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0-28 12:52
艺术风尚

“您(的手机)吃了么?”

范庭略:无论是为了攀登品味鄙视链,还是寻求游戏式的娱乐快感,“看”已经成了“吃”好一顿饭的意义之一。
美食“您(的手机)吃了么?”
范庭略

■比起以前在餐厅订不到位子时的“屡屡碰壁”,今天很多美食博主已然养出了浩然正气。由于职业关系跟餐厅管理层建立起的熟络,便可以越过一“座”难求的窘迫与尴尬,直接大大咧咧地登堂入室。无他,唯老板很熟尔。

这样的事情大概率会发生在位子很少的日料餐馆,或者以私房菜为主的小餐厅,当然现在无论是卖手机还是卖包包,不是配货就是饥饿营销,反正门口排大队的都是年轻人必须用手机拍照完成“到此一游”的“美食旅游圣地”,很少见到高级餐厅门口排着人龙,因为有没有位子请电话预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事情不会出现在高级餐厅。哪怕空着位子也不想让路过的客人随便进来,免得坏了高级餐厅的规矩。

不过规矩都是人定的,既然有人定规矩,那就一定会有人破坏规矩、并树立新的规矩。谁规定客人一定要先打电话才可以进餐厅?一步到位直接进餐不行吗?餐厅本来就是一门生意,老是那么拿着捏着来卖俏,最后谁都不来了,这生意还做吗?

曾经上海铜仁路上的某个日本拉面馆刚刚开张,马路边的长队堪比今天的核酸队伍,结果呢?现在这家餐厅已经倒闭了。当然高级餐厅预订排到半年以后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无论是Ultraviolet(紫外线餐厅)还是新近冒出的某家泰国餐厅,都会让食客产生一种穷其一生都要吃到一顿的雄心壮志。

餐厅开始变成了一个炫耀地位的地方,也是拜社交网络所赐,不然“锦衣夜行”的低调怎么在今天会成为一种稀缺的高尚品格呢?英国人应该是最会玩这套圈层把戏的,从最初的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任性,到穿球鞋短裤者不可以进的餐厅约束,再到伦敦梅菲尔区星罗棋布的各种私人会员俱乐部,总之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的阶级感受。就好像夜店门口排队的人龙,最后是否可以进去都是要看门口保镖的脸色,估计年轻人还是喜欢这样排队的。

上海咖啡馆门口的长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块人肉招牌,商家这种在公共场合进行的品味宣传,其实花不了顾客多少钱,只要有个四五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会想到八十年代蛇口招商局的那振聋发聩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吹响的改革号角曾击中过今天喜欢排队的年轻人的父母辈,让他们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所在。今天他们的儿女可以花大把时间耗在吃火锅喝咖啡的队伍上面,你能说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呢?

既然餐厅是城市生活的标配,那么订位就成了一群人专门琢磨的生意,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有“钱图”的生意。看到美国迈阿密一家时髦的日本餐厅HAIKU直接就变成了私人餐厅,仅接待受邀会员,收取年费,然后要求会员承诺每年至少预订四次10到12道菜的怀石料理风格的omakse菜单,在这家餐厅的网站上还看不到申请的流程以及价格。而一直在订餐方面非常权威的美国运通卡则是直接安排了它的会员,只要每年支付几百至上千美元的年费,就会通过旗下Resy平台获得在这些餐厅进餐的福利。纽约的Casa Cruz餐厅则更进一步,直接留了99个会员,这些会员需要花25万美元甚至50万美元以获得进入餐厅的资格。这些收费高昂的美食俱乐部让每一位客人都成了少数鉴赏家中的鉴赏家、美食领域里“飞机中的战斗机”。

比起餐厅的订位业务更受人们关注的,当然是抖音、小红书或者Instagram上与吃有关的内容,这更像是关于不同人群的审美、兴趣或者品味的讨论。抖音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接近食物然后发挥出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而小红书或者Instagram则是在另外一个方向越走越远。

首先我们都会承认,是智能手机改变了传播美食信息的拍摄方式,在苹果手机出现以前的互联网社交生活中,将手机小心翼翼摆在菜肴上方拍摄,还是一件很特别的做法。

无论是餐厅还是酒吧,商家总能很清楚地区分出谁是抖音博主,谁是小红书或者Instagram的博主。姑且不去谈两种平台属性的区别,从商家的角度讲,虽然小红书或者Instagram的内容可以带来更多令人向往的种草效果,但是播主们摆来摆去地反复拍摄一道菜或者一款饮品的做法已经让商家失去了兴趣,因为整晚都是只拍一杯鸡尾酒的情况,在时髦的酒吧里面会经常出现。相比之下,更具娱乐化效果的抖音内容,则会将更多的人带进餐厅。看完大多数抖音上面吧唧嘴的吃播视频,很难会跟优雅或令人向往扯上关系。虽然它们已经远离审美的趣味,却是一种全新的与食物互动的方式,而且似乎更具有影响力,尽管它们缺乏美食的魅力。

作为Instagram的重度用户,多年以来我几乎都在用它记录饮食清单。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不公开的账号,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私人相机。从更加学术的角度看,我觉得人们使用Instagram是在参与一种有关构建身份、寻求影响力、协商审美规范和准入制度,以及文化权力和社会控制的讨论。

人们在最初听到“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的规律的时候,照片还没有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而在我收到国外某出版社的一本名为“Instagram Life”的样书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Instagram这款应用还享有一种可以在英语世界免费使用用户照片用于出版的权利,当然这是一个有趣的出版故事。由于涉及到中文的出版,我们自然不可能免费获得这样的权利,而是需要向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200位作者分别询问是否可以授权使用每张图片的版权。即便仅仅支付给每位作者50美元的版税,这些图片的版税成本也将高达一万美元(其实有的作者会要价更高)。

此书的简体中文版最终不了了之,除了因为这一预想中的高昂版权费用之外,还有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翻译这个全世界知名的社交应用的中文名称?因为出版社认为在中文版图书中使用英文名字是容易被否定的,所以我们尝试用“照片墙的生活”这样一个直观的说法来做书名,但显然这又失去了原有名称的魅力。总之那本书一直没有变成简体中文版本,后来当我在瑰丽酒店的客房里面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反而觉得有的时候画册就不要变成中文版了。

在2010年看到Instagram这个应用的时候,对它所表达的享乐主义以及那些美丽的难以置信的图片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好感,尽管现在已经开始厌倦那些趋近于完美的图片风格了。厌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翻看这些美丽的图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感觉。当太多的感觉是虚假的,或者太多的感觉开始变得失控的时候,我们就会更需要那种不用滤镜、未经修图的真实。面对一张美食的照片,我们是选择温暖好客还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精致?在看了Instagram上的食物照片而去消费的时候,我们的食欲是否得到了满足呢?

也许那些照片所呈现的食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人可以复制或者体验的范围了。如果食物照片所依赖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美感,当我们走进画面背后那些真实的场景时,恐怕留下的只有失望。各种后期美化、修图的技术都会产生一种抽离感,这个时候反而是吧唧嘴的吃播视频会让人产生一种掏钱消费的同理心。而且盘点食物时的戏剧性,也会让人对抖音产生一种游戏式的沉浸或者娱乐的快感,这也许就是抖音可以在餐饮界逐渐取代Instagram或者小红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吧。

社交媒体原本所代表的是自发的、低调且随意的表达方式,但是当美食博主们开始分享他们的部分个人生活的时候,观众们似乎就会开始期待一份经过专业测试的食单。当然已经有很多美食博主在做测评了:市面上各种小馄饨或者生煎包的测评、卖月饼的旺季来临之前的月饼测评、粽子上市之前所做的粽子测评,甚至还有酸奶或者方便面的测评。在把个人生活与专业工作相区别的问题方面,美食博主的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

我们还会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吃掉难以置信的食物份量甚至吃到呕吐的惨状,或者因为吃掉珍惜动物而锒铛入狱的新闻。总之有些人已经不仅仅做到了让手机先吃,而且还进入到了怎么恶心怎么吃的娱乐环节。而平台不断更新的算法正在默默窥探着人们的收看习惯,然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你可能会接受的视频内容推送给你。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一个狭窄的信息茧房里面,当茧房的门打开的时候,信息警卫扔进来的那一盘食物就是平台选好的内容,好好吃吧!这个时候在人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过往无数美丽、时髦或者充满活力的生活景象和片段,但是眼前可以看到什么的选择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因为我们已经跌到了运算桶的底部。■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美食“您(的手机)吃了么?”
2022-10-28 12:52
艺术风尚

“您(的手机)吃了么?”

范庭略:无论是为了攀登品味鄙视链,还是寻求游戏式的娱乐快感,“看”已经成了“吃”好一顿饭的意义之一。
范庭略

■比起以前在餐厅订不到位子时的“屡屡碰壁”,今天很多美食博主已然养出了浩然正气。由于职业关系跟餐厅管理层建立起的熟络,便可以越过一“座”难求的窘迫与尴尬,直接大大咧咧地登堂入室。无他,唯老板很熟尔。

这样的事情大概率会发生在位子很少的日料餐馆,或者以私房菜为主的小餐厅,当然现在无论是卖手机还是卖包包,不是配货就是饥饿营销,反正门口排大队的都是年轻人必须用手机拍照完成“到此一游”的“美食旅游圣地”,很少见到高级餐厅门口排着人龙,因为有没有位子请电话预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事情不会出现在高级餐厅。哪怕空着位子也不想让路过的客人随便进来,免得坏了高级餐厅的规矩。

不过规矩都是人定的,既然有人定规矩,那就一定会有人破坏规矩、并树立新的规矩。谁规定客人一定要先打电话才可以进餐厅?一步到位直接进餐不行吗?餐厅本来就是一门生意,老是那么拿着捏着来卖俏,最后谁都不来了,这生意还做吗?

曾经上海铜仁路上的某个日本拉面馆刚刚开张,马路边的长队堪比今天的核酸队伍,结果呢?现在这家餐厅已经倒闭了。当然高级餐厅预订排到半年以后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无论是Ultraviolet(紫外线餐厅)还是新近冒出的某家泰国餐厅,都会让食客产生一种穷其一生都要吃到一顿的雄心壮志。

餐厅开始变成了一个炫耀地位的地方,也是拜社交网络所赐,不然“锦衣夜行”的低调怎么在今天会成为一种稀缺的高尚品格呢?英国人应该是最会玩这套圈层把戏的,从最初的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任性,到穿球鞋短裤者不可以进的餐厅约束,再到伦敦梅菲尔区星罗棋布的各种私人会员俱乐部,总之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的阶级感受。就好像夜店门口排队的人龙,最后是否可以进去都是要看门口保镖的脸色,估计年轻人还是喜欢这样排队的。

上海咖啡馆门口的长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块人肉招牌,商家这种在公共场合进行的品味宣传,其实花不了顾客多少钱,只要有个四五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会想到八十年代蛇口招商局的那振聋发聩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吹响的改革号角曾击中过今天喜欢排队的年轻人的父母辈,让他们知道了时间的价值所在。今天他们的儿女可以花大把时间耗在吃火锅喝咖啡的队伍上面,你能说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时代的倒退呢?

既然餐厅是城市生活的标配,那么订位就成了一群人专门琢磨的生意,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有“钱图”的生意。看到美国迈阿密一家时髦的日本餐厅HAIKU直接就变成了私人餐厅,仅接待受邀会员,收取年费,然后要求会员承诺每年至少预订四次10到12道菜的怀石料理风格的omakse菜单,在这家餐厅的网站上还看不到申请的流程以及价格。而一直在订餐方面非常权威的美国运通卡则是直接安排了它的会员,只要每年支付几百至上千美元的年费,就会通过旗下Resy平台获得在这些餐厅进餐的福利。纽约的Casa Cruz餐厅则更进一步,直接留了99个会员,这些会员需要花25万美元甚至50万美元以获得进入餐厅的资格。这些收费高昂的美食俱乐部让每一位客人都成了少数鉴赏家中的鉴赏家、美食领域里“飞机中的战斗机”。

比起餐厅的订位业务更受人们关注的,当然是抖音、小红书或者Instagram上与吃有关的内容,这更像是关于不同人群的审美、兴趣或者品味的讨论。抖音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接近食物然后发挥出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而小红书或者Instagram则是在另外一个方向越走越远。

首先我们都会承认,是智能手机改变了传播美食信息的拍摄方式,在苹果手机出现以前的互联网社交生活中,将手机小心翼翼摆在菜肴上方拍摄,还是一件很特别的做法。

无论是餐厅还是酒吧,商家总能很清楚地区分出谁是抖音博主,谁是小红书或者Instagram的博主。姑且不去谈两种平台属性的区别,从商家的角度讲,虽然小红书或者Instagram的内容可以带来更多令人向往的种草效果,但是播主们摆来摆去地反复拍摄一道菜或者一款饮品的做法已经让商家失去了兴趣,因为整晚都是只拍一杯鸡尾酒的情况,在时髦的酒吧里面会经常出现。相比之下,更具娱乐化效果的抖音内容,则会将更多的人带进餐厅。看完大多数抖音上面吧唧嘴的吃播视频,很难会跟优雅或令人向往扯上关系。虽然它们已经远离审美的趣味,却是一种全新的与食物互动的方式,而且似乎更具有影响力,尽管它们缺乏美食的魅力。

作为Instagram的重度用户,多年以来我几乎都在用它记录饮食清单。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不公开的账号,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私人相机。从更加学术的角度看,我觉得人们使用Instagram是在参与一种有关构建身份、寻求影响力、协商审美规范和准入制度,以及文化权力和社会控制的讨论。

人们在最初听到“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的规律的时候,照片还没有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而在我收到国外某出版社的一本名为“Instagram Life”的样书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Instagram这款应用还享有一种可以在英语世界免费使用用户照片用于出版的权利,当然这是一个有趣的出版故事。由于涉及到中文的出版,我们自然不可能免费获得这样的权利,而是需要向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200位作者分别询问是否可以授权使用每张图片的版权。即便仅仅支付给每位作者50美元的版税,这些图片的版税成本也将高达一万美元(其实有的作者会要价更高)。

此书的简体中文版最终不了了之,除了因为这一预想中的高昂版权费用之外,还有另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翻译这个全世界知名的社交应用的中文名称?因为出版社认为在中文版图书中使用英文名字是容易被否定的,所以我们尝试用“照片墙的生活”这样一个直观的说法来做书名,但显然这又失去了原有名称的魅力。总之那本书一直没有变成简体中文版本,后来当我在瑰丽酒店的客房里面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反而觉得有的时候画册就不要变成中文版了。

在2010年看到Instagram这个应用的时候,对它所表达的享乐主义以及那些美丽的难以置信的图片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好感,尽管现在已经开始厌倦那些趋近于完美的图片风格了。厌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翻看这些美丽的图片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感觉。当太多的感觉是虚假的,或者太多的感觉开始变得失控的时候,我们就会更需要那种不用滤镜、未经修图的真实。面对一张美食的照片,我们是选择温暖好客还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精致?在看了Instagram上的食物照片而去消费的时候,我们的食欲是否得到了满足呢?

也许那些照片所呈现的食物,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人可以复制或者体验的范围了。如果食物照片所依赖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美感,当我们走进画面背后那些真实的场景时,恐怕留下的只有失望。各种后期美化、修图的技术都会产生一种抽离感,这个时候反而是吧唧嘴的吃播视频会让人产生一种掏钱消费的同理心。而且盘点食物时的戏剧性,也会让人对抖音产生一种游戏式的沉浸或者娱乐的快感,这也许就是抖音可以在餐饮界逐渐取代Instagram或者小红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吧。

社交媒体原本所代表的是自发的、低调且随意的表达方式,但是当美食博主们开始分享他们的部分个人生活的时候,观众们似乎就会开始期待一份经过专业测试的食单。当然已经有很多美食博主在做测评了:市面上各种小馄饨或者生煎包的测评、卖月饼的旺季来临之前的月饼测评、粽子上市之前所做的粽子测评,甚至还有酸奶或者方便面的测评。在把个人生活与专业工作相区别的问题方面,美食博主的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

我们还会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吃掉难以置信的食物份量甚至吃到呕吐的惨状,或者因为吃掉珍惜动物而锒铛入狱的新闻。总之有些人已经不仅仅做到了让手机先吃,而且还进入到了怎么恶心怎么吃的娱乐环节。而平台不断更新的算法正在默默窥探着人们的收看习惯,然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你可能会接受的视频内容推送给你。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一个狭窄的信息茧房里面,当茧房的门打开的时候,信息警卫扔进来的那一盘食物就是平台选好的内容,好好吃吧!这个时候在人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过往无数美丽、时髦或者充满活力的生活景象和片段,但是眼前可以看到什么的选择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因为我们已经跌到了运算桶的底部。■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