者纵深打击有报复的元素,但不等于报复战略。在二战中,美国对德国和日本都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轰炸,这是最后战略反攻的辅助,最终占领柏林和东京才是目的,而不是迫使德国和日本知难而退。但在越南战争期间,战略轰炸只是意图迫使越南北方知难而退,占领河内从来不是选项。这才是报复战略。

焦土则是在军事上没有足够优势、在政治上也没有足够定力时的无奈选择。军事上可能还是会象征性地打一下,经济报复也不可避免,但重点在于将战争地区沦为焦土,确保敌人一无所获。与报复战略相比,这是长期放弃收回失地了,如果不是彻底放弃的话,也避免对敌人国土上重要目标的军事报复导致战争扩大。台湾是中国的,解放台湾不是美国丧权割地。这些法理细节不是这里的重点,重点在于焦土战略对美国和台湾的意义。

台海曾经是难以跨越的天堑。但在武器射程越来越大、运输工具越来越发达的现在,跨过台湾海峡的打击、进攻对于解放军而言已经没有越不过去的门槛,但跨越太平洋的打击、进攻对于美军来说却是越来越不可承受之重。美军现在要介入台海,就像远道而来跳到澡盆里,还要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弓箭手。

美国也不能承受把台海战争扩大化到世界大战的代价。多年来,美国蓄意挑唆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但并没有邻国愿意主动跳上美国的战车。美国正在大力发展中导,在技术上没有越不过去的难关,但部署到哪里成了大问题。菲律宾、韩国、日本都无意为了台岛而主动成为美中冲突的前沿。

在乌克兰战争中,美国也痛苦地发现,当年的“民主兵工厂”已经坟头长草了。乌克兰每天需要2万发炮弹,美国的产能是每月2万发炮弹。“标枪”、“毒刺”导弹的库存见底更是尴尬的现实。美国还在谋划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哪一天“爱国者”导弹也库存告急,应该是不奇怪的事。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台岛的门槛上,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远没有开足马力进行军工生产,但像二战年代的美国那样转产军工的潜力显而易见,也使得美国不寒而栗。难怪在乌克兰战争初期,美国最紧张的就是中俄之间“上不封顶”的关系可能包括向俄军提供装备弹药。中国出于自己对战争性质的判断和国际责任,在俄乌之间保持中立。但美国明白,中国不是迫于美国的压力,中国改主意也是一念之间的事。

美国依然拥有核优势,但除了确保互相摧毁,美国的核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美国胜利、中国战败”。没有人为了互相确保摧毁而发动世界大战。这也使得美国的战争选项越来越狭窄。

在地缘战略层面上,台湾是第一岛链锁住中国崛起的门锁;在经济战略层面上,台湾的芯片工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和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起跳板;在国际政治层面上,“丢失台湾”也意味着美国对盟国承诺的不可靠。这些都是动摇美国霸权根基的。

但中国崛起既不从收回台湾开始,也不会在收回台湾结束;中国经济转型或许可以得益于台湾芯片工业,但并不依靠台湾芯片工业。中国一定要收回台湾,其中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动力就不用多说了。沃土也好,焦土也好,台湾是一定要收回的。

在台海,直到90年代台海导弹危机,美国对打退解放军的跨海进攻有信心,击退不是公开的战略,但在台海的“战略模糊”正是对击退战略的暗示。过去20年来,解放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美军在台海赢得常规战争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实际上在西太平洋的强大存在都越来越受到威胁,美军越来越退居第二岛链了。F-15从嘉手纳撤出,B-62转赴北澳大利亚,都是例证。

前些年美国的空海一体战和第三次对消是美国对华战略开始了从击退向报复的转变,现在,美国战略界已经在认真讨论焦土战略了,这是对美国实力和利益的写照:既没有能力在台海赢得常规战争,又不能对中国实行有意义的报复而不玩火自焚,更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不是说解放台湾会轻而易举,值得认真去做的事情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战略思维没有考虑台湾人是怎么想的。

毋庸讳言,台湾存在不小的拒统势力。他们拒绝和平统一,但对于靠自己的力量拒绝武力统一根本不存幻想。不仅没有信心,根本就是直接躺平。他们拒统的希望在于美国在台海采取击退战略,而且必须是轻易击退解放军的打击和进攻。他们连报复战略都不能接受,因为那意味着彻底打碎台湾的坛坛罐罐。

这曾经是貌似有道理的期望,但现在已经明显靠不住了。不仅靠不住,美国还在加紧从台湾釜底抽薪,逼迫台积电为首的芯片工业把产业基地向美国转移就是开始。当然,现在只是“要求”台积电在美国建造最先进的5nm(据说要升级成4nm)和3nm芯片制造设施,并带上配套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不管从芯片科技和经济来说,还是从地缘政治来说,台积电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张忠谋对全球化终结的伤感应该是真心的。

从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就踏上了全球化的不归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兴不仅体现了“美国制度优越性”,更是价廉物美进口替代的开始。这不是美国助人为乐,而是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亚当斯密开始的市场经济使然。

在“让利”的同时,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成本显著降低,美国财富极大增加。美国的全球化当然是在美国控制下的有序转移,美国依然掌握科技方面的软供应链,在制造业的硬供应链方面,也保留了高端制造业和龙头制造业。全球化的制造业和供应链在美国控制的全球金融供应链的调度下,继续在美国控制之下。美国不担心丧失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导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积电脱颖而出,还因为中国崛起而左右逢源。

但几十年全球化下来,美国吃惊地发现,中国在制造业的硬供应链方面牢牢占据了世界的“中场”,在科技的软供应链方面也日拱一卒,不知不觉之间也把美国赶上了孟良崮。依靠全球化坐收渔利的美国担心了,因为美国供应链已经高度全球化,把台湾变成焦土是一个问题,美国也没有芯片了是另一个问题。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是把台积电的前沿和核心产能迁往美国,这样台岛焦了给中国添堵,但不给美国添堵。

因此,美国要重建制造业,以巩固领导权,其中的关键就是把台积电变成美积电,甚至还有把台积电关键技术人员撤离台湾的传闻。于是,台岛成为废土就不是美国考虑的问题了。

通过顶级芯片重建制造业是与里根“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economics)相似的思路,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今天美国的经济困境和贫富悬殊的根源正是在于“涓滴经济学”,“涓滴式制造业重建”的命运不会更好,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芯片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也是台湾拉住美国的筹码。在战争时期把台湾变成焦土已经够伤心,在战争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台湾变成废土,这就是绝望了。

台积电的前沿和核心产能即使只有部份迁往美国,也构成对岛上同类产能的威胁。顶级芯片的市场是有限的。美国可以随时用一纸禁令规定需要特许才能向大陆销售芯片,岛上的台积电和亚利桑那的美积电一起申请,谁更有希望得到批准?

要是岛上只留下陈旧产能,台湾的芯片经济还有多久能蹦跶?台湾的芯片人才链还有多久能维持不断裂?

这不仅是台积电的问题,更是台湾的问题。要是台湾经济乏力,对美国就更没用,自身更没有抵抗“武统”的底牌,美国也更没有援救台湾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急独”势力会受到抑制,这其实就够了。

台湾问题的危急之处在于岛内“急独”和岛外反华势力合流,试图用既成事实干扰中国的统一大业。但“急独”也未必愿意主动把台岛变为焦土,更不愿意在战争没有到来的时候就把台湾变成废土。不管是焦土还是废土,在台湾都是不得人心的,美国承诺的变质更是对“急独”的最大抑制。没有美国对台湾安全和福祉的承诺,“台独”根本不成议题。

压制住岛内“急独”的冲动并不等于开启了和统的直通线,但这是和统的必要条件。

中国还在继续高速发展中。这个高速不可能与90-00年代相比,毕竟基数高很多了。继续发展也和90-00年代以外贸拉动为主在本质上不同。

西方发展与中国的外贸从来谈不上“出于善意”,说简单点,就是“贪图便宜货”而已,并顺带影响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中国制造挤占的都是西方不想留存的低端产能。但随着中国制造在质量、技术水平上日拱一卒,“便宜货”依然物美价廉,但也不再只是低端可替代商品,而是稳居主流市场的“中场”,上接LV、爱马仕,下接一元店。

更加令西方忧心的是,中国在西方工业供应链里也占据了类似的位置,甚至在军工供应链里都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而不仅是消费品供应链。即使在西方很不愿意放弃的领域,中国制造也在全方位地挤占西方制造业。

在政治和文化上,中国也没有如西方所愿,全盘西化。不过这未必是西方敌对的主要原因,日本在政治和文化上可算对欧美百依百顺,但在日本制造如日中天的80-90年代还是被一顿痛打。

在可预见的将来,欧美依然是世界经济重镇,但只是存量中心;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中心,而且是增量中心。欧美作为存量中心,发展空间有限,容量更是有限,中国制造能够占领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应占尽占了,继续扩大份额必将遭到强烈抵制。中国增量的主要来源必须转向内循环和一带一路。这既是中国制造驾轻就熟的段位,也恰好是发展空间和容量都大得多的市场。

与此同时,欧美的存量市场还继续高度依赖中国制造,不管是直接出口,还是借道越南、印度的间接出口。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在存量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正在拓展新的增长空间,继续可持续发展是有保证的。

即使人们很焦虑的芯片工业,也不存在“天赐特权”。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投资和时间的作用下,美国的封锁必将瓦解,因为美国的技术领先也是在需求、投资和时间的互动中建立的,而离开世界最大市场中国的需求和盈利反哺的投资,美国领先只可能弱化。这需要时间,但中国不急。

换句话说,两岸力量对比继续在向大陆方向倾斜。一旦抑制住岛内“急独”的冲动,在不太远的将来,不管是由于美国抽血,还是大陆替代芯片经济,台湾的废土化是注定的命运,最好的期望就是避免焦土。

这是和统真正可谈的时候。一旦踏上了这条路,就是不归的阳关大道。■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