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2-12 05:34
社会与生活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形势表示担心

曹辛:中国必须对下一波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动员老年人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加快、加强医院和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
经济女性2024:在草台班子,乐观活着
曹辛

■上周国际舆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国一周来的抗疫政策从严格封控转向大幅度放开。然而根据国际媒体的报道,这些媒体乃至大部分国际公共卫生专家和国际专业组织,却对中国抗疫形势表示担心。他们认为:中国对放开疫情封控缺乏准备。

疫情政策转变准备不足

本周的国际舆论显示,国际媒体和不少专家乃至国际专业组织普遍认为:中国对此次疫情解封缺乏准备,因此也对其后果表示担心。

亚洲华文媒体首先对当前中国官方宣传的快速转向政策表示怀疑。这些媒体首先质疑央视本周向中国民众宣传的“我们正式迈向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的立场。根据媒体的报道:中国网民对央视这句话所持有的态度明显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一方面有人被这句话所鼓励,让他们对早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走出疫情之路抱有希望;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句话带有误导性、前后矛盾并有玩文字游戏之嫌。他们认为,结束的是“封控式抗疫”而非疫情,放开之后伴随而来的疫情大暴发正要开始,身为官媒不应发表这种“脱离现实”“自欺欺人”的言论。

亚洲媒体说:随着这种议论的持续发酵,也有中国网民开始质疑中国官方开放的节奏过快,让民众无所适从,即所谓:“11月底严禁‘一刀切’,12月初直接把刀给扔了”。

一名网民“路诞先生”就当前防疫提出四点质疑:一、感染后是否会形成短期免疫;二、各地方医疗机构是否有足够能力和资源让重症第一时间接受治疗;三、对于重症必须入院接受治疗的,国家是否还实行治疗费用兜底;四、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是多少,是否能够应对目前的病毒?新疫苗何时上市?这四个问题实际上是怀疑中国官方对突然改变政策准备不足。

美国媒体则认为: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呼应了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在试图恢复商业活动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应对疫情的暴发。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和谐的变化,在中国,“清零”政策旨在隔离所有病例,中断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低迷,但保持感染率较低。

据美国媒体报道:国际公共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数百万老年人需要接种疫苗,这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医院需要加强建设,以应对病例的激增,而中国官员们上周就宣布了一场疫苗接种运动。

据媒体介绍:澳大利亚银行麦格理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从(中国)高层来看,重新转向增长和退出零冠状病毒疫情是很明显的。”然而他们警告称,“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包括“零冠状病毒可能造成多大的破坏性”。

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高斯廷(Larry Gostin)对《美国之音》说:中国民众自然免疫力低、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不足,再碰上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中国可能会出现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他认为:中国官方没有明确的计划来预防医疗系统负担过重,应当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逐渐过渡、退出清零政策。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则评论说:中国放弃清零方针可以说是数十年来最大的政策转变,但中国医疗系统可能面临“灾难性”冲击的风险,这将对中国产生巨大但不可预测的影响。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也坦言:中国大陆没有准备得很好就一下子大幅放宽疫情管控,现在正值冬天,大陆疫情很可能会呈海啸式暴发。他也预计,这一波暴发不一定能够像香港一样在两个月内就结束。

不过高盛同一天发表的简报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我们将其(当前中国疫情政策转变)视为中国政府为退出(清零)做准备,并试图将防疫经济和社会成本降至最低的明确证据。这个准备过程料将持续几个月,期间也可能遇到挑战。”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上周的发布会上介绍中国的重症救治能力和资源储备情况时也指出: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中国各地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包括尽可能开设发热门诊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增加重症床位及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将原本的方舱医院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焦雅辉解释说:“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这一切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为新一轮疫情的来临着手准备。

但也有中国的公共卫生专家告诉笔者,当前(疫情封控)放开时有三个问题没解决:老人没打好疫苗就放开,最需要打的前两个月,也没有大力宣传;现在打疫苗,也得半个月有效果,等打第二针第三针的时候,正是流行高峰时间,去打疫苗都(有机会)被感染。现在突然放开了,没准备好,疫苗、医院、三级医疗保健网都没准备好。

政策执行可适当调整

准备不足是当前中国防疫政策调整中最重大的问题,但因此中国也有条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幅度的政策调整,以便赢得时间,做好迎接下一波疫情的人力和物力上的准备。

据笔者了解,现在虽然全国政策已经放开,但各地政府的表态和实际执行情况并不一致。例如某省官员就告诉笔者:我们地方当然要支持国家层面的政策,但我们的医疗资源和财力并不强,一旦出现新冠病人和普通病人争夺医疗资源的情况,我们实际上解决不了,无法同时应对。因此,我们在防疫放开方面,基本上是停留在落实国务院防疫二十条的层面,这个比较现实,其他要求做不到。而且,我们省的经济和世界经济供应链联系也不紧密,所以处理放开问题时比较从容。

笔者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起码有助于在感染人群上升时减少次生灾难。这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是正面的做法。

而对北上广深、或者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目前地方财力和医疗资源相对雄厚,同时这些地区与世界经济供应链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有必要现行放开。但从现在开始,必须对下一波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动员老年人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加快、加强医院和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以应对世界疫情以来中国真正的首次疫情冲击。

中国三年的抗疫历史告诉我们:抗疫应科学挂帅。而不是政治挂帅。当前防疫政策的调整,也应以此为纲。■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经济女性2024:在草台班子,乐观活着
2022-12-12 05:34
社会与生活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疫形势表示担心

曹辛:中国必须对下一波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动员老年人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加快、加强医院和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
曹辛

■上周国际舆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国一周来的抗疫政策从严格封控转向大幅度放开。然而根据国际媒体的报道,这些媒体乃至大部分国际公共卫生专家和国际专业组织,却对中国抗疫形势表示担心。他们认为:中国对放开疫情封控缺乏准备。

疫情政策转变准备不足

本周的国际舆论显示,国际媒体和不少专家乃至国际专业组织普遍认为:中国对此次疫情解封缺乏准备,因此也对其后果表示担心。

亚洲华文媒体首先对当前中国官方宣传的快速转向政策表示怀疑。这些媒体首先质疑央视本周向中国民众宣传的“我们正式迈向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的立场。根据媒体的报道:中国网民对央视这句话所持有的态度明显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一方面有人被这句话所鼓励,让他们对早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走出疫情之路抱有希望;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句话带有误导性、前后矛盾并有玩文字游戏之嫌。他们认为,结束的是“封控式抗疫”而非疫情,放开之后伴随而来的疫情大暴发正要开始,身为官媒不应发表这种“脱离现实”“自欺欺人”的言论。

亚洲媒体说:随着这种议论的持续发酵,也有中国网民开始质疑中国官方开放的节奏过快,让民众无所适从,即所谓:“11月底严禁‘一刀切’,12月初直接把刀给扔了”。

一名网民“路诞先生”就当前防疫提出四点质疑:一、感染后是否会形成短期免疫;二、各地方医疗机构是否有足够能力和资源让重症第一时间接受治疗;三、对于重症必须入院接受治疗的,国家是否还实行治疗费用兜底;四、现有疫苗的保护效力是多少,是否能够应对目前的病毒?新疫苗何时上市?这四个问题实际上是怀疑中国官方对突然改变政策准备不足。

美国媒体则认为: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呼应了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在试图恢复商业活动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应对疫情的暴发。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不和谐的变化,在中国,“清零”政策旨在隔离所有病例,中断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低迷,但保持感染率较低。

据美国媒体报道:国际公共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数百万老年人需要接种疫苗,这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医院需要加强建设,以应对病例的激增,而中国官员们上周就宣布了一场疫苗接种运动。

据媒体介绍:澳大利亚银行麦格理集团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从(中国)高层来看,重新转向增长和退出零冠状病毒疫情是很明显的。”然而他们警告称,“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包括“零冠状病毒可能造成多大的破坏性”。

而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高斯廷(Larry Gostin)对《美国之音》说:中国民众自然免疫力低、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不足,再碰上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中国可能会出现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他认为:中国官方没有明确的计划来预防医疗系统负担过重,应当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逐渐过渡、退出清零政策。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则评论说:中国放弃清零方针可以说是数十年来最大的政策转变,但中国医疗系统可能面临“灾难性”冲击的风险,这将对中国产生巨大但不可预测的影响。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也坦言:中国大陆没有准备得很好就一下子大幅放宽疫情管控,现在正值冬天,大陆疫情很可能会呈海啸式暴发。他也预计,这一波暴发不一定能够像香港一样在两个月内就结束。

不过高盛同一天发表的简报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我们将其(当前中国疫情政策转变)视为中国政府为退出(清零)做准备,并试图将防疫经济和社会成本降至最低的明确证据。这个准备过程料将持续几个月,期间也可能遇到挑战。”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上周的发布会上介绍中国的重症救治能力和资源储备情况时也指出: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中国各地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包括尽可能开设发热门诊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增加重症床位及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将原本的方舱医院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焦雅辉解释说:“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这一切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为新一轮疫情的来临着手准备。

但也有中国的公共卫生专家告诉笔者,当前(疫情封控)放开时有三个问题没解决:老人没打好疫苗就放开,最需要打的前两个月,也没有大力宣传;现在打疫苗,也得半个月有效果,等打第二针第三针的时候,正是流行高峰时间,去打疫苗都(有机会)被感染。现在突然放开了,没准备好,疫苗、医院、三级医疗保健网都没准备好。

政策执行可适当调整

准备不足是当前中国防疫政策调整中最重大的问题,但因此中国也有条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幅度的政策调整,以便赢得时间,做好迎接下一波疫情的人力和物力上的准备。

据笔者了解,现在虽然全国政策已经放开,但各地政府的表态和实际执行情况并不一致。例如某省官员就告诉笔者:我们地方当然要支持国家层面的政策,但我们的医疗资源和财力并不强,一旦出现新冠病人和普通病人争夺医疗资源的情况,我们实际上解决不了,无法同时应对。因此,我们在防疫放开方面,基本上是停留在落实国务院防疫二十条的层面,这个比较现实,其他要求做不到。而且,我们省的经济和世界经济供应链联系也不紧密,所以处理放开问题时比较从容。

笔者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起码有助于在感染人群上升时减少次生灾难。这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是正面的做法。

而对北上广深、或者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目前地方财力和医疗资源相对雄厚,同时这些地区与世界经济供应链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有必要现行放开。但从现在开始,必须对下一波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动员老年人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加快、加强医院和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以应对世界疫情以来中国真正的首次疫情冲击。

中国三年的抗疫历史告诉我们:抗疫应科学挂帅。而不是政治挂帅。当前防疫政策的调整,也应以此为纲。■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