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2-23 17:13
艺术风尚

2022我的治愈系美食清单

郑静:美食具有天生的治愈性,它能在人们最辛苦的时候抚慰心灵。
2022我的治愈系美食清单
郑静

■一大早,好友在朋友圈里直播,超市糖水黄桃储备充足,完全不用抢。偌大的超市空旷得很,黄桃罐头堆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透明的包装,金黄色的果肉,透着股怀旧的味道,好可惜商家没有给它做些什么技术处理。若是我在市场部,一定会建议把它堆成圣诞树的样子,让它更发光发亮。要知道,这时候黄桃罐头一定比圣诞巧克力更受欢迎,对于新冠中招的朋友来说,它和布洛芬一样,才是治愈系的。

美食具有天生的治愈性,它能在人们最辛苦的时候抚慰心灵。离乡背井的时候,它带着乡愁,家乡的味道让人牵肠挂肚好久好久,“才下眉间,又上心间”,前几年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这种情绪渲染地异常浓烈,别说台词,就连其中的背景音乐,都能勾起人们的忧愁来。

我一度很不喜欢别人把我叫做“美食作家”,每次在商务活动的署名上,都很努力地想摆脱这个头衔。因为那段时间太多的人会写美食,自己都觉着它门槛太低,美食家、美食作家,差点就等同我最讨厌的“吃货”二字。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金主客户面前,我也只能从了。

一方面我抵制“美食作家”的头衔,另一方面我又持续不断地写美食专栏,再整理出书,这事情算算也有小十年了。二十四节气、各种传统节日、江南春天的马兰头、荠菜,冬至的鸡汤、甜蹄膀。写这些的时候,我不用在那挖空心思遣词造句,日常里天天见的自带亲切感,活色生香的食材,以它为中心发生的那些故事都是现成的,哪还有编排,把那些家常闲话一笔笔写下来,就足够撑满版面。

去了英国定居的好友,安定下来后发来一张照片,是一罐刚熬好的猪油,冻上了一半,另一半还是溏心的。第二天我写了篇 “猪油,就是你的乡愁”,趁热发了出去,填上第二天的专栏。

美食治愈了人心,也治愈了我的写稿拖延症,在我写设计评论思维枯竭的时候,就会先换个频道,写点吃的练练手,这和学声乐的每天要先开嗓一样,一切理顺溜了,才能开始正规训练。另外写美食也能治疗不会好好说话的文字矫情症。在美食面前,所有的矫揉造作都是多余的,要知道尤其是中餐,你稍微纠结一会,它就凉了。

练手的时候,一边看着大家感慨生鲜平台上买不到黄桃罐头,一边回想着这一年的囤货之旅。今年我们从春天开始就很努力地用食物去自我治愈,抵抗疫情,本以为扛过了春天,就能柳暗花明,谁也没想到,年底才是又一个开始。觉得有必要,盘点一下2022年的治愈系食物,希望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绿叶菜

我承认江南人对绿叶菜有执念,哪怕囤了再多的土豆、胡萝卜,还是想去再买点青菜,而且最好是那种矮脚青。不知道什么时候北方人把它叫成上海青,反正在上海的任何一个菜场里都见不到这个名字。总之就是那种最糯,天冷时候味道最好的青菜品种,常去采买的主妇都知道。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绿叶菜:疫情生活的安慰剂》,抗疫第三年,大家仍然为吃上一顿绿叶菜而辗转折腾。人间四月天,本是各种芽苗菜上市的时候,草头、豆苗、枸杞芽,各种时鲜让吃客们乐得忙不过来。可今年这些统统不见,它们就遗弃在田头,和这个春天一起消失。

一把香葱

不但绿叶菜在疫情期间被称为“爱马仕”,谁都想不到,连香葱也成了封控时候的抢手货。上海人家在这个春天纷纷开始学习家庭种植,大家在朋友圈里互相交流经验,就为了让香葱存活时间更长些。原先阳台上的月季、茉莉花,统统变成了种小葱,那些用来插玫瑰、郁金香的花瓶,也全部变成水配器皿。一抹葱绿成了这个春天最美的流行色。有了它,那些好不容易团来的大排、鲫鱼,才能有灵魂。有了灵魂的美食,才能治愈另一个灵魂。

咖啡和可乐

突然之间,食物被分成了两类,必需和非必需。简单粗暴,又非常言简意赅,曾经的那些菜系呀、口味呀、卡路里呀,一夜之间消失。一但食物被归为非必要范围里,它就变得异常紧俏。疫情期间,可口可乐成了硬通货,用它几乎可以换来一切。有人想念可乐,有人就会惦记咖啡,看着家里的咖啡豆每日递减,心情自然无比紧张。想想每天清晨是要被黑咖啡叫醒的,每天的下午茶是要手冲来填补的,原本很正常的节奏,突然被打乱,还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需求,生怕被一句“非必要不团购”的命令给扼杀在萌芽里。所以咖啡需求者开始组织地下小团体,邻里互助,加价运费,为这些非必需品操碎了心。当它们冲破种种防线,有效补给供应时,终于让生活恢复到必需的模样,虽然那股香气里多少还带着点消毒水的气味。

预制菜

预制菜是今年疫情期才流行的叫法,之前都叫做半成品。原先春节前,很多酒楼餐厅会推出一些半成品,买回家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上桌。虽然味道会打折扣,但省力不少,是很多厨艺欠佳者的福音。疫情一来,大家都被封控在家,别说去餐厅消费,连门都出不去。之前餐厅还能靠外卖支撑一段时间,后来彻底没了指望,销售预制菜成了另一条出路。一方面商家能盘活一下资金,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的刚需。封控在家,一日三餐成了各家的大事情,又要兼顾工作,每天这么折腾实在没精力。预制菜可蒸可烤,或是空气炸锅加工一下,就能上桌,确实解决了吃饭难题。经过这么一轮,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很多餐厅的招牌菜,都是这么做出来的,好像也不难。

盐汽水

暂别了封控,马上直面高温,40度+的气温持续一整个夏天。胃口直线下降,每天都只想淹没在汽水和冰淇淋里。生鲜平台上的盐汽水时不时会别抢空,这种上海人特别的钟爱,再次成为这个夏天的网红。盐汽水曾经是工厂里的防暑降温劳保饮品,夏天高温工人出汗多,需要适当补充盐分,这种带着薄荷口味的清凉饮品,成了上海人集体的怀旧回忆。在那些夏天,盐汽水和空闲的暑假重叠在一起,那种快乐自由的感觉,至今都能治愈上班族疲惫的内心。

桶装饮用水

可惜盐汽水再好,终究不能代替普通饮用水,煮饭烧菜泡茶,都不行。一则咸潮汹涌泛滥的新闻,瞬间让大家紧张起来,快速采购囤货,这次囤的是水,大桶的、瓶装的,最普通的纯净水。用量大、份量重,快递小哥运输速度慢,那几天的夜晚囤到水,才能睡个安稳觉,否则一定彻夜难眠,再天价的床垫也拯救不了。

黄桃罐头

纯属好奇,去搜了下才发现,上海的各家生鲜平台上也再就买不到黄桃罐头了。北方朋友们第一批中招倒下,高烧中吞刀片的喉咙,什么都咽不下,唯独念念不忘黄桃罐头,那种冰冰凉凉的,甜丝丝的味道,想得百抓挠心。他们回忆小时候生病时,家人就会准备黄桃罐头,那是被关爱的感觉,长大了也忘不了。这种情绪,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开。其他城市还没被感染的朋友,做好预案也给自己囤一点,以备不时之需。

桃,在中国民间,有着特殊的吉祥寓意,逃离病情,长寿多福,所以很多节庆时候都做作为符号美食,用来讨口彩。病中多愁丝,需要被关心被照顾,红楼梦里那么难搞的林妹妹,也是在生病的时候被宝姐姐的投喂所安抚。人家千金小姐吃的是燕窝,这会普通打工姑娘想吃一瓶黄桃罐头,想想也不为过。

写这篇盘点的时候,正是传统的冬至。今年终于大家不再争论是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北方人包饺子,南方煮汤圆,或是大家各取所爱,南北通吃,都能相安无事。美食让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分享或是争论,都很热闹,只要不上升到人身攻击就好。

今年不争不辩,不是因为大家妥协。而是大家都知道,无论是饺子还是汤圆都无法治愈高烧和咳嗽,除了布洛芬,其他的都先放放再说。至于网传布洛芬模样的汤圆,我真是一眼都不想多看。除了冬至,还有除夕和元宵,就让布洛芬留在2022吧,2023的汤圆还得是黑洋酥的才好。■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生活用“假期性爱”重建亲密关系-
    徐瑾书单:人就是一台意识机器?

    徐瑾:人类如何产生意识?意识是一种发现还是一种幻觉?理解意识或自我,是人类无法绕开的话题,而重构意识与自我,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大主题。


  • 瑞士手表
    瑞士手表出口预计将继续低迷,尤其是在中国

    数据显示瑞士对日本的手表出口增长14%以上,对中国出口则下降5.9%,这也反映出在奢侈品行业见到的趋势。行业机构表示,对未来几个月中国和香港市场的预测依然非常负面。


  • 道琼斯
    道指首次突破42,000点,与标普500指数均创新高

    美联储大幅降息的举措虽然需要时间消化,但投资者还是对此表示热烈欢迎。美股普遍上涨,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均创新高,纳指上涨2.5%。科技股和比特币等投机资产涨幅居前。


  • 日本经济安全大臣高市早苗
    日本若产生首位女首相 那就比美国首位女总统还早了

    日本经济安全大臣高市早苗已经崛起为自民党总裁候选人三强;鉴于自民党在国会中的主导地位,9月27日投票的获胜者几乎肯定会成为首相。


2022我的治愈系美食清单
2022-12-23 17:13
艺术风尚

2022我的治愈系美食清单

郑静:美食具有天生的治愈性,它能在人们最辛苦的时候抚慰心灵。
郑静

■一大早,好友在朋友圈里直播,超市糖水黄桃储备充足,完全不用抢。偌大的超市空旷得很,黄桃罐头堆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透明的包装,金黄色的果肉,透着股怀旧的味道,好可惜商家没有给它做些什么技术处理。若是我在市场部,一定会建议把它堆成圣诞树的样子,让它更发光发亮。要知道,这时候黄桃罐头一定比圣诞巧克力更受欢迎,对于新冠中招的朋友来说,它和布洛芬一样,才是治愈系的。

美食具有天生的治愈性,它能在人们最辛苦的时候抚慰心灵。离乡背井的时候,它带着乡愁,家乡的味道让人牵肠挂肚好久好久,“才下眉间,又上心间”,前几年的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这种情绪渲染地异常浓烈,别说台词,就连其中的背景音乐,都能勾起人们的忧愁来。

我一度很不喜欢别人把我叫做“美食作家”,每次在商务活动的署名上,都很努力地想摆脱这个头衔。因为那段时间太多的人会写美食,自己都觉着它门槛太低,美食家、美食作家,差点就等同我最讨厌的“吃货”二字。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金主客户面前,我也只能从了。

一方面我抵制“美食作家”的头衔,另一方面我又持续不断地写美食专栏,再整理出书,这事情算算也有小十年了。二十四节气、各种传统节日、江南春天的马兰头、荠菜,冬至的鸡汤、甜蹄膀。写这些的时候,我不用在那挖空心思遣词造句,日常里天天见的自带亲切感,活色生香的食材,以它为中心发生的那些故事都是现成的,哪还有编排,把那些家常闲话一笔笔写下来,就足够撑满版面。

去了英国定居的好友,安定下来后发来一张照片,是一罐刚熬好的猪油,冻上了一半,另一半还是溏心的。第二天我写了篇 “猪油,就是你的乡愁”,趁热发了出去,填上第二天的专栏。

美食治愈了人心,也治愈了我的写稿拖延症,在我写设计评论思维枯竭的时候,就会先换个频道,写点吃的练练手,这和学声乐的每天要先开嗓一样,一切理顺溜了,才能开始正规训练。另外写美食也能治疗不会好好说话的文字矫情症。在美食面前,所有的矫揉造作都是多余的,要知道尤其是中餐,你稍微纠结一会,它就凉了。

练手的时候,一边看着大家感慨生鲜平台上买不到黄桃罐头,一边回想着这一年的囤货之旅。今年我们从春天开始就很努力地用食物去自我治愈,抵抗疫情,本以为扛过了春天,就能柳暗花明,谁也没想到,年底才是又一个开始。觉得有必要,盘点一下2022年的治愈系食物,希望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绿叶菜

我承认江南人对绿叶菜有执念,哪怕囤了再多的土豆、胡萝卜,还是想去再买点青菜,而且最好是那种矮脚青。不知道什么时候北方人把它叫成上海青,反正在上海的任何一个菜场里都见不到这个名字。总之就是那种最糯,天冷时候味道最好的青菜品种,常去采买的主妇都知道。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绿叶菜:疫情生活的安慰剂》,抗疫第三年,大家仍然为吃上一顿绿叶菜而辗转折腾。人间四月天,本是各种芽苗菜上市的时候,草头、豆苗、枸杞芽,各种时鲜让吃客们乐得忙不过来。可今年这些统统不见,它们就遗弃在田头,和这个春天一起消失。

一把香葱

不但绿叶菜在疫情期间被称为“爱马仕”,谁都想不到,连香葱也成了封控时候的抢手货。上海人家在这个春天纷纷开始学习家庭种植,大家在朋友圈里互相交流经验,就为了让香葱存活时间更长些。原先阳台上的月季、茉莉花,统统变成了种小葱,那些用来插玫瑰、郁金香的花瓶,也全部变成水配器皿。一抹葱绿成了这个春天最美的流行色。有了它,那些好不容易团来的大排、鲫鱼,才能有灵魂。有了灵魂的美食,才能治愈另一个灵魂。

咖啡和可乐

突然之间,食物被分成了两类,必需和非必需。简单粗暴,又非常言简意赅,曾经的那些菜系呀、口味呀、卡路里呀,一夜之间消失。一但食物被归为非必要范围里,它就变得异常紧俏。疫情期间,可口可乐成了硬通货,用它几乎可以换来一切。有人想念可乐,有人就会惦记咖啡,看着家里的咖啡豆每日递减,心情自然无比紧张。想想每天清晨是要被黑咖啡叫醒的,每天的下午茶是要手冲来填补的,原本很正常的节奏,突然被打乱,还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需求,生怕被一句“非必要不团购”的命令给扼杀在萌芽里。所以咖啡需求者开始组织地下小团体,邻里互助,加价运费,为这些非必需品操碎了心。当它们冲破种种防线,有效补给供应时,终于让生活恢复到必需的模样,虽然那股香气里多少还带着点消毒水的气味。

预制菜

预制菜是今年疫情期才流行的叫法,之前都叫做半成品。原先春节前,很多酒楼餐厅会推出一些半成品,买回家只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上桌。虽然味道会打折扣,但省力不少,是很多厨艺欠佳者的福音。疫情一来,大家都被封控在家,别说去餐厅消费,连门都出不去。之前餐厅还能靠外卖支撑一段时间,后来彻底没了指望,销售预制菜成了另一条出路。一方面商家能盘活一下资金,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的刚需。封控在家,一日三餐成了各家的大事情,又要兼顾工作,每天这么折腾实在没精力。预制菜可蒸可烤,或是空气炸锅加工一下,就能上桌,确实解决了吃饭难题。经过这么一轮,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很多餐厅的招牌菜,都是这么做出来的,好像也不难。

盐汽水

暂别了封控,马上直面高温,40度+的气温持续一整个夏天。胃口直线下降,每天都只想淹没在汽水和冰淇淋里。生鲜平台上的盐汽水时不时会别抢空,这种上海人特别的钟爱,再次成为这个夏天的网红。盐汽水曾经是工厂里的防暑降温劳保饮品,夏天高温工人出汗多,需要适当补充盐分,这种带着薄荷口味的清凉饮品,成了上海人集体的怀旧回忆。在那些夏天,盐汽水和空闲的暑假重叠在一起,那种快乐自由的感觉,至今都能治愈上班族疲惫的内心。

桶装饮用水

可惜盐汽水再好,终究不能代替普通饮用水,煮饭烧菜泡茶,都不行。一则咸潮汹涌泛滥的新闻,瞬间让大家紧张起来,快速采购囤货,这次囤的是水,大桶的、瓶装的,最普通的纯净水。用量大、份量重,快递小哥运输速度慢,那几天的夜晚囤到水,才能睡个安稳觉,否则一定彻夜难眠,再天价的床垫也拯救不了。

黄桃罐头

纯属好奇,去搜了下才发现,上海的各家生鲜平台上也再就买不到黄桃罐头了。北方朋友们第一批中招倒下,高烧中吞刀片的喉咙,什么都咽不下,唯独念念不忘黄桃罐头,那种冰冰凉凉的,甜丝丝的味道,想得百抓挠心。他们回忆小时候生病时,家人就会准备黄桃罐头,那是被关爱的感觉,长大了也忘不了。这种情绪,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开。其他城市还没被感染的朋友,做好预案也给自己囤一点,以备不时之需。

桃,在中国民间,有着特殊的吉祥寓意,逃离病情,长寿多福,所以很多节庆时候都做作为符号美食,用来讨口彩。病中多愁丝,需要被关心被照顾,红楼梦里那么难搞的林妹妹,也是在生病的时候被宝姐姐的投喂所安抚。人家千金小姐吃的是燕窝,这会普通打工姑娘想吃一瓶黄桃罐头,想想也不为过。

写这篇盘点的时候,正是传统的冬至。今年终于大家不再争论是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北方人包饺子,南方煮汤圆,或是大家各取所爱,南北通吃,都能相安无事。美食让大家有了共同的话题,分享或是争论,都很热闹,只要不上升到人身攻击就好。

今年不争不辩,不是因为大家妥协。而是大家都知道,无论是饺子还是汤圆都无法治愈高烧和咳嗽,除了布洛芬,其他的都先放放再说。至于网传布洛芬模样的汤圆,我真是一眼都不想多看。除了冬至,还有除夕和元宵,就让布洛芬留在2022吧,2023的汤圆还得是黑洋酥的才好。■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