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2-06 08:27
社会与生活

20万大学生涌向比亚迪,但这里装不下造富梦

错过了互联网十年造富浪潮的年轻人,将未来押注给比亚迪。
比亚迪2023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发布
周倩、周有辉、郑灿城

■近半年时间过去,明年就要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的张锋还是没等来华为海思半导体部门的校招Offer。

张锋一早从今年6月就开始准备校招。从他最想去的华为海思,到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新能源车企蔚来、比亚迪,再到海思之外的中芯国际、长鑫存储等一众半导体公司,他都有投递。

但变数仿佛就从最心仪的华为海思Offer迟迟没有等到开始,几个月过去,一波海投之下,张锋手头的Offer数量还不到5家。

在今年的千万秋招大军中,张锋已是极占优势的那类。

由于专业方向与半导体行业适配度较高,不少公司愿意重金招聘相关人才。海思在往年更是7、8月份就已经大量下Offer,“全系打包招聘,人均75万年薪,很多师兄师姐8月前后就提前结束了秋招。”他如是描述海思往年的秋招盛况。

今年就没这么顺利了。从6月底完成海思的第一轮面试,四轮面试过后直到9月底个人资料提交审批,张锋再没收到来自海思的任何消息。多方打听后,张锋得知自己的录用offer在通过海思审批后,卡在了总部管理层。

这在今年十分普遍。一家上市科技公司高管告诉36氪,随着管理层对公司增长预期降低,原定的校招名额往往实际完成一半不到,先设置一个极高的学历门槛卡你,如果学历也卡不了,就一直拖,最后再给你一个低到难以接受的价格。而这种人事削减,在业务遭受巨大不可抗力的海思身上或许会更加剧烈。

一筹莫展之际,比亚迪成为第一个向张锋抛出橄榄枝的公司。从8月26日投递简历到9月16日收到录用短信,历时仅半个月,且不亚于芯片和互联网公司的薪资待遇令他满意,“感觉就像在逆境之中被人拉了一把。”

今年秋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个行业都在急剧缩减招聘,而比亚迪今年计划招收 3.5 万名应届毕业生,相比去年扩招三倍。

在互联网行业校招规模最大的2021年,京东招聘了1.5万人,腾讯仅仅招聘了5000人,比亚迪今年一年的招聘数量,即是互联网鼎盛之时多个头部大厂的招聘量总和,这在中国民营企业招聘历史上都称得上前所未有。

与张锋一样,不少名校应届生在今年一反对制造业的不看好,将比亚迪作为首选雇主。据比亚迪官方向媒体确认,今年比亚迪收到了20万份秋招简历,新增员工中的清北毕业生数量超过比亚迪过去二十多年入职的清北毕业生存量。

对于面临人生第一次职业选择的应届生来说,选择比亚迪,既有互联网高速增长大门关闭的无奈,也有对新能源行业或许会复刻昔日互联网辉煌的押注。

最难秋招季的一股暖流

在今年,校招的关键节点:金九银十法则严重失灵。

各家企业校招开放时间不再像往年一样扎堆,而是根据各自情况有所"个性化"调整,早晚不一。不同学校文理工不同专业的同学给到36氪的反馈也是如此。举例来看,瞄准互联网方向的同学9月以后再开始可能就已经拿不到offer了,而目标地产行业的同学10月之后秋招才刚刚开张。

相比较TOP2名校热门专业毕业的张锋,上海交通大学某文学类专业毕业的苏晴今年秋招路更步履维艰。

由于同上一届毕业的几位师姐关系密切,苏晴早早了解到去年秋招的艰难,两位师姐都没能如愿去往互联网企业,退而求其次去了地产业和制造业。去年尚且如此,这让她意识到今年的形势只会更难。苏晴不敢再多耽搁,像张锋一样,暑假还没开始便打响了自己秋招长跑的第一枪。

历时近半年,简历投递范围覆盖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泛互联网行业中80余家公司,此外还有教育行业猿辅导、OTA平台携程、外企宝洁、龙湖地产,以及蔚来、比亚迪等车企。可苏晴目前手中仅有来自比亚迪的唯一一份offer。

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各家HC均大幅缩减,有的甚至直接未设校招岗位。但代表着高薪、创新与自由的互联网行业仍是苏晴的求职首选,怀揣着早投递可能还有机会的想法,她在7、8月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将简历投递至上述80多家泛互联网公司。

收到的笔试数量一只手就可以数的过来,苏晴按部就班完成笔试、面试,这其间甚至还参加了有企业组织的AI面试。可后续结果还是如意料之内一样惨淡,80多份简历无所谓进度环节,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

进入9月份,在互联网行业一无所获的苏晴不得不转换赛道——像师姐们一样转向地产和汽车行业。

苏晴先关注到去年一位学姐去的龙湖地产。和互联网相比,地产行业能给到校招生的起薪还要更高些,年薪能达到30万左右,相比互联网的非技术性岗位,薪资行情要好。而进入企业校招群后,苏晴压力陡增,高薪背后是更激烈的竞争。群里清北甚至藤校等名校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细数下来,这一比例竟然过半。

据学姐提供的信息,去年龙湖地产校招群里多是常规985/211高校的同学,校招计划是10-20人,而今年的HC只有个位数,苏晴的学校背景虽处于“清北复交”行列,但在今年的企业校招群里并不算突出,最后还是没能逃过简历被刷。

9月10日,苏晴通过校招官网向比亚迪投递了简历,不久后收到HR打来的面试电话,问询过基本信息后,部门业务面试官很快通过微信和她取得联系,在进行了一次不到30分钟的业务面试后,苏晴收获了Offer。

如果说苏晴的遭遇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不涉及企业核心的技术岗位,可一向被视为“香饽饽”的计算机专业应届生,今年秋招态势也并不明朗。

艾雯本硕专业均为计算机类。在今年暑假争取到了在腾讯WXG(微信事业群)的实习机会后,她早早准备租房事宜,奔着转正而去。

但进入暑假实习期后,艾雯迎来晴天霹雳:今年整个微信事业群不参与秋招,自己所在的组还有被裁掉的老员工。实习转正的机会彻底破灭。

正式开始秋招后,艾雯将简历先后投递至国内声名最显赫的几家互联网大厂:BAT、字节、网易还有大疆。而第一步就被极个别几家发来的笔试难倒了,技术岗的笔试题型为代码考核,其中几家多是hard题型。

互联网求职无果后,一次刷小红书时艾雯注意到比亚迪,在9月26日投出了自己的一份简历,11月10日收到比亚迪的第一个电话,经过两轮电话面试,11月底艾雯收到比亚迪录用offer。

一位清华大学工科类专业博士生,也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的秋招历程:“面试挂、机考挂、两投两次简历挂,岗位消失……”种种难以想象的魔幻秋招经历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好在看到有同学在求职群里转发的比亚迪相关消息,试着投递后,过了两三周收获秋招的第一个offer,“这个寒气逼人的秋招季终于有了一丝暖意”。

谈到比亚迪高效到甚至有些草率的面试和Offer发放流程,多位应届毕业生告诉36氪,刚开始投递时更多是疑惑,对比之下比亚迪给到的薪资不是最满意的,也会对大量招人有顾虑,担心之后被裁。到了秋招中期,发现形势变了,严峻到只要有公司愿意录用自己就行,比亚迪算是很不错的雇主;而到了秋招后期,已经没机会可供自己筛选,多家对比之后,还是觉得比亚迪的Offer性价比更高。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各行业中多家企业屡屡碰壁后,“点击即送”的比亚迪成为应届生们纷纷主动扩散传递的“救命稻草”。但去比亚迪是一个好选择吗?

去互联网还是制造业?时代交叉路口的抉择

来自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母校——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郭宇,因为校友企业的缘故,更多地接触到比亚迪的校招宣传内容,跟随课题组其他同学,把第一份简历投给了比亚迪。不同于清华化学院张锋和上交大文学系苏晴,郭宇的秋招在8月29日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才迟迟开启。

如果说刚开始的投递带着些许盲目,在投完综合对比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薪资待遇以及企业发展后,郭宇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比亚迪。

郭宇签约的是比亚迪11事业部,主要承担整车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和油箱产品等生产任务,是整车生产中关键的后置环节之一。尽管薪资待遇水平谈不上特别理想,郭宇告诉36氪“在比亚迪待遇和岗位部门关联不大,校招生是根据学历、学校和专业水平等统一定价。”

此前多个网络平台流传的一份比亚迪校招薪资登记表也印证了郭宇的说法。应届生薪资被分为4档21类,这4档包括双非、211院校、985院校及C9院校,每档按照本科、本科F专业、硕士、硕士F专业等进一步细分,普通本科年基本工资为9万元左右,最高的985博士年薪可达35万元以上。

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不少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同学透露,和往年相比,比亚迪给C9院校的特殊待遇也使得今年这两所高校相关F类专业,近一半同学签了比亚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的董青在校招后也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董青表示自己比较满意:“今年待遇确实还可以,一年总包大概有31万左右,和去年签了OPPO对应总包有34万/36万的学长学姐们相比,薪资差别并不是很大。”

郭宇也在比对之中,放弃了来之不易的美团offer,尽管待遇要比比亚迪高出10%左右。

根据郭宇等同学的经历,以美团为例,互联网公司的招聘流程基本是笔试+三次面试,整个过程花费时间较长,且各家的笔试题目难度较高。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生透露华为的笔试题综合了几个专业的课程,非技术岗的面试问题也稍显“刁钻”。

一家长视频平台的校招则像在面试社招生,面试问题包括“你手里有多少KOL资源?社区运营中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减轻用户戾气?内容商业化价值可以如何提升?”这些问题对于尚未走出校园的苏晴而言,显然超纲了。

在面试题难度增加之外,面试官也有些变化。据文科出身的苏晴透露,她在面试产品运营、品牌宣传等岗位时,多家HR不但不主动发问,面无表情,甚至还在自我介绍之后就结束,明显态度消极。还有的公司要求自己用一周时间做品牌方案,苏晴认为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有割应届生韭菜,剽窃方案之嫌。

比亚迪的流程就简单得多,多位参与线上面试的同学告诉36氪,基本上在接到一两个电话询问基本情况以及专业信息后,就收到了offer。没有高强度的笔试,没有超过两轮的面试。

事实上,这些选择变化的背后也是时代交叉路口的抉择缩影。

郭宇坦言自己放弃美团选择比亚迪的真实原因有,一方面由于美团提供的是职能类岗位,对日后个人技术经验的积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他判断在当下实体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下,尤其像比亚迪这样站在风口上的新能源车企,发展潜力更大,自己的学习进阶过程也会更充实。

董青对于互联网体系也有同样的预判,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自己,算法能力较弱,在实习投递时就已经略微吃力了。如果很努力的卷进互联网,却无法进入核心的研发岗位,意义并不大。最坏的预期是,裁员风波来袭时,自己可能就是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而除了郭宇这样主动出击的同学,更多的则是像苏晴、董青这样中途被迫更换赛道选择比亚迪,另外还有一部分像艾雯一样,几乎是被秋招推着选择比亚迪。

艾雯明显更被动些,她表示自己选择比亚迪是没得选了。第一任务还是先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几年经济环境转好后可以再跳槽。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先拿offer,之后再等待时机跳槽也是很多同学不约而同的共识。很明显,大扩招的比亚迪承接了这个共识。

急速扩招的迪王,层出不穷的招聘乱象

“一个电话下offer”、“业务人员充当HR”、“岗位和专业不对口”等状况频发。大幅扩招背后,点击就送、流程混乱,是应届生们对比亚迪校招的集体印象。

安徽一所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36氪,自己是通过公众号联系到比亚迪HR并投递了生产管理计划专员这一岗位,尽管对这一招聘渠道充满困惑,还是接受了比亚迪很快打来的电话面试。“对面传来的HR声音明显很疲惫,不到10分钟时间内,匆匆问过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职业规划等后,面试就结束了。”HR表示之后还会有第二轮业务面试,但5天后他就收到了录用短信。

上海交大文科专业的苏晴最终拿到的Offer则与自己起初投递的完全不同,她投递的是营销类岗位,最终录用她的是产品技术规划研究院下属的智能驾驶部门,岗位亦是智能驾驶产品岗。谈到自己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顾虑,面试官告诉苏晴,“团队愿意给年轻人成长空间,聪明肯学习最重要。”甚至自己接到的第一通面试电话也不是HR打来的,而是由一位临时帮忙的业务人员对接。

更荒诞的是,清华化学院博士张锋不仅专业所学和光伏业务相差甚远,他直言自己“一点儿都不懂光伏”;而且在对方HR帮忙修改简历出错内容的情况下仍被录取。即使他自己都觉得录取无望,以至于在外出吃饭收到offer时感觉很懵。

足以见得,对于人才,比亚迪是渴求的。渴求到投递简历时不区分部门岗位,听线上线下宣讲时可以自己挑部门。

张锋身边就有同学存在未选择部门被某些事业部捞简历的情况,“我周围还有同学已经拿到了offer,但陆续还有不同的事业部打来电话要求面试。比如有同学没有预约时间就收到面试电话,这个时候如果因为实验或者上课没有接到,就要等下一个事业部来捞。”张锋形容,“ 这就像菜市场招工,粗浅但快速。”

“池子里有很多鱼,这个部门不满意,还会有下一个部门继续挑”——多位应届生谈到比亚迪秋招流程时总结道。秋招进行到后期,“池子里的鱼已经多到挤不下了”,一名比亚迪招聘工作人员告诉36氪,“八月之后双非硕简历基本都直接挂,人太多了,选择太多了。”

慌乱也往往是高速增长的产物,只要能保证效率,细节或许都可以忽略。特别是比亚迪的销量不断创新高下,也腾不出多一只手抓细节。

具体来看,11月16日,比亚迪汽车宣布第30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比亚迪也成为继特斯拉后全球第二家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企业。从2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半年时间,而前面两个百万销量突破,比亚迪分别用了13年和1年。

今年1-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140.29万辆,同比增长158.52%,10月单月销量就达到21.78万辆,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就在今年二季度,比亚迪还反超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销量逆势高速增长,使得比亚迪需要短期内补充大量人力来保证后方研发生产等任务。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增长,则使得原本作为利润微薄制造业公司的比亚迪,有了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中长期研发。

据36氪了解,比亚迪共有四大产业群:汽车、电池、IT、云轨,在这之下共有近20个事业部。今年,比亚迪还新成立了新材料事业部,用来研究光伏、高分子、半导体等前沿技术,对标华为的2012实验室(负责华为前瞻性技术的预研和开发)。

刚刚成立的新材料事业部正是此次秋招大幅扩招的部门,张锋告诉36氪,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不少同学都被新材料事业部“打捞”过,但这个刚起步的事业部,旗下许多业务部门往往只有几名员工,有的部门甚至连领导都没有,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前往。

年轻人在迪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互联网的职业生涯

一反互联网的“996”常态,比亚迪的“855”在很多人看来,是十分诱人的条件之一。

不加班是吸引刘萌下定决心从字节跳动跳槽到比亚迪的首要原因。“之前公司太卷了,在比亚迪还挺轻松的,工作强度不及字节的三分之一,除了工资偏低一点。” 刘萌感慨道。

不像校招,社招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尤其薪资水平与个人过往工作经历和技术能力直接挂钩,更加个性化。刘萌也认为外界对比亚迪评价差的主要原因便是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尽管这两年有所涨幅,但还是没法跟互联网比。

“很国企”也是比亚迪的显著特征之一。如比亚迪有着近乎苛刻的打卡制度,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一天需要打三次卡,一个月内第二次忘记打卡就要扣绩效,一次0.5个百分点。刚开始刘萌很不习惯这种打卡节奏,经常忘记。后来她和大家学到了一招,同事们都设置三个闹钟来提醒自己打卡。

工作时间安排上,刘萌享受一天八小时不加班,相比较互联网动辄深夜10点后的下班时间,基本上6点半左右办公室的工位就全部空了。但也苦于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吃饭够快的话或许可以短暂休息20分钟。

员工们也都只有工位的台式电脑,公司没有发放可以随时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下班就是下班,不会要求回家继续办公,另外像刘萌这样涉及研发层面的工作内容,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

比亚迪的工作节奏相比互联网公司也很慢。刘萌举例,之前自己申请电脑装软件就花费了一周多时间,而在互联网公司这类调整往往一上午就能搞定。在比亚迪,装软件都要走流程申请,由专门的同事负责安装,甚至细微到谷歌浏览器版本升级。

在“松弛感”十足的比亚迪,刘萌感觉身边的同事们都很稳定,这与互联网的“35岁危机”完全不同。待了十几年的老员工比比皆是,大家该结婚结婚,该生娃生娃,包括孕龄内的女性员工也从没有过因怀孕产生的被裁危机。

据36氪了解,比亚迪员工职级共分A级到I级9个级别,本科入职为F级,研究生是E级。中南大学硕士生郭宇表示,根据学历划分等级也说明了晋升规则的明确,大家各凭本事争取也很公平。

不加班、节奏舒缓、晋升压力小……比亚迪的这些特质使得不少校招及社招人员为其打上“性价比高”的标签,但居安思危,刘萌认为,和互联网的“卷”相比,比亚迪的“稳”可能意味着技术追赶低效和落后。

不少应届生对于比亚迪在深圳办公位置也有所顾虑,地处偏远的外围区域,离市中心福田、南山很远,对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可能会比较单一。

多位受访者告诉36氪,对于已经进入比亚迪的,好像是在和未来做一个赌注;没有进入的,也不想错过比亚迪这趟快车。即使如耶鲁大学统计学专业的硕士艾琳,也不得不感叹“在时代浪潮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1994年,比亚迪伴随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脚步诞生,冶金专业、研究电池出身的创始人王传福素来信奉“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但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比亚迪更像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用得上前沿技术人才的地方屈指可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变数。过去两年,混动系统、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储备带动比亚迪汽车销量迎来一轮高速增长,比亚迪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改变。一位接近比亚迪高层的人士对36氪表示,比亚迪从2017年才开始陆续从德尔福、博世等供应商招募关键研发人才,帮助比亚迪短时间内将混动技术产品化、市场化。

错过了互联网十年造富浪潮的年轻人们,试图把对高速增长与财富自由的渴望,押注在如今急速扩招、业务飞速发展的比亚迪身上。

(张锋、苏晴、艾雯、董青、郭宇、刘萌、艾琳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比亚迪2023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发布
2022-12-06 08:27
社会与生活

20万大学生涌向比亚迪,但这里装不下造富梦

错过了互联网十年造富浪潮的年轻人,将未来押注给比亚迪。
周倩、周有辉、郑灿城

■近半年时间过去,明年就要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的张锋还是没等来华为海思半导体部门的校招Offer。

张锋一早从今年6月就开始准备校招。从他最想去的华为海思,到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新能源车企蔚来、比亚迪,再到海思之外的中芯国际、长鑫存储等一众半导体公司,他都有投递。

但变数仿佛就从最心仪的华为海思Offer迟迟没有等到开始,几个月过去,一波海投之下,张锋手头的Offer数量还不到5家。

在今年的千万秋招大军中,张锋已是极占优势的那类。

由于专业方向与半导体行业适配度较高,不少公司愿意重金招聘相关人才。海思在往年更是7、8月份就已经大量下Offer,“全系打包招聘,人均75万年薪,很多师兄师姐8月前后就提前结束了秋招。”他如是描述海思往年的秋招盛况。

今年就没这么顺利了。从6月底完成海思的第一轮面试,四轮面试过后直到9月底个人资料提交审批,张锋再没收到来自海思的任何消息。多方打听后,张锋得知自己的录用offer在通过海思审批后,卡在了总部管理层。

这在今年十分普遍。一家上市科技公司高管告诉36氪,随着管理层对公司增长预期降低,原定的校招名额往往实际完成一半不到,先设置一个极高的学历门槛卡你,如果学历也卡不了,就一直拖,最后再给你一个低到难以接受的价格。而这种人事削减,在业务遭受巨大不可抗力的海思身上或许会更加剧烈。

一筹莫展之际,比亚迪成为第一个向张锋抛出橄榄枝的公司。从8月26日投递简历到9月16日收到录用短信,历时仅半个月,且不亚于芯片和互联网公司的薪资待遇令他满意,“感觉就像在逆境之中被人拉了一把。”

今年秋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个行业都在急剧缩减招聘,而比亚迪今年计划招收 3.5 万名应届毕业生,相比去年扩招三倍。

在互联网行业校招规模最大的2021年,京东招聘了1.5万人,腾讯仅仅招聘了5000人,比亚迪今年一年的招聘数量,即是互联网鼎盛之时多个头部大厂的招聘量总和,这在中国民营企业招聘历史上都称得上前所未有。

与张锋一样,不少名校应届生在今年一反对制造业的不看好,将比亚迪作为首选雇主。据比亚迪官方向媒体确认,今年比亚迪收到了20万份秋招简历,新增员工中的清北毕业生数量超过比亚迪过去二十多年入职的清北毕业生存量。

对于面临人生第一次职业选择的应届生来说,选择比亚迪,既有互联网高速增长大门关闭的无奈,也有对新能源行业或许会复刻昔日互联网辉煌的押注。

最难秋招季的一股暖流

在今年,校招的关键节点:金九银十法则严重失灵。

各家企业校招开放时间不再像往年一样扎堆,而是根据各自情况有所"个性化"调整,早晚不一。不同学校文理工不同专业的同学给到36氪的反馈也是如此。举例来看,瞄准互联网方向的同学9月以后再开始可能就已经拿不到offer了,而目标地产行业的同学10月之后秋招才刚刚开张。

相比较TOP2名校热门专业毕业的张锋,上海交通大学某文学类专业毕业的苏晴今年秋招路更步履维艰。

由于同上一届毕业的几位师姐关系密切,苏晴早早了解到去年秋招的艰难,两位师姐都没能如愿去往互联网企业,退而求其次去了地产业和制造业。去年尚且如此,这让她意识到今年的形势只会更难。苏晴不敢再多耽搁,像张锋一样,暑假还没开始便打响了自己秋招长跑的第一枪。

历时近半年,简历投递范围覆盖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泛互联网行业中80余家公司,此外还有教育行业猿辅导、OTA平台携程、外企宝洁、龙湖地产,以及蔚来、比亚迪等车企。可苏晴目前手中仅有来自比亚迪的唯一一份offer。

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各家HC均大幅缩减,有的甚至直接未设校招岗位。但代表着高薪、创新与自由的互联网行业仍是苏晴的求职首选,怀揣着早投递可能还有机会的想法,她在7、8月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将简历投递至上述80多家泛互联网公司。

收到的笔试数量一只手就可以数的过来,苏晴按部就班完成笔试、面试,这其间甚至还参加了有企业组织的AI面试。可后续结果还是如意料之内一样惨淡,80多份简历无所谓进度环节,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

进入9月份,在互联网行业一无所获的苏晴不得不转换赛道——像师姐们一样转向地产和汽车行业。

苏晴先关注到去年一位学姐去的龙湖地产。和互联网相比,地产行业能给到校招生的起薪还要更高些,年薪能达到30万左右,相比互联网的非技术性岗位,薪资行情要好。而进入企业校招群后,苏晴压力陡增,高薪背后是更激烈的竞争。群里清北甚至藤校等名校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细数下来,这一比例竟然过半。

据学姐提供的信息,去年龙湖地产校招群里多是常规985/211高校的同学,校招计划是10-20人,而今年的HC只有个位数,苏晴的学校背景虽处于“清北复交”行列,但在今年的企业校招群里并不算突出,最后还是没能逃过简历被刷。

9月10日,苏晴通过校招官网向比亚迪投递了简历,不久后收到HR打来的面试电话,问询过基本信息后,部门业务面试官很快通过微信和她取得联系,在进行了一次不到30分钟的业务面试后,苏晴收获了Offer。

如果说苏晴的遭遇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不涉及企业核心的技术岗位,可一向被视为“香饽饽”的计算机专业应届生,今年秋招态势也并不明朗。

艾雯本硕专业均为计算机类。在今年暑假争取到了在腾讯WXG(微信事业群)的实习机会后,她早早准备租房事宜,奔着转正而去。

但进入暑假实习期后,艾雯迎来晴天霹雳:今年整个微信事业群不参与秋招,自己所在的组还有被裁掉的老员工。实习转正的机会彻底破灭。

正式开始秋招后,艾雯将简历先后投递至国内声名最显赫的几家互联网大厂:BAT、字节、网易还有大疆。而第一步就被极个别几家发来的笔试难倒了,技术岗的笔试题型为代码考核,其中几家多是hard题型。

互联网求职无果后,一次刷小红书时艾雯注意到比亚迪,在9月26日投出了自己的一份简历,11月10日收到比亚迪的第一个电话,经过两轮电话面试,11月底艾雯收到比亚迪录用offer。

一位清华大学工科类专业博士生,也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的秋招历程:“面试挂、机考挂、两投两次简历挂,岗位消失……”种种难以想象的魔幻秋招经历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好在看到有同学在求职群里转发的比亚迪相关消息,试着投递后,过了两三周收获秋招的第一个offer,“这个寒气逼人的秋招季终于有了一丝暖意”。

谈到比亚迪高效到甚至有些草率的面试和Offer发放流程,多位应届毕业生告诉36氪,刚开始投递时更多是疑惑,对比之下比亚迪给到的薪资不是最满意的,也会对大量招人有顾虑,担心之后被裁。到了秋招中期,发现形势变了,严峻到只要有公司愿意录用自己就行,比亚迪算是很不错的雇主;而到了秋招后期,已经没机会可供自己筛选,多家对比之后,还是觉得比亚迪的Offer性价比更高。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各行业中多家企业屡屡碰壁后,“点击即送”的比亚迪成为应届生们纷纷主动扩散传递的“救命稻草”。但去比亚迪是一个好选择吗?

去互联网还是制造业?时代交叉路口的抉择

来自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母校——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郭宇,因为校友企业的缘故,更多地接触到比亚迪的校招宣传内容,跟随课题组其他同学,把第一份简历投给了比亚迪。不同于清华化学院张锋和上交大文学系苏晴,郭宇的秋招在8月29日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天才迟迟开启。

如果说刚开始的投递带着些许盲目,在投完综合对比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薪资待遇以及企业发展后,郭宇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比亚迪。

郭宇签约的是比亚迪11事业部,主要承担整车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和油箱产品等生产任务,是整车生产中关键的后置环节之一。尽管薪资待遇水平谈不上特别理想,郭宇告诉36氪“在比亚迪待遇和岗位部门关联不大,校招生是根据学历、学校和专业水平等统一定价。”

此前多个网络平台流传的一份比亚迪校招薪资登记表也印证了郭宇的说法。应届生薪资被分为4档21类,这4档包括双非、211院校、985院校及C9院校,每档按照本科、本科F专业、硕士、硕士F专业等进一步细分,普通本科年基本工资为9万元左右,最高的985博士年薪可达35万元以上。

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不少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同学透露,和往年相比,比亚迪给C9院校的特殊待遇也使得今年这两所高校相关F类专业,近一半同学签了比亚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的董青在校招后也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董青表示自己比较满意:“今年待遇确实还可以,一年总包大概有31万左右,和去年签了OPPO对应总包有34万/36万的学长学姐们相比,薪资差别并不是很大。”

郭宇也在比对之中,放弃了来之不易的美团offer,尽管待遇要比比亚迪高出10%左右。

根据郭宇等同学的经历,以美团为例,互联网公司的招聘流程基本是笔试+三次面试,整个过程花费时间较长,且各家的笔试题目难度较高。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生透露华为的笔试题综合了几个专业的课程,非技术岗的面试问题也稍显“刁钻”。

一家长视频平台的校招则像在面试社招生,面试问题包括“你手里有多少KOL资源?社区运营中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减轻用户戾气?内容商业化价值可以如何提升?”这些问题对于尚未走出校园的苏晴而言,显然超纲了。

在面试题难度增加之外,面试官也有些变化。据文科出身的苏晴透露,她在面试产品运营、品牌宣传等岗位时,多家HR不但不主动发问,面无表情,甚至还在自我介绍之后就结束,明显态度消极。还有的公司要求自己用一周时间做品牌方案,苏晴认为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有割应届生韭菜,剽窃方案之嫌。

比亚迪的流程就简单得多,多位参与线上面试的同学告诉36氪,基本上在接到一两个电话询问基本情况以及专业信息后,就收到了offer。没有高强度的笔试,没有超过两轮的面试。

事实上,这些选择变化的背后也是时代交叉路口的抉择缩影。

郭宇坦言自己放弃美团选择比亚迪的真实原因有,一方面由于美团提供的是职能类岗位,对日后个人技术经验的积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他判断在当下实体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下,尤其像比亚迪这样站在风口上的新能源车企,发展潜力更大,自己的学习进阶过程也会更充实。

董青对于互联网体系也有同样的预判,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自己,算法能力较弱,在实习投递时就已经略微吃力了。如果很努力的卷进互联网,却无法进入核心的研发岗位,意义并不大。最坏的预期是,裁员风波来袭时,自己可能就是最先倒下的那一批。

而除了郭宇这样主动出击的同学,更多的则是像苏晴、董青这样中途被迫更换赛道选择比亚迪,另外还有一部分像艾雯一样,几乎是被秋招推着选择比亚迪。

艾雯明显更被动些,她表示自己选择比亚迪是没得选了。第一任务还是先找到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几年经济环境转好后可以再跳槽。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先拿offer,之后再等待时机跳槽也是很多同学不约而同的共识。很明显,大扩招的比亚迪承接了这个共识。

急速扩招的迪王,层出不穷的招聘乱象

“一个电话下offer”、“业务人员充当HR”、“岗位和专业不对口”等状况频发。大幅扩招背后,点击就送、流程混乱,是应届生们对比亚迪校招的集体印象。

安徽一所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36氪,自己是通过公众号联系到比亚迪HR并投递了生产管理计划专员这一岗位,尽管对这一招聘渠道充满困惑,还是接受了比亚迪很快打来的电话面试。“对面传来的HR声音明显很疲惫,不到10分钟时间内,匆匆问过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职业规划等后,面试就结束了。”HR表示之后还会有第二轮业务面试,但5天后他就收到了录用短信。

上海交大文科专业的苏晴最终拿到的Offer则与自己起初投递的完全不同,她投递的是营销类岗位,最终录用她的是产品技术规划研究院下属的智能驾驶部门,岗位亦是智能驾驶产品岗。谈到自己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顾虑,面试官告诉苏晴,“团队愿意给年轻人成长空间,聪明肯学习最重要。”甚至自己接到的第一通面试电话也不是HR打来的,而是由一位临时帮忙的业务人员对接。

更荒诞的是,清华化学院博士张锋不仅专业所学和光伏业务相差甚远,他直言自己“一点儿都不懂光伏”;而且在对方HR帮忙修改简历出错内容的情况下仍被录取。即使他自己都觉得录取无望,以至于在外出吃饭收到offer时感觉很懵。

足以见得,对于人才,比亚迪是渴求的。渴求到投递简历时不区分部门岗位,听线上线下宣讲时可以自己挑部门。

张锋身边就有同学存在未选择部门被某些事业部捞简历的情况,“我周围还有同学已经拿到了offer,但陆续还有不同的事业部打来电话要求面试。比如有同学没有预约时间就收到面试电话,这个时候如果因为实验或者上课没有接到,就要等下一个事业部来捞。”张锋形容,“ 这就像菜市场招工,粗浅但快速。”

“池子里有很多鱼,这个部门不满意,还会有下一个部门继续挑”——多位应届生谈到比亚迪秋招流程时总结道。秋招进行到后期,“池子里的鱼已经多到挤不下了”,一名比亚迪招聘工作人员告诉36氪,“八月之后双非硕简历基本都直接挂,人太多了,选择太多了。”

慌乱也往往是高速增长的产物,只要能保证效率,细节或许都可以忽略。特别是比亚迪的销量不断创新高下,也腾不出多一只手抓细节。

具体来看,11月16日,比亚迪汽车宣布第30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比亚迪也成为继特斯拉后全球第二家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企业。从2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半年时间,而前面两个百万销量突破,比亚迪分别用了13年和1年。

今年1-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140.29万辆,同比增长158.52%,10月单月销量就达到21.78万辆,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就在今年二季度,比亚迪还反超特斯拉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销量逆势高速增长,使得比亚迪需要短期内补充大量人力来保证后方研发生产等任务。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增长,则使得原本作为利润微薄制造业公司的比亚迪,有了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中长期研发。

据36氪了解,比亚迪共有四大产业群:汽车、电池、IT、云轨,在这之下共有近20个事业部。今年,比亚迪还新成立了新材料事业部,用来研究光伏、高分子、半导体等前沿技术,对标华为的2012实验室(负责华为前瞻性技术的预研和开发)。

刚刚成立的新材料事业部正是此次秋招大幅扩招的部门,张锋告诉36氪,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不少同学都被新材料事业部“打捞”过,但这个刚起步的事业部,旗下许多业务部门往往只有几名员工,有的部门甚至连领导都没有,导致他们不敢贸然前往。

年轻人在迪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互联网的职业生涯

一反互联网的“996”常态,比亚迪的“855”在很多人看来,是十分诱人的条件之一。

不加班是吸引刘萌下定决心从字节跳动跳槽到比亚迪的首要原因。“之前公司太卷了,在比亚迪还挺轻松的,工作强度不及字节的三分之一,除了工资偏低一点。” 刘萌感慨道。

不像校招,社招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尤其薪资水平与个人过往工作经历和技术能力直接挂钩,更加个性化。刘萌也认为外界对比亚迪评价差的主要原因便是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尽管这两年有所涨幅,但还是没法跟互联网比。

“很国企”也是比亚迪的显著特征之一。如比亚迪有着近乎苛刻的打卡制度,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一天需要打三次卡,一个月内第二次忘记打卡就要扣绩效,一次0.5个百分点。刚开始刘萌很不习惯这种打卡节奏,经常忘记。后来她和大家学到了一招,同事们都设置三个闹钟来提醒自己打卡。

工作时间安排上,刘萌享受一天八小时不加班,相比较互联网动辄深夜10点后的下班时间,基本上6点半左右办公室的工位就全部空了。但也苦于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吃饭够快的话或许可以短暂休息20分钟。

员工们也都只有工位的台式电脑,公司没有发放可以随时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下班就是下班,不会要求回家继续办公,另外像刘萌这样涉及研发层面的工作内容,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

比亚迪的工作节奏相比互联网公司也很慢。刘萌举例,之前自己申请电脑装软件就花费了一周多时间,而在互联网公司这类调整往往一上午就能搞定。在比亚迪,装软件都要走流程申请,由专门的同事负责安装,甚至细微到谷歌浏览器版本升级。

在“松弛感”十足的比亚迪,刘萌感觉身边的同事们都很稳定,这与互联网的“35岁危机”完全不同。待了十几年的老员工比比皆是,大家该结婚结婚,该生娃生娃,包括孕龄内的女性员工也从没有过因怀孕产生的被裁危机。

据36氪了解,比亚迪员工职级共分A级到I级9个级别,本科入职为F级,研究生是E级。中南大学硕士生郭宇表示,根据学历划分等级也说明了晋升规则的明确,大家各凭本事争取也很公平。

不加班、节奏舒缓、晋升压力小……比亚迪的这些特质使得不少校招及社招人员为其打上“性价比高”的标签,但居安思危,刘萌认为,和互联网的“卷”相比,比亚迪的“稳”可能意味着技术追赶低效和落后。

不少应届生对于比亚迪在深圳办公位置也有所顾虑,地处偏远的外围区域,离市中心福田、南山很远,对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可能会比较单一。

多位受访者告诉36氪,对于已经进入比亚迪的,好像是在和未来做一个赌注;没有进入的,也不想错过比亚迪这趟快车。即使如耶鲁大学统计学专业的硕士艾琳,也不得不感叹“在时代浪潮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1994年,比亚迪伴随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脚步诞生,冶金专业、研究电池出身的创始人王传福素来信奉“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但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比亚迪更像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用得上前沿技术人才的地方屈指可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变数。过去两年,混动系统、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储备带动比亚迪汽车销量迎来一轮高速增长,比亚迪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改变。一位接近比亚迪高层的人士对36氪表示,比亚迪从2017年才开始陆续从德尔福、博世等供应商招募关键研发人才,帮助比亚迪短时间内将混动技术产品化、市场化。

错过了互联网十年造富浪潮的年轻人们,试图把对高速增长与财富自由的渴望,押注在如今急速扩招、业务飞速发展的比亚迪身上。

(张锋、苏晴、艾雯、董青、郭宇、刘萌、艾琳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